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1、用电:一度电约间接排放0.79kg二氧化碳普通市民一天至少排放50kg二氧化碳,需种植一万颗树才能吸收。这个计算量来自于每个人生活会产生的普遍生活行为:碳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碳排放,不管是呼吸,还是吃饭喝水、工作、交通出行……那一个人一天大概会产生多少量的碳呢?

“碳中和”,未来四十年的大风口,每个人都知道它势必影响着未来的市场投资、消费倾向……但大方向给你了,你该从哪个车站上车,却让很多人倍感模糊。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1)

“碳中和”的意思是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自然给予了人类空气、森林、水,但你不是无条件的享受着这世间的一切,回馈自然,会在未来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这不是人类简单的自我觉醒,而是被自然一遍遍“鞭策”后的自我救赎。)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2)

“碳中和”是个很宏大的词,如何从我们身边最小的事物来透彻的理解它,我们可以先分开来看。“碳中和”里有两组词,一组是“碳”,还有一组是“中和”。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碳排放,不管是呼吸,还是吃饭喝水、工作、交通出行……那一个人一天大概会产生多少量的碳呢?

普通市民一天至少排放50kg二氧化碳,需种植一万颗树才能吸收。这个计算量来自于每个人生活会产生的普遍生活行为:

1、用电:一度电约间接排放0.79kg二氧化碳

包括:热水器、电灯、洗衣机、电冰箱、手机……

2、出行:一升油大概会产生2.67Kg二氧化碳

3、做饭:1m³煤气间接排放0.72kg二氧化碳

4、米饭:1kg粮食间接排放0.8kg二氧化碳。

5、衣服:一件衣服约排放5.7kg二氧化碳(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

6、吃肉:1kg肉会间接排放1.24kg二氧化碳

一棵树每年大约吸收1.66kg二氧化碳,每天可以吸收约0.0045kg二氧化碳。以下是一个目前众多碳足迹计算器方法中的一种,可以计算出你每年的碳排放。

计算方法:

汽油:____公升x转化系数2.7=____kgCO2

用电:____度x转换系数0.785=____kgCO2

食肉:____kgx转换系数1.24 =____kgCO2

飞机里程:短途(小于200km)____kmx转换系数0.275=____kgCO2

中途(200-1000km)(____km-200x转换系数0.105 55)=____ kgCO2

长途(大于1000km)____kmx转换系数0.139=____ kgCO2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3)

中和

“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名词,而中和,则是一个动词。是整个“碳中和”理念里的核心。

具体到做法,如何达到正负相抵呢?

既然碳排放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有关,那就需要企业、单位、个人在所有生产活动中,以中和的理念为基础,去思考生产的方式和采取的行动。

例如:减少每日的用电量;出行尽量采用公共交通;节约粮食,吃多少做多少,减少肉食;少买衣服,洗涤尽量一次洗涤多件衣物;节约用水,淘米水浇花、洗衣水冲厕所;保护绿植、多种树,避免对植物制造物品的浪费……

总结一下:规划生活,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保护自然。

碳中和持续占据风口(碳中和时代趋势下)(4)

于是,再回到那个问题,我们每个人该如何投身到“碳中和”工作中呢?

作为企业、单位:你所做的一切事业,是否能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相关,如新能源的开发、物种保护、吸收二氧化碳技术、资源再利用……

作为个人:你的生活习惯、方式,是否能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相关,如制定单日碳排放量限额,每日赚取碳积分,让减少碳排放成为生活的日常……

那作为声学服务,与“碳中和”又有什么关系呢?声学服务会符合“碳中和”的理念吗?

碳中和:顶层设计

在笔者看来,“碳中和”理念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那就是“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碳中和”中,节约资源、自然保护,都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既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做好前期的规划与统筹。顶层设计,一种最具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符合各企业、单位、个人来投身于“碳中和”。用长远的目光去预判风险,用统筹思维来规划生产与生活。

声学服务里的“碳中和”理念

1、声学服务:预判噪声风险。

预判思维,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估,从而避开风险,这与“碳中和”中拥有前瞻性目光相符合。噪音通常是在使用后才能被感知,声学服务中,有噪音检测工作,也能利用相关噪声法和声学标准知识来预知可能会违反的法律。例如:

①噪音制造者:容易制造噪音的工厂、工地、酒吧、KTV、电梯……这些明显制造噪音的地方,如何利用声学知识,才能符合噪声法?如何建造才能使得噪音最小化?

②噪声受害者:个人在购买住宅时,通常无法预知噪音风险,第一无能力检测,第二不清楚噪音源,第三无解决方法。声学知识可以让个人在购买住宅时尽量避开楼房中的噪音源。

2、声学服务:减少资源浪费。

“碳中和”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了声学服务的预判思维,就能在建筑构造、或者个人购买住宅时避开风险,从而减少劣质建筑、劣质居住体验带来的未来一切会带来的浪费。如果没有预判噪音风险,又会发生哪些浪费行为呢?例如:

①商住楼里的ktv没有做声学处理,噪音扰民严重,被住户多次投诉,于是被勒令停业整改。如果这间KTV需要做声学处理,他要重新进行基础装修。这种重复装修的行为就是一个可以避免的资源浪费。

②一栋住宅楼,没有做声学设计,附近50米外是高架桥,电梯井紧挨住户卧室,楼板厚度不做隔声处理,天台水泵未做减震处理,空调外机未做统一规划……各种噪音在业主群里被投诉,物业无力解决,邻里矛盾大,有人无奈卖房,有人再也不敢买这里的房。不管是报警、卖房搬家、物业反复的整修,这些噪音都将再难解决,成为了浪费各类资源的劣质住宅。

③一间房子,由于前期装修没有做声学处理,被楼上邻居吵/被楼下邻居投诉吵,后期如果再做隔声,也只能拆除原有装修。

④办公室,由于没有做声学设计,导致办公室、会议室噪音互扰,背景噪音大,增加员工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效率,心理情绪低落。造成公司资源的浪费。

3、声学服务:作用最大化

作用最大化本身就符合“碳中和”理念,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尽其通,增加了物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资源的无端浪费。声学服务在很多领域都能赋能,使其作用最大化。

①在音乐厅、剧院、电影院、录音棚等,声学设计,能让空间声环境更清晰、听音更好听,使其功能用途最大化。

②在酒吧、KTV等,声学设计,避免低频噪音扰民,高频噪音影响音乐质量,使其功能最大化。

③在家居生活中,声学设计,避免外部噪音、邻里噪音影响生活质量,使得住宅舒适度更高。

4、声学服务:构建长期和谐生活

“碳中和”是一个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从短期来看,碳中和虽然仅针对于人和自然之间,但如果这种“和谐”被逐渐深种,它也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世界之间慢慢发芽。从声学服务来看,其中的绿色声学建筑,是从声学设计的角度,来规避未来可能产生的噪音影响,保证社会不至于会因为噪音的问题处处有矛盾。噪音已经成为人生十大烦恼之首。例如:

①做好家居隔音措施,避免邻里因为噪音问题大打出手。

②做好办公室隔音措施,避免同事因为噪音互相生嫌隙。

③做好教室隔声建声措施,避免老师、学生因为噪音损坏喉咙和听力,保障师生健康。

④做好电影院隔声建声措施,避免因为声环境太差导致经营出现问题。

和谐生活中,声健康必定是属于其中

这里要再强调一下,“碳中和”里的中和精神,也是我司认为处理邻里噪音矛盾的终极理念,不管是楼上还是楼下,对于噪音,制造者理应注意行为,受害者也不必过于敏感。邻里之间互相退让,用“中和”思想互相理解,能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都能迎刃而解。

声学服务,不管是现在还是不久的未来,它一定是符合“碳中和”的,不管是形式上的,还是最深处的“中和”精神概念。

注:以上文章,仅为笔者个人看法,欢迎指正与交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