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明省力自行车时速300公里(90后学霸发明自动行走的自行车)
最新发明省力自行车时速300公里(90后学霸发明自动行走的自行车)用脚收起支撑自行车站立的脚架,原本会倒下的自行车,无需手扶依然可以立在原地。甚至还可以立于栏杆上而不倒。来看看这辆神奇的自行车。摔出了灵感的他说: “如果自己不能跑,凭什么叫它自行车”,于是,他亲自动手,将自己的自行车改成了自 动 驾 驶!利用4个月的周末业余时间,他做出了一辆可以自行、认路的自行车。并在B站发布了自己制作自动驾驶自行车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240万。
1
因为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就研究出一款自动行走的自行车,听着是不是很神奇。
这就是近日大火的电子发烧友和科技宅,B站90后学霸硬核UP主、“栈溢出”工程师稚晖君(本名)彭志辉的故事。
一个下雨天,稚晖君骑自行车出门,结果一个不小心就摔了,脸部蹭破了皮。
摔出了灵感的他说: “如果自己不能跑,凭什么叫它自行车”,于是,他亲自动手,将自己的自行车改成了自 动 驾 驶!
利用4个月的周末业余时间,他做出了一辆可以自行、认路的自行车。
并在B站发布了自己制作自动驾驶自行车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240万。
来看看这辆神奇的自行车。
用脚收起支撑自行车站立的脚架,原本会倒下的自行车,无需手扶依然可以立在原地。甚至还可以立于栏杆上而不倒。
在车头一侧搭载重物,车身整体平衡也不会受到影响。
这辆车完全可以“自行”,在行驶过程中可以识别障碍,自动绕行。
可以自主探索陌生环境,进行自动规划行驶路径。
具体制作过程实在不懂,不过从大家的评论来看,稚晖君这个设计绝对是很专业、很牛的。
看看网友的评价:
国内顶尖车辆工程毕业的人说:
“任何一个部分拿出来都是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还有实物,硕士毕业绰绰有余...”
北大物理学士、清华电子工程硕士李永乐老师说:
“你们知道天才长什么样吗?就长这样!”
稚晖君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动手能力。
自动自行车出世之前,他设计制作的智能红外遥控、自平衡机器人、全网最mini的小电视形状电脑等等,都引得不少网友惊叹,赞赏,膜拜。已然是电子发烧友眼中的“大佬”。
自称为“野生钢铁侠”稚晖君,2020加入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稚晖君2018 年稚晖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本科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种竞赛,在学校里参加很多科研类的竞赛,国内国外的大概拿了四十多项奖。
2
如此优秀火爆全网,被人称为“天才”的彭志辉
大家猜测他的家庭非同一般。其实他的家庭非常平常,父母都是普通的厨师。
幸运的是彭志辉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开明又睿智。
彭志辉父母对他的教育是,读书是一定不能松懈的,只要学习不落下,做什么都支持。”
极其尊重他的选择,放心地给予孩子自由,放手让他成为自己。
彭志辉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家里的一些些电器,如电视,收音机都被他拆过。
他的父母不像一些家长“见拆则恐”,他的父母,给予他极大的自由和支持,父亲时常会为他找来一些旧电器,让他拆。
这个过程培养了他的好奇心,思考能力,探索精神
还有其他爱好,父母都不会干涉。他还学习弹吉他、绘画、视频剪辑...
相辅相成,充满想象力的彭志辉在读书时,读书也努力上进,做好时间规划主动学习,不让父母为他的成绩操心。
发展成为德智体全能的学霸,他的网页标签内容丰富:
他父母对他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规划与目标。尊重、理解,鼓励贯穿始终,就是天才养成记。
彭志辉在纪录片《华为的100张面孔》中说自己为什么加入华为时表示,年薪高是一个吸引力,但最主要不是看中这个。
遇强则强,天才少年必有大作为!
纪录片制作人员发出感慨: 彭志辉除了生孩子,没有什么不会的。
无独有偶,另一个加入天才计划的天才少女姚婷同样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家庭。
初中有段时间成绩不理想。父母对此感到十分焦急,但是他的父母没有指责,打骂她。只是默默陪在了她的身边,加以引导,给予鼓励。
父亲告诉姚婷,人生是她自己的,她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变成什么样子,别人都无权干涉。只是希望她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开始反思,下定决心改变。
从上高中开始,每天都待在图书馆里,认真学习,风雨无阻。
很快她的学习天赋便被激发了出来,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一以贯之,3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
厚积薄发,利用大学学习生活去尝试更多可能性,做出骄人成绩。
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这样教育儿子约翰的,他说:
“你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的起点不同,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结果也不同。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也永远没有成、败世袭之说,有的只是奋斗才能成功的真理。
我坚信这样一条真理: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而非出身。”
3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彭志辉父母对他“放养”式教育,让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路高飞,最后奏响凯歌。
他的父母明白放养不是放任完全不管,是巧管。 他们会把控教育的“度”,学习成绩,一定不能松懈,该放手的时候,也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然然和玲玲是同班同学,两人一动一静,是最好的朋友。
然然喜欢画画,这个爱好从小学坚持到初中,参加比赛处处获奖。
上高中然然提出想发挥美术专长,将来考艺术院校。
父母坚决不同意,认为女孩子学习文化课以后上财经类的大学好找工作,掐断了然然的梦想。
结果虽然很用功但文化学习很吃力的然然,高考成绩公布,只上了个普通本科,还不是理想专业。
玲玲的妈妈给女儿报了舞蹈班,希望能够培养好动的女儿淑女气质。
发现女儿实在对舞蹈没兴趣,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学习打羽毛球。
玲玲一路比赛从市里第一名打到省里,回回第一,获得一级运动员证书,高考因为此特长轻松考取理想大学。
父母的眼界,父母的思维,父母的观念理真的很重要。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出不同的孩子。
柯克西卡的名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每个呱呱落地的孩子,纯净如白纸,都有成为作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潜质。
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成年人用一成不变、固定的思维模式,禁锢住了他们的理想,梦想与想象力。
有的家长对孩子事事都管,从幼稚园管到高中,吃喝拉撒,生活起居事事都管,他们觉得不管孩子会做不好,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
结果孩子真的成了畏手畏脚,凡事依赖,完全失去了自主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事事不行的人。
电视剧《小舍得》里妈妈田雨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牺牲儿子的童年本应有的玩的乐趣。
对儿子严要求,高标准,只注重学习成绩,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本来优秀的儿子因为妈妈施加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得了抑郁症。最后由自己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田雨岚式的家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是失望。失望的结果家长无处安放焦虑,或者孩子成了自己眼中的不听话的“叛逆者”。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很喜欢书中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学习如彭志辉父母般睿智,教育守住原则,抓大放小,重复给予孩子尊重、理解与支持。
孩子感知世界是灵敏的。家长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还是出于目的、功利性,自私的爱,他们会分辨的。
只是等他们有力量了,会以他们的方式反馈回来。
大部分优秀的孩子的家长首先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才能跟你坦诚沟通,才能听进去你的话。
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优秀的父母,再带动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你眼中的天才,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