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刚学完驾照摇号(30年前学了买不起车)

北京刚学完驾照摇号(30年前学了买不起车)2 学车要讨师傅欢心据本报1994年1月3日3版消息《学车考本如今已成为京城一种新时尚》记载,当年北京有193所驾驶学校,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学车考本需求。那时候,人们学车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同时也把这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标志。驾校学员的来源和以往大相径庭,去驾校学车的有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公司经理,个体户、记者、社会名流也占很大比例。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京城掀起一阵“学车热”。当年香山四博连驾校负责人王鹤田介绍,仅1994年一年到这所驾校来学车考本的人就多达五六千人。其中,学车为了谋职求生的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是为了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使自己多掌握一门技能。而且,70%的人是自己掏钱学车。上世纪80年代,学员在驾校考驾照。翟伟/摄当时一位学车的企业经理说:“我学开车是为了工作方便,有什么事,开车就走。当然,也不排除追求体验现代人的潇洒和生活节奏。我已经4

如今,学车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在上世纪90年代京城刚刚掀起“学车热”的那几年,光报名就要等上几个月,进了驾校后还要再学习3至6个月。那时候,往往是一个教练带七八个学员,甚至有些学员学开车先得请吃饭、送烟讨师傅欢心。

1 驾校首次面向社会招生

旧时,车夫是被打入“下九流”的,有句话叫作“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随着时代的进步,车夫早已不被人歧视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有了新名字:司机、驾驶员或者车手。

1979年,北京有了第一所面向社会招生的驾驶学校——北京汽车技校。接着,第二所、第三所……成百所驾校出现。八九百人同时应试的入学大考场出现了,一辆教练车上拥有24名学员的纪录也诞生了。截至1991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万辆,驾驶员人数达45万余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本市驾驶员以平均每年近3万人的速度增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京城掀起一阵“学车热”。当年香山四博连驾校负责人王鹤田介绍,仅1994年一年到这所驾校来学车考本的人就多达五六千人。其中,学车为了谋职求生的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是为了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使自己多掌握一门技能。而且,70%的人是自己掏钱学车。

上世纪80年代,学员在驾校考驾照。翟伟/摄

当时一位学车的企业经理说:“我学开车是为了工作方便,有什么事,开车就走。当然,也不排除追求体验现代人的潇洒和生活节奏。我已经40多岁了,再不学就赶不上趟了。”另一位机关干部说,自己虽然是咬着牙掏3000多元学车,但觉得很值,艺多不压身,早晚能用上。那些年,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把“有驾驶证的优先考虑”写进招工简章,促使一些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也汇入学车的人流。(1994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5版,《二十一世纪的足音近了——你打算学什么》)

据本报1994年1月3日3版消息《学车考本如今已成为京城一种新时尚》记载,当年北京有193所驾驶学校,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学车考本需求。那时候,人们学车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同时也把这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标志。驾校学员的来源和以往大相径庭,去驾校学车的有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公司经理,个体户、记者、社会名流也占很大比例。

2 学车要讨师傅欢心

“学车热”引发了“学车难”

1994年2月18日,本报2版刊发署名为“一农民”的读者来信《如此驾校》,反映学车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这位读者是一名刚毕业的青年,打算以开车为业,于是四处借款,花2800多元上驾校学车。万万没想到,要学开车,得先学会讨师傅欢心:我们学员每天得给师傅买烟沏茶,好酒好菜伺候。刚摸车十几天,八名学员每人花在师傅身上的钱就有五六十元。这还不算,学员们还得挨个到师傅家去送礼,一次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凡上了贡的,师傅都重点培养,学习时给他们教的多,给他们的开车时间长。不送礼的,师傅就另眼看待,有错不纠正,张嘴就骂,举手就打。

那些年,“学车难”是京城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学车难”,一是指入驾校难。驾校报上名后要等几个月,进了驾校后还得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学习。二是难在教练行业的不正之风。一般驾校,往往是一位教练带七八个学员,一人练车,大家“陪绑”,学员的命运也往往掌握在教练手中。对于教练,学员们惹不起又离不开。于是,一些素质差的教练趁机要求学员请吃饭、送烟,甚至有的巧立名目“敲诈”学员,使学员与教练之间形成一种扭曲关系。

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曾多次查处这种不正之风。仅1993年,车管所就处理了17所驾校,59名教练员受到开除或辞退处理。但这种查处毕竟是被动的,治标而未治本。(1994年6月6日《北京日报》6版,《海淀驾校学生选先生》)

3

“预约计时班”破解学车难

为了改变“学车难”状况,1993年12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车管所推出了一种既方便学员又克服腐败的“预约计时班”措施,并在海淀驾校进行了试点。

北京刚学完驾照摇号(30年前学了买不起车)(1)

1995年,北京某驾校实行计算机预约计时训练方法,既方便了学员,又提高了训练质量。图为学员在进行预约登记。白连锁/摄

“预约计时班”就是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练,有时间多约多练,时间紧少约少练。参加这种培训班,学员学习驾驶操作最快的可在30天完成。一般驾校报考大货车的学习期要5个月左右,报考小型汽车的学习期也要4个月。相比之下,这种培训班不但学期短,而且考试合格率也高达95%,能比一般驾校提高15%左右。

更重要的是,实行“预约计时班”措施后,教练员的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被学员选择多的教练工资收入颇丰,被学员选择少或不被选择的教练收入就少,甚至丢掉饭碗。在约定好的时间里,学员选择的教练只能为这个学员服务,如果教练有非分要求,学员可以随时更换教练。可以说,这项措施既避免了学员“陪绑”浪费时间,也有效地遏制住教练行业的不正之风。基于海淀驾校的成功经验,到1994年6月,全市共有30多所驾校申请采用这项措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预约计时班”服务,1994年9月,香山四博连驾校添置了价值40余万元的486电子计算机和交通管理部门编制的软件,预约计时全部电脑化。(1994年9月10日《北京日报》2版,《“驾校”发展新趋势 预约计时培训》)公交驾校则采用了红外线触摸电脑技术,300多名学员可在10分钟之内自己操作电脑办完预约手续,比一般计时培训班预约登记效率提高了几倍,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4

电子考官说了算

过去,学车考试要过三关:法规、桩考(俗称钻杆)、路考。考钻杆时考官说了算,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甭想过关,考官掌握的随意性很大。而从1999年10月14日开始,考官说话不算数了,电脑“坐”到了考官的位置上。

本报1999年10月15日7版报道《要过钻杆关 全看电脑官》,记载了顺义区玉马考试场第一个用桩考仪进行考试的学员情况。这位学员名叫侯建武,他“贴库”动作完成得不错,但出库时不慎压线,电脑马上反映出不合格的标志,随后电脑控制的扬声器宣布:“请退出考场,再考一次。”第二次“贴库”时,由于紧张,侯建武的车熄火,电脑上出现“熄火”二字,扬声器宣布:“您考试不合格,请退出考场。”事后,侯建武表示,虽然没能通过桩考,但心里很踏实。因为大伙儿都是这么一个标准,很公平,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考试前走后门送礼都没用了……

根据本报2000年9月6日7版《路考昨起用电脑》所报道,为了增强学车考试的透明度、把人为因素降到最小,市交管局从1999年年初对原有法规考试进行了改革,成立法规培训学校,统一试卷,电脑阅卷,随后把科技手段又引入桩考。

2000年9月5日,场地道路考试也开始在首丰考试场试点计算机路考系统,通过电脑比对和评判,用语音公布考试成绩。据了解,计算机路考系统是利用车载装置和预先在道路上设置的传感装置,监控考试的全过程。2001年底,全市19个考试场全部安装了该系统。

最初,场地道路考试虽然用上了计算机系统,但民警还要随车监考,直到2010年,民警才不用担任考官,完全改由计算机计分。

2012年起,实际道路考试中也开始引入电子考官。当年,本市第一条电子路考路段在东方时尚驾校考场试运行。安装了电子评判系统的考试车辆上,方向盘表面有4圈金属感应线圈,后备厢内装有GPS定位仪。一旦考生有双手离开方向盘、行驶路线“画龙”、闯红灯等行为时,副驾驶座位前的触摸屏会自动报警提示,并语音播报扣除分值。

虽然配备了电子考官,但车上还得有交警。因为实际道路考试共考核100多个项目,其中有一些仅靠电子考官无法评判。交管部门还在驾校推行实际道路考试车上安装了车载终端,利用摄像头全程监控考试过程。

5

70岁也能学开车

从2003年9月1日起,我国考领驾照的年龄由60岁放宽到70岁,按照公安部交管局车管处的解答:只要在不满71周岁前考下车本,就可以开车。

学车年龄放开第一天,京城各个驾校就迎来了许多咨询和报名的老年人。东升驾校仅半天时间就接到老年人或他们的儿女打来的咨询电话30多个,有三位老人是亲自到现场报名的。

当年,本市90多家驾校按上级规定添置了近200辆自动挡小型汽车,以满足老年学员的需求,开自动挡小型车通过考试可获Z本。Z本学时与C本一样都是60学时,各校报出的Z本学费大多与C本一样,基本在3400元左右。针对老年人的学车需要,一些驾校还为他们开辟了专用窗口,优先安排约车,免去排长队的麻烦。

截至2004年4月,全市共有20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考取了汽车驾照,圆了开车梦。不过,因为身体不适、路况复杂等原因,很多老年人考取驾照后能独立上路驾车的并不多。

回顾了半天京城近30年的学车热潮,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车热兴起的时候,有几个人买得起车?30年后,钱不再是买车的问题时,又有多少人学车是为了摇到一张千里挑一的车牌号呢?

30年来的学车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来源:北京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