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火车北站,请容我也叫你一声
以前的火车北站,请容我也叫你一声因为扼守着城市的北大门,老成都人喜欢把成都站称为“火车北站”。见证,发展如今,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改造的不断推进,古稀之年的成都站将于2022年10月11日起,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后“闭关”升级。这一次,成都站将站在聚光灯下,挥别昔日荣光,转身迈步向前。暂别了,成都站。远眺成都站(费思童 摄)
作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成都站从不缺乏聚光灯的关注。
一张摄于1952年7月1日的老照片,记录了成都站诞生之日的高光时刻:这一天,在新建落成的成都站,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为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剪彩。欢声雷动中,一列披红挂彩的火车驶出成都站,将它的首秀定格在历史相册里。
贺龙元帅在成都站为成渝铁路首发列车剪彩(资料图)
与成渝铁路共同成长,参与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见多识广的成都站以一种独特的“铁路视角”,赋予一座城情怀与温度,见证了区域的蓬勃发展。
如今,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改造的不断推进,古稀之年的成都站将于2022年10月11日起,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后“闭关”升级。这一次,成都站将站在聚光灯下,挥别昔日荣光,转身迈步向前。
暂别了,成都站。
远眺成都站(费思童 摄)
见证,发展
因为扼守着城市的北大门,老成都人喜欢把成都站称为“火车北站”。
20世纪50年代,一批“铁字号”单位相继在成都站附近落户,形成“铁半城“。四面八方调来的铁路管理人员、熟练工人与南来北往的旅客汇聚于此,留下了关于“火车北站”的集体记忆。
从成都站向南望“铁半城”(资料图)
将时针拨转到1984年。
11岁的铁二代李凌凛随父母,搬进人民北路更宽敞的铁路家属院宿舍。推开窗,一座座带有铁路印记的仿苏式红砖楼房,便映入眼帘。
“铁半城”的铁路家属区(王正伟 摄)
这一年国庆节,可容纳7000余名旅客的成都站新候车大楼投入运营,规模仅次于当时的北京站。一同亮相的还有镶嵌在二楼中央大厅,长36米、高7.3米的大型铝板丙烯壁画《蜀国仙山》。看到旅客初见壁画惊叹、欣喜的神情,时任成都站技术室运输组织员的胡英培不由感慨:“16年前我才20岁,刚到车站工作时,候车室不过是几根柱子上盖了一个顶”。
《蜀国仙山》壁画(李叶青 摄)
同样是这一年,在“火车北站”附近做了一辈子箱包生意的周旺民刚满21岁。怀揣着“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他从老家湖南进货,再乘坐成渝铁路的绿皮车来到成都。依靠“火车北站”巨大的人流量,周旺民挑着两头挂包的扁担,沿街叫卖,一挑能挣百余元。凭着踏实苦干,两年后,周旺民成为当时少有的“万元户”,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同乡,踏上了经商或打工之路。
彼时,“改革开放”刚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高频“热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资本流动的大门由此开启,被激活的春水在中国版图上澎湃地奔腾。
在“百万民工潮”的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成都站的春运客流一直呈跳跃式上升。迅猛增长的客流显示:民工流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及乌鲁木齐方向。
1994年的成都站站前广场(曹宁 摄)
“那个时期,成渝铁路上的列车趟趟爆满。”1993年,胡英培任职成都站客运主任,忆及当时组织成都开往广州的51次列车客流,他说,“列车定员1千余人,硬是挤上了2000多人。送走一趟车后,站台上、候车厅里经常能看到被挤掉的鞋”。
同年底,车站新票房正式投入使用。两年后,包括李凌凛在内的12名退伍女兵经过入路培训,分配到票房。“票难买,很多旅客在半夜就到车站广场排队。”李凌凛回忆,有一次清早上班,广场上黑压压全是人,快到票房时,自行车推不进去,车被旅客高举着接力传递,才艰难地停入停车场。
成都站增设的临时购票窗口(成都车站供图)
铁路带来的人流量激发了市场活力,“火车北站商圈”乘势而起。上世纪80年代末,周旺民在火车北站批发市场租到摊位后,做起了箱包批发生意。为了挑选货源,每年他要乘坐51次列车到广州三、四趟。“当时有钱难买卧铺票。硬座车厢的厕所都站满了人。”周旺民满是感慨。
人在“囧途”的情景,在2011年后开始改变:单一的窗口购票改为实名制购票、网上购票、电话订票三种方式;启用手机移动应用支付,实现购票信息化;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相继开通……西南地区逐步进入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快行时代”。
感知,温度
已退休的成都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孙青在职期间,每年都与旅客一起过除夕。
寒冷的除夕夜,持有次日车票的旅客被孙青和同事们请进候车厅,这一晚,两小时进站候车的规定被人性化的温情取代。
过去春运期间成都站站前广场景象(李泉鹤 摄)
夹弹珠、猜灯迷、演出几支精心准备的舞蹈……旅客们高兴地一边观看演出,一边吃着工作人员送来的水饺。站外寒意袭人,候车厅内温暖如春。
“70后”网友“宁静致远”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晚最后一班列车从车站发出后,他与参加完活动的旅客,被请进第一候车厅。半卧在座椅上,他发现头顶有一组灯特意未关闭,光线虽微弱,却沁暖了人心。
1981年成都站开展学雷锋活动(曹宁 摄)
共度除夕夜,为旅客缝包、送水,将老年旅客送上列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站就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
当年,经由成渝铁路开往北京的T10次列车,清晨到达成都站。“大家不怕辛苦,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学雷锋活动。”原成都站工会主席刘荣弟说,那时的想法很朴实,服务好旅客是本职工作。
成都站团员青年帮助重点旅客进站乘车(李泉鹤 摄)
岁序更迭,精神传续,服务的情怀永远炽热。2011年,成都站依托先进典型人物,打造了以张允、戚军、温荣英等人命名,涵盖服务、导购、售票的旅客服务台。
经常出入成都站的旅客,一定对“张允先锋岗”——“有困难,找张允”这句标语耳熟能详。10月11日后,张允和他的团队也将离开工作十余年的成都站,调岗到成都西站。
张允送别退休的同事(费思童 摄)
在服务岗整理旧资料时,一双绣花鞋垫掉了出来,送鞋垫的旅客名叫李媚,但第一次为她服务,张允却被投诉了。
李媚腿脚不便,而张允着急送下一位旅客乘车,没将她送到座位。“有温度的服务,需要站在旅客的角度解决问题。”张允事后总结。那几年,李媚每月都要乘车到成都就医 。渐渐地,她与“先锋岗”的工作人员熟识了,大家的细致服务换来了李媚的真心。
张允和同事解答旅客问询(李锴 摄)
“对特殊旅客的关爱,体现了老站的温度,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张允说,因为车站没有电梯、设施设备较其他站老旧,所以工作人员更多,接触旅客的时间更长,与旅客的关系也更亲密。
一本《特殊旅客档案》完整记录了这种亲密联系,里面一桩桩、一件件的服务故事温情氤氲。
1988年的成都站站前广场(曹宁 摄)
1997年的成都站站前广场(曹宁 摄)
2006年10月的成都站站前广场(曹宁 摄)
2016年2月的成都站站前广场(曹宁 摄)
2022年10月的成都站站前广场(费思童 摄)
春草生,秋叶落,时光刻录机在西南大地飞速旋转,老站特有的人情味在岁月中沉淀绵延。70载岁月如歌,凝聚着温情与力量,历经风雨洗礼的成都站,将带着历史的温度,连接过去、承载未来。
这一次,我们也想称其为“火车北站”,因为,这里有我们共同的记忆,不仅是车站、不仅是铁路;还因为,我们会期待着与你,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