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结婚有多美搞笑,把老婆拍得美远远不够
我曾经以为结婚有多美搞笑,把老婆拍得美远远不够《剃刀边缘》一开局就将主角置于绝境:警察厅内部大清洗,走马上任的新厅长本着宁枉勿纵的原则,几次三番将许从良顶到黑洞洞的枪口前。许伟才保证了剧本在故事走向、人物设定、线索逻辑上与原著精髓的一致性,而余飞则是编剧界老炮儿,他创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都是以强情节、高悬念和快节奏著称。两人的“套路”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很难。传统正向思维方式下,业内会搬出投资、幕后班底、IP、演员流量、播出平台、档期、甚至政策指导等诸多因素作为旁证,但近两年收视与口碑俱扑街的哪部大戏不是占尽了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剧看时紧张,不看揪心,望不到结局时饥渴。编剧余飞与原著小说作者许伟才联合完成了《剃刀边缘》的剧本。
文|bridgette
“玩残榨干”是谍战剧这一传统类型剧内的老生常谈。早在《暗算》播出后,就有业内人士预言谍战剧写到绝境,但后来又有了《潜伏》、《黎明之前》、《悬崖》。
这次《剃刀边缘》在谍战剧整体疲软近两年后横空出世,从时机上符合创作高低潮的客观规律。
但《剃刀边缘》为什么好看?
传统正向思维方式下,业内会搬出投资、幕后班底、IP、演员流量、播出平台、档期、甚至政策指导等诸多因素作为旁证,但近两年收视与口碑俱扑街的哪部大戏不是占尽了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剧看时紧张,不看揪心,望不到结局时饥渴。
编剧余飞与原著小说作者许伟才联合完成了《剃刀边缘》的剧本。
许伟才保证了剧本在故事走向、人物设定、线索逻辑上与原著精髓的一致性,而余飞则是编剧界老炮儿,他创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都是以强情节、高悬念和快节奏著称。两人的“套路”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很难。
《剃刀边缘》一开局就将主角置于绝境:警察厅内部大清洗,走马上任的新厅长本着宁枉勿纵的原则,几次三番将许从良顶到黑洞洞的枪口前。
为什么《谍中谍》、《007》系列电影能拍N部,大热几十年?无非是游走在生死边缘,让观众的肾上腺伴随主角的危情狂飙。
而靠着插科打诨、模糊焦点、转移注意,顺便夸下海口、饮鸩止渴的方式,许从良在警察厅残酷的内部清洗中辗转腾挪,在拖延中寻找生机和突破口。
可以说,前五集的剧情中,许从良的头顶上都高悬利剑,随时可能斩下。但这个阶段只是一个职场上受打击的底层伪满警察的求生故事,尽管步步惊心,但格局甚小。
随着许从良逐渐活稳当了,这个人物骨子里支持抗日、敬佩共产党的积极面显露,这也让他陷入新的危机:”通共”。
但一旦许从良心向共产党的调子定下,这部剧的局面也迅速打开,许从良与身边日本人、伪满警察厅、国民党蓝衣社、本地木帮、苏联人、共产党的敌我关系,都更加明晰,同时危机也随之一波波地袭来。
编剧以每5集为一个小单元,解局的同时埋下更大伏笔,螺旋上升式的进入状态,最终指向“捉剃刀”的终极任务,层层推进的方式展现了编剧娴熟的写作技巧。
全剧草蛇灰线,散落的信息点都是最终解题的拼图一角,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逻辑立得住的前提下,编剧尽管在为最终的高潮蓄势,但在每个小节点完成后,也能少量泄洪,为观众部分解密剧情。像大热美剧《谋杀》(《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一样,每一集看似都在破解,但真相永远模糊。
事实上,这一节奏也迎合了我国观众的看剧习惯——烧脑不仅是与观众的智力竞赛,创作者还要努力找到让观众颅内高潮的最佳姿势。
可以说,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两位编剧不仅是技术流,更深谙观众收看心理。据说本子完成之后,押在新丽传媒制片人高金玺手中将近两年,不是剧本不好,而是迟迟物色不到合适的演员人选。
剧本与文章、马伊琍夫妇相遇后,很快就开始了筹备工作,从3月11日到4月31日开机,仅用了一个多月的筹备时间,全组上下倾情投入四个多月时间,最终完成了拍摄。编剧余飞也确认,剧本几乎没有修改,只增加了部分“刘闯和九儿”的感情戏,剧本完成度高达9成以上。
很多剧组都有开拍后,导演改剧本、演员改剧本的新闻爆出,但对于前后逻辑、悬念必须环环相扣的谍战剧来说,等开了机再纠缠剧本问题,就很容易坏菜了。
30集的《潜伏》当年拍摄时间仅有两个月,不妨碍其成为经典。追根溯源,磨好剧本再开动,才是开机硬前提。
(二)“韦小宝式”另类英雄凸显人设地位
好剧的成就,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所有环节必须都要保持实力、状态在线,缺一不可。但一部好戏能够立住,首先故事的起点不能是一部庸作,同时创作的团队,要有匠人精神。
《谍战1933》的同期小说《暗算》、《潜伏》、《风语》早在七八年前就完成了影视改编。为什么这部当时也很有人缘的戏,迟迟没能登上荧屏?在某种程度上说,男主角许从良具备的“反英雄”主义,可能会让很多创作者踟蹰。
当年的创作环境中,正面人物绝大多数都以“伟光正”的姿态出现。就像金庸早期小说的男主角中,郭靖、乔峰、陈家洛,行为与道德上全无瑕疵,几近完人。但金大侠在创作中后期,也出现了杨过、令狐冲这种性格侠客,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甚至创造了“韦小宝”这个极富争议性的“假太监侠”。
《剃刀边缘》的许从良就是一个“韦小宝式”的另类英雄。底子就是伪满警察,小混混、小痞子、江湖人物,三教九流都能招呼。市场上从国民党高级官员转变为共产党的故事都有很多,但从伪满底层警察成长为共产党的前例,几乎是空白。
许从良的名字也被观众解读出了特殊意义。从良,爱国抗日,心向共产党。
在如过江之鲫的谍战市场中发掘出“许从良”这一人设,实属剑走偏锋,这也同时赋予了《剃刀边缘》有别于其他谍战剧的喜感。
谍战剧向来应当是紧张到密不透风的,但板着脸孔、揪着心、不拘言笑的英雄已经不能勾起观众的新鲜感。由于男主角先天的底层江湖气,喜剧元素的植入不仅毫无违和感,也调整了整部剧的观看节奏——让精神紧张的观众偶尔也乐呵乐呵,透透气。
同时,也给了演员文章极大的发挥空间。他上一个经典抗战形象还是《雪豹》中的周卫国,虽然本来也是玩世不恭的世家子弟,但在枪杀日本人,完成身份的转换后,他展现的仍然是处于社会中上游的士官阶层,保家卫国的故事。
而混混许从良,让文章彻底打散自我、接地气,展现底层生存智慧的同时,亦正亦邪的表演方式,也刷新了观众对谍战剧的整体观感。比如最近观众热议的,马伊琍与文章的“卷毛夫妇”,就是《剃刀边缘》整体喜感的外在展现,迎合了全剧一张一弛的风格。
(三)影视匠人需要“奇葩力”
随着总理的推广,工匠精神成了全中国各行各业都在使用的“热词”。但就算达不到日本寿司之神几十年如一握的极致,影视创作也应有点较真精神。
在资本大量涌入,行业整体创作风气浮躁的当下,文章作为导演的极致,反而极为难得。此前有媒体大量报道过文章在剧组现场的“发飙”。
从镜头、用光、场景、服装、造型上看,文章的“着急上火”收到了效果。《剃刀边缘》中随处可见的是讲究的光影层次和画面构图,精致的视觉效果为这部烧脑又幽默的连续剧在品相上升格,颇有文艺片的优雅质感。
距离上部《小爸爸》,夫妻两人已经有四年没有合作电视剧,把老婆大人拍得美美的应该是文章作为导演的自我修养吧。
显然,上一部戏《少帅》中与张黎导演的合作让文章偷师到了导演技巧,而与“老大帅”李雪健的对手戏则让他偷了不少表演秘诀。
文章的偷师习惯早在读书时就基本养成。据他的学长、同学介绍,大学期间外出拍戏,文章完成演员本职后,不会立刻收工休息,而是泡在剧组里看各工种如何工作、配合,成名后也不避讳“偷师”一事,比如向周星驰、张黎拿干货。
与知名导演合作时,文章学的不仅有技巧,更抓气势。比如在控制剧组节奏方面,电视剧不像电影短平快,剧组气氛可以稍显轻松。拍剧阵线长,大干100多天一部戏,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到中后段全剧组松懈是再正常不过的。
如果一开始只干得中规中矩,那很多导演到了中后程,本人陷入疲劳期,水准就难免下滑,想要早杀青早解脱。这也是很多连续剧开篇亮眼,中后期垮塌的原因。
但与很多大导演合作过的文章知道如何掌握节奏,更深知剧组上下的情绪状态,知道什么时候该发脾气、该抓紧,开机伊始就打下了高标准、工匠心的基础,虽然拍到后半段,难免很多人会感到疲劳,但看到前半程努力的成果,整个剧组上下也会瞬间满血复活,高标准严要求地坚持下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正像文章自己说的一样,“圈子都在妖魔化我,所以我自己用自己”,反而让这部打着鲜明“文章制造”标签的作品成为不能掺水的干货、硬货。而“较劲”恰恰是很多国内导演已经缺失,但本应作为标配的基本准则。
不过,很遗憾的是,《剃刀边缘》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4分,很多观众将对主创的情绪化观点反射到了作品的打分中。
作为目前很受国内观众信赖的口碑网站,豆瓣评分是否客观的争论最近一次次被推向前台,相比海外如烂番茄、IMDB等公信力较高的评分机制,豆瓣的偶尔失灵也反映了国内口碑评价体系依然不成熟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