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语录最好的感情:再读张爱玲半生缘爱情里所有的错过
张爱玲经典语录最好的感情:再读张爱玲半生缘爱情里所有的错过“苦难结束了,幸福来了,正当我欢呼之时,它又悄悄地溜走了”张爱玲在创作《半生缘》时曾说:
作者:木阿桑
提起张爱玲,褒贬不一。广为人知的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恨情仇,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与赖雅的幸福半生。赖雅——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十分疼爱张爱玲,后因病逝世。
这也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半生缘》。起初《半生缘》名为《十八春》,在赖雅的去世后,才更名为此。
张爱玲在创作《半生缘》时曾说:
“苦难结束了,幸福来了,正当我欢呼之时,它又悄悄地溜走了”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享年74岁。
文化评论员李欧梵曾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读爱玲的作品亦是这样。在《半生缘》中,那种温情与悲凉狠狠交织在一起的空气,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发展,愈发沉重地在头顶盘旋,让人感到压抑,想要奋力拨开,却最终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小说中曼桢的命运,也是沈世钧的命运,他们被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空气压抑着,却不知如何反抗,只能努力活下去,仿佛是所有的美好,都在活下去的时光里。
张爱玲,这个文坛才女,用她一贯地高冷面孔,冷静地看着这个世界上的爱恨情仇,在她的《半生缘》面对笔下悲凉的曼桢、懦弱的沈世钧、令人嗤之以鼻的祝鸿才,以及作威作福、软弱无能、被金钱蒙蔽双眼的“母亲”,她从不愠怒,用无感情的笔触,一笔一划地勾勒着这3对都市男女的“缘”。
2 张豫瑾、顾曼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曼璐一家突然失去了“脊梁骨”,仿佛只差一阵风,便会轰然倒塌。养尊处优惯了的一家老小一时间没有了生计来源。身为最大的姐姐,曼璐决定去做“小姐”,来养活一家人。
这一决定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放弃自己的尊严,还意味着她要和张豫瑾——她的未婚夫分道扬镳,彻底成为两路人。虽然小说中关于他们二人的感情没有过多细说,但是我们从张豫瑾离开曼璐后10年间未曾娶妻的行为,可见他们二人感情非同一般,张豫瑾对曼璐情深义重,曼璐又何尝不是呢?
“曼璐只听得头里两句,说豫瑾到上海来了,并且住在他们这儿,一听见这两句话,马上耳朵里嗡的一声,底下的话一概听不见了。”
“一语未完,忽然听见门铃响。曼璐坐在椅子上,不由得欠了欠身,向对过一面穿衣镜里张了一张,拢了拢头发,深悔刚才出来的时候太匆忙了,连衣服也没有换一件”
“曼璐觉得楼上楼下的空气都紧张起来了,彷佛一出戏就要开场,而她身为女主角,一点准备也没有,台词一句也记不得,脑子里一切都非常模糊而渺茫。"
身为“小姐”的曼璐,此时竟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十七八岁,她在张豫瑾面前,纯情得像个孩子,可是最终还是消散了,两个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他们不相爱吗?不!他们爱彼此爱的深厚,可是正是因为爱,曼璐才不想“耽误”张豫瑾,主动提出解除婚约,可保守的张豫瑾却是考虑到自己名声(笔者认为)竟然同意了。自此将自己与曼璐的未来,一分为二,各执一边。
跟随世均一起回老家的时候,淑惠遇到了这个大家小姐石翠芝。见到翠芝第一眼他就觉得“她很好,并不像世均口中说的那样”。
可是“讲究”的淑惠,并不能接收自己对翠芝有好感。在之后的一次次接触过程中,他十分了明翠芝的心意,也享受其中,却故意逃离。
淑惠没翠芝家那么有钱,可能也正是这种贫穷,给了他对“体面”、“骄傲”的疯狂追逐!
第一次见翠芝母亲时,翠芝母亲的表情,他记了一辈子;
后来出国留学时,他结婚了,那个妻子也像翠芝,只是比翠芝更有钱、更大小姐。他一辈子都没忘记翠芝,也辜负了她一辈子。
翠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把得不到的那种压抑的心情,像个孩子一样通通撒在了世均身上。她以为这样就能刺激淑惠,就能挽回这段感情,可是她没想到,竟就这样将错就错了一辈子。
所谓“骄傲”也不过是“软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罢了。他和翠芝的感情,连半生都不够。
好像所有的美好的、不美好的故事,都发生在19世纪的上海。半生缘亦如此。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现代化的上海都市,曼桢和沈世钧第一次照面是在一个不太体面的饭铺里。内向的世均见到曼桢第一眼就觉得她很好,“曼桢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蓬松的头发,很随便地披在肩上。”羞涩世均一时愣住了,有点羞涩地坐在了曼桢饭桌跟前。
其实在这里,便已交代世均性格,虽然世均家境优越可他却极其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想要幸福不敢主动追逐,需得人提点很鼓励,才敢迈出第一步。
在后面与曼桢相处的岁月里,他这一特点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他为曼桢寻回手套后,又开始纠结该不该寻、该不该还“他懊悔来找手套,但既然来了,东西也找到了,总不见得再把它丢在地下?既然拿了,总也不能不还给人家,自己保存着,那更是笑话了。”
当他把手套还给曼桢时,淑惠突然进来了,此时世均竟然畏畏缩缩不敢承认,“正说着,叔惠进来了,曼桢看世钧的脸色仿佛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似的,她也机械地把那红手套捏成一团,脸上慢慢红了起来。”
当世均被告知父亲病重,需要他回去照看时,他和曼桢你侬我侬,承诺“几日便回”,在回家后却因害怕父亲听到自己要回上海而心情不悦、病情加重却连提都不敢提回上海的事了。这也就难怪,在后来曼桢仅失踪一年,他便和表妹石翠芝完婚了。
在曼桢被关押后,他找不见人竟然胡思乱想起来,他开始吃醋,认为曼桢负了他,便放弃寻找,甚至离开上海。
从这段感情的一开始他始终认为是曼桢负了他,直到十几年后再次相遇,看到饱受欺凌、尝尽苦难的曼桢,他才幡然醒悟,可是这时一切都晚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依旧是在饭店里,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认识到从头至尾都是自己负了曼桢,尝试性地希望和曼桢重新在一起时,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今天又下雪了"
"我好想到一个像曼桢的女人,可是转眼之间她已经不见了,也许是一种幻觉,因为我一直不能忘记她"
他们思念了对方一生,却注定只有半生缘分!
张豫瑾与顾曼璐,许叔惠与石翠芝,沈世钧与顾曼桢,他们一往情深却无法白头偕老,这三段半生缘,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和无奈,同时也让读者想起了自己那些断断续续的“缘分”。
爱情本是十分美妙的事情,可是若不敢大胆追求爱、不敢勇敢为爱承担责任,那么就只能缘分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