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给凤姐过生日?为何才气斐然的黛玉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给凤姐过生日?为何才气斐然的黛玉那凤姐素日最喜揽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日见贾珍如此一来,她心中早已欢喜。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王熙凤就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她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干,见贾珍前来邀请自己管理宁国府,心中着实得意: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清楚,但是林黛玉自幼也是被林如海当作儿子养的,这一点很多研究者就不甚清楚了,这一点被隐藏在第二回黛玉出场之时: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故爱女如珍。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从“假充养子之意”可以看出,林如海在儿子去世后,心中郁郁不平,于是将林黛玉当作儿子来养,唯一跟王熙凤不同的是,林如海是书香世家,对文化修养很看重,于是就让林黛玉读书识字,所以
若说林黛玉在贾府中有知心闺蜜,那么只有两人,一个是薛宝钗,另一个便是王熙凤。薛宝钗不用多说,钗、黛两人前期关系并不好,林黛玉忌惮“金玉良缘”之说,对薛宝钗心怀敌意,直到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贾宝玉命晴雯送去两块旧手帕,算是跟黛玉表白,从此黛玉彻底打开了心结,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薛宝钗,两人最终“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成为闺蜜,两人甚至有同饮一杯茶之亲密举动,嬉笑打闹,不胜亲切。
宝钗能跟黛玉成为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人皆才貌双全,博古通今,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概率学来看,两人成为闺蜜很合理。可王熙凤自幼便没念过几本书,甚至连字都不识几个,为何也能和林黛玉成为知心闺蜜?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很多论者都忽视了王熙凤和林黛玉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她们两人自幼都是充当男子来养的,王熙凤自不必说,书中有明确记载:
黛玉虽不识,亦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充当男儿教养的,学名叫王熙凤。——第三回
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清楚,但是林黛玉自幼也是被林如海当作儿子养的,这一点很多研究者就不甚清楚了,这一点被隐藏在第二回黛玉出场之时: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故爱女如珍。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
从“假充养子之意”可以看出,林如海在儿子去世后,心中郁郁不平,于是将林黛玉当作儿子来养,唯一跟王熙凤不同的是,林如海是书香世家,对文化修养很看重,于是就让林黛玉读书识字,所以林黛玉和王熙凤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很相似的,也正因为如此,黛、凤两人均具有鲜明的个性,尤其是在争强好胜方面,简直如出一辙。
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王熙凤就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她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干,见贾珍前来邀请自己管理宁国府,心中着实得意: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日见贾珍如此一来,她心中早已欢喜。
再对比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林黛玉的表现: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从这两处细节,可以明显看出凤、黛两人之间有很大的共同点,她们都身负其才,并且希望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博得旁人的赞赏,两人这种锋芒毕露的性格跟贾府众姊妹完全不同。这一点欧丽娟在《大观红楼》中的《林黛玉论》曾提到过这一点:凤、黛这种超越性别的教育无形之中降低乃至抵消三从四德之类施加在女性身上的驯化力量。
所以纵观全书,黛玉和凤姐在行为方面更加放肆嚣张,两人均有“蹬着门槛子”这类在当时时代看来不雅的日常举动,这种个性让此二人产生惺惺相惜之感,林黛玉了解王熙凤,王熙凤也能读懂林黛玉,旁人皆认为林黛玉爱耍“小性子”,王熙凤却敢公然开“林黛玉长得像戏子”这样的玩笑,并敢用“吃茶”一事调侃宝黛爱情,为何?因为王熙凤知道,黛玉表面看着矫情,本质却跟自己一样,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因为了解,所以放肆,仅从这一点看来,至少在前三十回中,没有人比王熙凤更了解林黛玉!
王熙凤因为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所以她的才偏向于“干才”,林黛玉恰恰相反,身负“诗才”,两人虽然走的是不一样的路,实则殊途同归,内心深处的归属却是一致的,所以这两人能成为闺蜜好友,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说到此处,不禁想起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行动中,王熙凤来至潇湘馆,对病中的黛玉极尽照顾:
一头到了潇湘馆内,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她,不许起来。只说:“你睡着罢!我们就走。”
凤姐儿最柔软的话语,都给了这个妹妹兼闺蜜——林黛玉!
笔者浅见,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不胜感激。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