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介甫打老太爷,丈夫腰杆挺不起
马介甫打老太爷,丈夫腰杆挺不起马介甫无可奈何,又喂杨万石喝下“丈夫再造散”,期待他可以脱胎换骨,重振乾纲。杨万石喝下药后果然威力无比,将尹氏毒打一顿,又割下她大腿上的两块肉,让尹氏气焰尽熄,跪地求饶。马介甫并非凡人,而是个善于施展幻术的狐仙。他通过制造恶鬼、巨人等可怕的形象,惊吓尹氏,逼迫尹氏安分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得知一切都是假象后,尹氏便旧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不仅逼死杨万石的弟弟、逼迫弟媳改嫁,还虐待弟弟唯一的骨肉喜儿。故事讲述河北的大名县,有个叫杨万石的秀才,平生最怕老婆。他的妻子尹氏,性情出奇的凶悍,家里人谁敢违背她,她便施加暴力,毫不留情。在妻子的淫威下,杨万石和弟弟杨万钟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不仅老父衣不蔽体,被当做仆人对待,小妾王氏更是被毒打流产。为了惩罚杨万石,尹氏曾在杨万石的头上戴上女子的头巾,用鞭子赶着他游街示众,杨万石都不敢反抗。兄弟两人赶考时结识了一位风流潇洒的少年,叫马介甫。得知杨万石的惨状,马介
床上夜叉坐,任金刚亦须低眉;釜底毒烟生,即铁汉无能强项。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毕生呕心沥血之作,其中很多篇章都表达了他对理想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花妖有情,狐魅可爱,蒲先生对女性形象无疑充满着尊重和怜爱。但是其中有一篇,却无比明确地表达了他厌恶并无法理解的女性形象,这就是《马介甫》中的尹氏:一个活在封建男权社会的女性家暴者。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夫为妻纲,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丈夫不仅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妻子的去留与生杀大权,女性被迫沦为男性的所有物。
但是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马介甫》篇中,却描述了一个极其离奇的男女地位颠倒的家庭,令人惊叹。
故事讲述河北的大名县,有个叫杨万石的秀才,平生最怕老婆。他的妻子尹氏,性情出奇的凶悍,家里人谁敢违背她,她便施加暴力,毫不留情。
在妻子的淫威下,杨万石和弟弟杨万钟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不仅老父衣不蔽体,被当做仆人对待,小妾王氏更是被毒打流产。为了惩罚杨万石,尹氏曾在杨万石的头上戴上女子的头巾,用鞭子赶着他游街示众,杨万石都不敢反抗。
兄弟两人赶考时结识了一位风流潇洒的少年,叫马介甫。得知杨万石的惨状,马介甫大为惊叹,决定与这位悍妇尹氏斗法。
马介甫并非凡人,而是个善于施展幻术的狐仙。他通过制造恶鬼、巨人等可怕的形象,惊吓尹氏,逼迫尹氏安分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得知一切都是假象后,尹氏便旧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不仅逼死杨万石的弟弟、逼迫弟媳改嫁,还虐待弟弟唯一的骨肉喜儿。
马介甫无可奈何,又喂杨万石喝下“丈夫再造散”,期待他可以脱胎换骨,重振乾纲。杨万石喝下药后果然威力无比,将尹氏毒打一顿,又割下她大腿上的两块肉,让尹氏气焰尽熄,跪地求饶。
可惜药力散去后,杨万石又恢复成从前软弱的样子。尹氏在奴颜媚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杨万石已黔驴技穷,跟从前并无不同,因此又完全恢复了凶悍的样子,将杨父逼迫逃到河南做了道士。
马介甫手段用尽,只好将杨万石大骂一顿后,将喜儿带离这个可怕的家庭,来到河南安家。在这里,马介甫帮助喜儿读书进学,成家立业,又将杨父接来与他祖孙团圆,过上了富贵安逸的生活。
杨万石这边,家里只剩下尹氏和小妾王氏。一场大火后,家产殆尽,杨万石不得不将王氏卖掉,又带着尹氏到河南乞讨。尹氏要改嫁,杨万石便将她三百吊钱卖给了一个屠夫。
杨万石独自乞讨,碰巧来到了侄子喜儿的家。喜儿见他可怜,不仅收留了他,还将王氏赎出来与他做了正室。不久,王氏给杨万石生了个孩子,生活似乎走上了正轨。
尹氏自从嫁给屠夫后,本想像过去一样凶悍,结果屠夫比她更加残暴。即便每日小心伺候,尹氏还是被屠夫打成了残疾。一年后,屠夫暴死,尹氏流浪时,见到了杨万石,不禁悲伤难抑,泪如雨下,跪爬着过去找他。
杨万石于是做了一件常人难以理解的事:回家后他请求喜儿将尹氏接回。在遭到严词拒绝后,杨万石依然不时跑到荒庙里跟尹氏私会,喜儿暗中派人将杨万石羞辱了一顿后,杨万石才终于跟尹氏断绝了关系。
只缘儿女深情,遂使英雄短气《马介甫》这个故事,让人最疑惑的就是,在过上了看似正常的生活后,杨万石为何还要回头找尹氏私会?
全篇看下来,杨万石确实对尹氏存在超出寻常的感情。在尹氏被马介甫的幻术吓得瑟瑟发抖时,杨万石竟然主动帮助她,并告诉了她幻术的秘密,导致尹氏旧态复萌。
在尹氏逼死弟弟,逼迫弟媳,虐待侄儿的情况下,马介甫要求杨万石休妻或者直接杀了尹氏,他可以帮助杨万石善后。结果杨万石不仅不听,还向尹氏告知了马介甫的意图,导致尹氏大发雷霆。
到最后家财殆尽,杨万石还是没有休妻,而是带着尹氏一起乞讨。在尹氏请求改嫁的情况下,他才将尹氏卖给屠夫。
尹氏究竟有何魅力,导致杨万石就是不离不弃呢?是因为男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
《马介甫》的故事,据说是蒲松龄根据身边人的亲身所历改编。杨万石的这种行径,可能连蒲松龄自己都无法理解,他在篇尾的“妙音经”中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只缘儿女深情,遂使英雄短气。
同甘独苦,劳尔十月呻吟;就湿移干,苦矣三年笑。……第阴教之旗帜日立,遂乾纲之体统无存。始而不逊之声,或大施而小报;继则如宾之敬,竟有往而无来。只缘儿女深情,遂使英雄短气。——《马介甫》篇尾《妙音经跋》
大体翻译:因为丈夫体谅妻子的十月怀胎、三年哺育和家务劳作之苦,所以对妻子充满怜爱,导致妻子在家中地位越来越高,丈夫的权威荡然无存。开始时妻子只是语气不好,接着便是对丈夫不敬,最后直接无视丈夫了。只是因为对妻子深情,就使得男人胆子变小。
这番论调,是蒲松龄身处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妻子胆敢忤逆丈夫,所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释。总结起来,就是丈夫对妻子太好了。
“惧内,天下之通病也”在“妙音经”中,蒲松龄认为“惧内,天下之通病也”,怕老婆是天下男人的通病。细数古往今来的名人,可以找到很多“惧内”的例子。
- 东晋名士谢安想要纳妾,不敢跟妻子刘氏明说,便让侄子们去迂回。侄子们拿出《诗经》中歌颂女子不妒之德的诗篇给刘氏看,刘氏笑问:“这些诗篇是谁写的?”侄子们回答:“大名鼎鼎的周公。”刘氏笑道:“这就对了,要是周公老婆写,就不会这样了。”
- 唐朝时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故事天下闻名。唐太宗赐给房玄龄几个美妾,玄龄夫人坚决不受。唐太宗大怒,赐她鸩酒,没想到玄龄夫人二话不说,一口饮下,才发现是浓醋。唐太宗感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由此有了“吃醋”一说。
- 宋朝时陈季常“惧内”的故事也是千古流传。陈慥(字季常)会客时,她的妻子柳氏因事故意摔锅打灶,毫不给他和宾客面子,但是陈慥却吓得不敢动弹。他的好友苏轼因而写诗调侃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从此用“河东狮吼”比喻悍妻。
- 清朝山东巡抚张曜常常对属下夸赞老婆的才能。一天他问属下:“你们怕老婆吗?”有人回答说不怕。张曜正色道:“汝胆好大,妻乃敢不畏耶?”(“你胆子也太大了,怎敢不怕老婆呢?”)
这些名人或在外有万夫不当之勇,或者身居宰相、将军等要职,可是一旦回到家中,立即变得胆小慎微,不敢对妻子有半句忤逆,甚至以“惧内”自诩。
清代小说《八洞天》甚至总结出了怕老婆的九种形态:
“势怕”又有三:一是畏妻之贵,仰其伐阅;二是畏妻之富,资其财贿;三是畏妻之悍,避其打骂。
“势怕”是指慑于妻子的或门第高贵、或家境富庶、或强悍凶恶,而不得不怕老婆。
“理怕”亦有三:一是敬妻之贤,景其淑范;二是服妻之才,钦其文采;三是量妻之苦,念其食贫。
“理怕”是指或景仰妻子的贤能、或佩服妻子的文采、或可怜妻子的穷苦,从情理考虑而不愿忤逆妻子。
“情怕”亦有三:一是爱妻之美,情愿奉其色相;二是怜妻之少,自愧屈其青春;三是惜妻之娇,不忍见其颦蹙。
“情怕”是指或爱慕妻子的美色、或怜惜妻子的年少、或疼惜妻子的娇憨,因为喜爱所以心甘情愿顺从妻子。这一点跟蒲松龄“只缘儿女深情,遂使英雄短气”的观点就比较相似了。
蒲松龄作为关怀世情、人情的平民知识分子,自心底里渴望和谐美满的婚姻和融洽的家庭氛围。因而对于不谐的婚姻,特别是由女性过于强势导致的家庭不和,他本能地无法理解和排斥。
他在《马介甫》篇尾的《妙音经跋》中写道:“床上夜叉坐,任金刚亦须低眉;釜底毒烟生,即铁汉无能强项。”(“床上母夜叉一坐,男子汉就是金刚也得顺从。凶悍妻子气焰一盛,就是铁汉子脖子也硬不起来。”)
“呜呼!百年鸳偶,竟成附骨之疽;五两鹿皮,或买剥床之痛。”夫妻百年深情,竟成生在骨上的恶疮;纳彩娶妻,没想到却换来切肤之痛。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乱施家暴、祸害家庭婚姻的女性可谓深恶痛绝。
因此顺理成章,便得出了“丈夫腰杆挺不直,妻子就要作大死”的结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丈夫强硬起来,就会获得和谐的婚姻吗?相信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现代生活中,当婚姻褪去爱情的外衣,往往会演变成一场男女双方对权力的角逐。双方都希望自己在这个家庭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自己掌握更大的决定权,希望对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因而婚姻关系能否维持下去,往往取决于双方对自己权力占比的底线是多少。换句话说,当对方咄咄逼人时,你对权力的让渡能达到多少。
如何评价蒲松龄关于女性家暴的言论?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如何分配权力才能达到好的平衡呢?欢迎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