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不结婚很丢人吗?三十岁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
30岁不结婚很丢人吗?三十岁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第三次是90年代改革开放初,新时代提倡晚婚晚育,对于婚姻有了空间相对较大的选择,单身人生日益增多。第二次单身潮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因为政治原因,大批的城市子女被迁移到农村。城乡差异让他们宁愿保持单身,也不愿意和当地男女结婚。当一种现象在社会中占据大多数,那么它就不再是怪象。曾几何时,三十岁如果还没结婚,会被周围的认为有毛病。而在新一轮单身潮的现下,30岁没结婚,太正常了。关于婚配,我国历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单身潮。第一次是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后,很多人解除了因为父母之命,才缔结的婚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0年还有不到三个月就要结束了,你准备好回家接受亲朋好友们的催婚暴击了吗?
当然了结婚对于当代年轻人已经不是人生必修课了,相比较婚姻的柴米油盐,很多人更向往猫狗双全的独居生活。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在抽样的95.3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合计为12.3%。其中男性10.5万,女性7.2万,而这个数据依旧呈上升趋势。
当一种现象在社会中占据大多数,那么它就不再是怪象。曾几何时,三十岁如果还没结婚,会被周围的认为有毛病。而在新一轮单身潮的现下,30岁没结婚,太正常了。
关于婚配,我国历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单身潮。
第一次是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后,很多人解除了因为父母之命,才缔结的婚姻。
第二次单身潮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因为政治原因,大批的城市子女被迁移到农村。城乡差异让他们宁愿保持单身,也不愿意和当地男女结婚。
第三次是90年代改革开放初,新时代提倡晚婚晚育,对于婚姻有了空间相对较大的选择,单身人生日益增多。
那现在的单身潮是因为什么呢?
一、清晰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是这几年才开始受到大众所重视的,有着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我们,以前提倡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在心理、情感方面,大部分人是混沌的,囿于礼教规矩的束缚,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探索,只能将自己内心的各种小火苗掐灭在苗头。
但人又是好奇的,所以像《金瓶梅》、《桃花扇》这类书,虽然一直被列入淫书禁售,但始终有市场。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生命覆盖的一切形式,婚姻、爱情、事业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结婚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有更加明晰的了解,伴随着这份了解,即便不结婚,大部分人也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幸福。
婚姻不再是以前搭伙过日子的结合,而是心灵、肉体、精神全方位的完美融合,只有遇到这样的人,现在的人才会下定决心走进婚姻的殿堂。
二、社会环境的优化
根据《单身汪人群洞察报告》显示,“一人经济”崛起,很多年轻人从吃饭、购物、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省时便利的满足。
生活状态的相对便利,给很多人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空间,让他们更有信心追逐自己的内心世界。
电竞、美食、电影、宠物等文娱行业的兴起,让即使单身不婚的人群,一个人也能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那个要和你结婚的人,还不如电竞、美食带来的乐趣多,那么为什么要背负沉重的责任结婚呢?
三、对婚姻的至善追求
只有应该结婚的人,没有应该结婚的年纪。
这句话应该是对当代年轻不婚族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婚姻是琐碎的,如果没有很深厚的爱,要怎么对抗岁月的无情。
选择可以和自己共渡一生的人,虽然不是我们人生的唯一选择,但一旦选择那将决定个人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的生命质量。
好的婚姻,就是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对方,有一次又一次的在面对外界诱惑、相处乏味时,坚定自己的决定。
好的婚姻关系,能够滋养很多人,而差的婚姻关系则很有可能毁坏三代人的生活。
斯坦福心理学家说:真正的正能量,源自我们和负能量相处的过程。在婚姻生活里,另一半能不能接住你的负能量,带领你培养出正确应对的方式,是关系能否稳固的前提。
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接受另一半的好,而拒绝另一半的坏,那么当问题来临,她是不是就会成为率先逃跑的人。
婚姻结合的不只是两个人,还是两个能承载困难的力量。大部分未婚男女相对来说接受过的教育都比较高,这一层的利害关系,都是能想到的。
我们要面对现实,也要亲密无间的爱。是的,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两个都要,如果没有宁缺毋滥。
每一个的单身人士,所追求的不过是相互依附、相处牵绊、相互独立、不粘稠、不稀疏的伴侣。
风花雪月是婚姻存在的基础,而对抗一切负面力量的能力则是婚姻长久的关键。
没有人是奔着离婚而结婚的,所以当代年轻人慢一点结婚有什么不好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lso R. cognitive psychology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