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经典故事简介,其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梁祝经典故事简介,其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们看来,民间传说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地流传开来。因梁载言和张读均为唐代人,他们所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梁祝民间故事“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其首句便简略提到了“梁祝”一事。尽管梁氏的记载过于简略,但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梁祝民间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补全了这一故事更多的细节,他的记载明确地指出了梁祝民间传说起始于东晋。
“蝶盟良缘一朝订,心若磐石永不移。”
千百年来传颂不息的“梁祝”,与“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同誉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其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声名远扬。
梁祝
“梁祝”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可谓家喻户晓,而现存最早关于梁祝的文字资料,可追溯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
其首句便简略提到了“梁祝”一事。尽管梁氏的记载过于简略,但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梁祝民间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补全了这一故事更多的细节,他的记载明确地指出了梁祝民间传说起始于东晋。
梁祝民间故事
在我们看来,民间传说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地流传开来。因梁载言和张读均为唐代人,他们所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在这之后,根据宋朝李茂诚,明代徐树丕、冯梦龙,清朝邵金彪等更多文人的记载,“梁祝”的故事逐渐变得羽翼丰满。如果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可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在公元374 年至397 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
到这里,“梁祝”的故事便已成型。
“再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中国了”
梁祝这一故事,在众多剧种中都有改编而成的戏剧,其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越剧诞生之初,男班老艺人便已在舞台上演出《梁山伯》。三十年代女班兴起,《梁山伯》一剧被更多越剧艺人的搬上舞台,剧名也被更名为《梁祝哀史》。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袁雪芬马樟花的《梁祝哀史》,马樟花和袁雪芬觉得传统《梁祝》剧本内容充满迷信、低俗等因素,于是重新整理剧本,去其糟粕,获得成功。
袁雪芬、马樟花1939年演出《梁祝哀史》
范瑞娟1940年演出《梁祝哀史》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南薇编剧。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现在看来,阵容可谓是“史诗级顶配”。
1953年,《梁祝》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当年,为了拍好这部彩色戏剧电影,华东越剧团派出了空前强大的电影制作阵容——由越剧改革的推动者袁雪芬、范瑞娟分别饰演祝英台与梁山伯;年轻的电影导演桑弧接到了这个任务,他从1941年开始接触电影,到新中国解放,已经拍摄了十多部优秀电影,有着丰富的电影导演经验。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
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的领导者第一次正式走上国际舞台,与英美法等国对一些国际问题进行谈判。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在日内瓦参与新闻报道的各国记者们接到了中国代表团的一个邀请,邀请他们去中国代表团新闻处观看中国的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200多名外国记者被这种陌生而优美的电影故事与华夏文化所感染,感叹:“再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中国了。”
《梁祝》电影中,袁雪芬、范瑞娟分别饰演祝英台与梁山伯
在日内瓦会议的最后几天,《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在当地影院放映,招待各国驻日内瓦使馆成员和社会名流。饰演梁山伯的范瑞娟还被邀到日内瓦,与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的卓别林等国际影坛大明星和名流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而红,享誉国内外影坛。
“把民间音乐带入高雅殿堂”LIANGZHU
美丽的蝴蝶,飞到中国人心上,已经61年…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1958年时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期的作品,翌年五月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的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因素”,何占豪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何占豪先生向来都将“民族”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他出生在越剧之乡,从小听越剧长大,和越剧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梁祝”的故事更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1958年,小提琴专业二年级时期的何占豪
“越剧是哪里来的?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尹桂芳等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一大批琴师联合创造的,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就唱山歌、小调,在农村的文化氛围、父辈的熏陶下成长,十几岁开始到上海闯荡、在舞台上磨练,这才有了越剧。”
指挥中的何占豪先生
从早至今的音乐创作中,他一直身体力行,实践着“民族”的重要思维逻辑——把民间音乐带入高雅殿堂,用西洋乐器演奏民间音乐,《梁祝》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那是乡土情结凝结而成的最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