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改编黄昏恋(性转的原型人物)
真实故事改编黄昏恋(性转的原型人物)也是因为这些背景铺垫,才能够理解为何在女儿死后,六年了,江秋莲仍然不肯停歇,不肯放弃,并沉溺在痛失爱女的困境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单亲家庭的模式牢牢将母女俩拴在了一起,江秋莲将女儿视为自己生活的希望,可偏偏在江歌预计回国的前一年,悲剧发生了。时过境迁,六年时间里,起码后续一半的时间,江歌案早已经不再意味着刑事案件,公众的关注度也逐渐转移到了六年来为女儿呼喊奔走,试图揭露刘鑫真面目的江歌母亲身上。包括抽丝剥茧的得知江歌的成长经历,她在一岁半的时候,母亲江秋莲不满丈夫重男轻女的思想选择了离婚。之后,江秋莲一个人靠着做小生意将江歌拉扯大,母女漂泊十多年才有了自己的房子,等到条件稍微好一些后,江秋莲又支持女儿去日本深造。
靳东的新剧《底线》拍了“江歌案”,不点评这部剧总体质量如何,但就剧中把“江歌母亲”改成“江歌丈夫”,我觉得就不行!
认同编剧有“创新”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适当地修理人物关系,可唯独将“母亲”改成“丈夫”,放在整个“江歌案”中,怎么看都是一种低级的处理。
江歌2016年11月3日在租住公寓门口被好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和很多故意杀人案类似,起初公众关注于事件本身,
叹息江歌因太过仗义,误信错人,葬送性命,痛恨陈世峰冷血无情,错杀好人,愤恨刘鑫狡猾阴险,自私自利,面对好友门外的呼救声却为了自己保命置之不理。
时过境迁,六年时间里,起码后续一半的时间,江歌案早已经不再意味着刑事案件,公众的关注度也逐渐转移到了六年来为女儿呼喊奔走,试图揭露刘鑫真面目的江歌母亲身上。
包括抽丝剥茧的得知江歌的成长经历,她在一岁半的时候,母亲江秋莲不满丈夫重男轻女的思想选择了离婚。
之后,江秋莲一个人靠着做小生意将江歌拉扯大,母女漂泊十多年才有了自己的房子,等到条件稍微好一些后,江秋莲又支持女儿去日本深造。
单亲家庭的模式牢牢将母女俩拴在了一起,江秋莲将女儿视为自己生活的希望,可偏偏在江歌预计回国的前一年,悲剧发生了。
也是因为这些背景铺垫,才能够理解为何在女儿死后,六年了,江秋莲仍然不肯停歇,不肯放弃,并沉溺在痛失爱女的困境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
可《底线》里,编剧偏偏将这种重要的母亲形象改写成丈夫,不仅性转,人物关系都颠覆了,从亲情降为爱情,立马降低了整个故事可信度和观赏性。
能有多少个丈夫会为亡妻的死因奔走相告,查明真相呢?我想还是有的,只不过很少,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是不相信爱情,但只能说和母爱对比,这几率小的可怜。
有人说编剧这么设计是不想江歌母亲被网暴,这个说辞在我看来没什么逻辑,如果不网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拍这个故事,而不是像现在既蹭了真实事件的热度,又性转原型。
另一个角度,我猜编剧想通过改编来呼吁大家相信爱情,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有点露怯,相信爱情和相信一个人是需要一些故事经历信服的,也需要一些细节来作证。
剧中,并没有具体讲述这对苦命鸳鸯的恋爱过程,只是透过曹俊饰演的丈夫之口,简单概括为这个男人命运很惨,高中父母过世,和妻子大学相恋,恋爱谈了七年,刚岭镇的时候妻子遇害了。
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没有任何细节,单纯口述,连画面都没拍,让追剧的人无法产生共情。
对比江秋莲独立抚养江歌的事迹,这段故事变得既粗糙又拙劣。
固然会有观众出来强调《底线》的定位是当代法治案情剧,不是家长里短的现代戏。
但它首先得是一部剧,再来谈题材吧,剧里人物的逻辑关系都写不明白,把现有的故事都能改变的囫囵吞枣,还讲什么法治案情呢?
如果想看法治,倒不如点开两集《今日说法》!
其实,并不单指《底线》有这个毛病,几乎现在市面上很多国产剧都是这样。
故事情节真是原创也就算了,但每次还都得取自真实故事蹭个热度,说到底无非还是编剧水平差,非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恶心人。
互联网思维,简言之就是什么有热度就搞什么,可偏偏他们只看到了“江歌案”的热度而已,根本没有尊重整个案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这就和很多的都市大女主题材电视剧一样,观众爱看女强人,那就拍!细节、台词什么都没有细推敲过,不是乱写一气,就都是脸谱化的女强人。
一个普通女性是如何成长为女强人的?她的家庭背景如何,如何从职场小白走上行业翘楚的位置,她经历了什么,遭遇过什么?过程几乎能略过就略过,细节更是几乎没有,重点永远放在男女关系上。
看多了,就知道差不多都是那一个套路,每隔几集都擦着有话题高的社会话题冲热搜,从什么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到职场性骚扰,职场哺乳期女性受到歧视...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这些剧是真的想要为女生发声,还是就是想蹭个热度???
比起这样,倒真不如回去看老剧,起码十年前,编剧心思还能沉得下来,人物之间的关系还算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