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短发不盈梳,年来半斑白。吾今四十二,敢望能滿百?负郭苦无田,安居未成宅。况复世路艰,国步日侵迫。未必松楸旁,常得看书册。区区抱短见,贫贱中外隔。寄此乡国间,踪跡亦如客。览镜酒杯空,浩歌天地窄。李白之后,亦多有诗人临明镜而赋诗,藉此抒青丝白发之感,功业未立之忧。比如宋代郑刚中《览镜》诗云:晋人王衍曾托族人办一件事,迟迟没有回音,后来在一次聚餐时恰好碰到此人,便顺便问了一句:“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托你办的那件事儿,咋没办呢?这一问大概捅了那人的肺管子,当然,也可能那人喝得有点高了,便顺手拿起手边的樏(一种多格的餐具),削到了王衍的脸上。衍无言,洗了把脸,拽着王导一起坐牛车离去。在车上,一边用镜子照着自己“乌眼儿青”的脸,一边自我解嘲。由此看来,出行用车中常备镜子,得暇时一照,大概是注重仪表风度的魏晋时期士族大家的生活习惯之一。这里顺便说一句,王衍应该长得也不错,山涛口中的“宁馨儿”说的就是他

《围城》中的方鸿渐,初经男女同学的风味,既眼红同学之自由恋爱又憎恨自己早已订亲,遂大着胆子写了一封文绉绉的家书与乃父,想解除婚约,其辞云:“迩来触绪善感,欢寡悉殷,怀抱剧有秋气。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者相。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大意是说,自己总觉近来多愁善感,一团暮气,揽镜自照时觉得不像个长寿的,怕贻误对象的终身,祈求家里解除婚约。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1)

谁知方遯翁老先生烛照万里,早已识破他的小心思,复信峻辞切责,一若狗血喷头:“吾不惜重资,命汝千里负笈,汝埋头攻读之不暇,而有余闲照镜耶?汝非妇人女子,何须置镜?惟梨园子弟,身为丈夫而对镜顾影,为世所贱。吾不图汝甫离膝下,已濡染恶习,可叹可恨!且父母在,不言老,汝不善体高堂念远之情,以死相吓,丧心不孝,于斯而极!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若执迷不悔,吾将停止寄款,命汝休学回家,明年与汝弟同时结婚。细思吾言,慎之切切!”鸿渐睹此信,真好似冷水浇头怀里抱着冰,满怀绮思一腔妄想俱化飞灰矣。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2)

遯翁谓惟妇人女子,乃须置镜,其言未免太过。“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固然是“妇人女子”的日常必修课,然而爱照镜子的大老爷们儿却也不乏其人。

战国时齐人邹忌就爱照镜,此公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可称一位“长腿帅欧巴”,对自己容貌颇为自负,遂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之问,甚至还引出了一段“讽齐王纳谏”的佳话。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3)

晋人王衍曾托族人办一件事,迟迟没有回音,后来在一次聚餐时恰好碰到此人,便顺便问了一句:“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托你办的那件事儿,咋没办呢?这一问大概捅了那人的肺管子,当然,也可能那人喝得有点高了,便顺手拿起手边的樏(一种多格的餐具),削到了王衍的脸上。衍无言,洗了把脸,拽着王导一起坐牛车离去。在车上,一边用镜子照着自己“乌眼儿青”的脸,一边自我解嘲。由此看来,出行用车中常备镜子,得暇时一照,大概是注重仪表风度的魏晋时期士族大家的生活习惯之一。这里顺便说一句,王衍应该长得也不错,山涛口中的“宁馨儿”说的就是他,而王敦说他在众人中如“珠玉在瓦石之间”(忽然想起了二赵的相声:“乱草之中怎么会有您这么一棵灵芝,乱石之中会有您这么一块无瑕的美玉,狗食盆子里怎么有您这么大块的盘子肉?”一笑)。

以上两例均为古代青年男子照镜子的轶事,不过照完镜子后,顺便整出首诗来,那就往往不是青年人干的事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只有“阅尽天涯”的江湖老梆子才有资格用这样的口气,这样的辞藻发发牢骚,舒舒愤懑,浇浇块垒。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4)

天宝三年,大唐第一蛊惑仔,四十三岁的李太白先生被“赐金还山”。十年后,李白第二次游秋浦,作《秋浦歌》十七首,就中最为脍炙人口者即为揽镜后所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壮志雄心半已销磨,日益老去的谪仙人对镜徬徨,不知白发之所从来,此情此景,千古下思之,不觉喟叹。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三千丈”的白发,这气势,一般的诗人怕是没有。当然,在李白那里,这是很寻常的,桃花潭一定是深千尺滴,庐山瀑布必须要直下三千尺滴,天台山非得是四万八千丈滴,燕山的雪花没有有席子那么大是不可以滴,非如此写不过瘾,要不就不是李白了。后世能与之匹敌的大概只有“黄土马家”那位“善人”了,他们家“河里的金鱼、银鱼儿赛过叫驴儿 蛤蟆秧子跟骆驼那么大个儿(我要再提相声,您可以用象王衍族人那样用樏抽我)”。你如果非较真儿,认为李白头上白发盘得像个大草垛,那我也不拉着您,甚至还建议您再重温一下《千与千寻》里边的经典形象。

李白之后,亦多有诗人临明镜而赋诗,藉此抒青丝白发之感,功业未立之忧。比如宋代郑刚中《览镜》诗云:

短发不盈梳,年来半斑白。吾今四十二,敢望能滿百?负郭苦无田,安居未成宅。况复世路艰,国步日侵迫。未必松楸旁,常得看书册。区区抱短见,贫贱中外隔。寄此乡国间,踪跡亦如客。览镜酒杯空,浩歌天地窄。

我怀疑老郑此诗的第一句在开车,不,我是说,我怀疑此句是自老杜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化出,只不过把“簪”改成了梳。嗯,到了诗家那里,一切总是那么高雅,套用别人人创意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叫化用,说得更好听一点,也可叫“点铁成金”,不过这无关大旨,且看老郑说了些啥:近年来,俺头发多一半都白了,而且还不如梳子齿长。(和李白相比,同样是白发,这差距咋这么大呢?我这次没有引用相声台词吧,哼!)今年俺已四十二岁了,怎么敢奢望活到一百呢。居处靠近城郭,可是俺买不起房,所谓的安居也不过是租了几间屋子而已。何况又生在这个世路艰难,国运不昌的时代。屋旁是有松楸的,不过想经常悠闲地在树下读书是不可能的,总得为生计而奔波。要说俺这人,对于国家大事多少也有点浅见陋识,无奈得罪了秦桧,被贬出京,与中枢远隔。寄身于此地,不过是一个过客罢了。看着镜中的俺,忧从中来,不禁喝尽杯中酒,发出一声长啸,这天地咋这么窄呢!满满的不得志之感,可是说他消极吗,又不尽然。

再来看一首姜特立的《对镜》:

少年鉴止水,自喜颜色好。如今对明鏡,但觉增老丑。老丑将奈何,行当就枯朽。古来圣与达,阅世谁长久。仙药不可求,红颜复何有。嵇阮真可人,沉冥一杯酒。

回想俺青春年少样样红的时候,照镜子里总是被里面的小哥帅到。可现在再面对镜子,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又老又丑的样子了。老着,丑着,就慢慢地枯朽了。可是转念再思,古来圣贤们,哪个能活千年万年呢。这世上找不到长生不老丹,红颜凋蔽成苍颜是自然规律啊。这么想想,嵇康、阮籍这种终朝每日沉迷于杜康当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可人啊。寄情于酒,说他达观吧,亦不全是。

顾影自怜历史人物(身为丈夫对镜顾影)(5)

宋人中老来最爱照镜的,大概就是陆游了。看看这些诗题吧:《览镜》《览镜有感》《看镜二首》《晨镜》《晨起对镜》《病愈看镜》《对镜》,早晨起来要照,病好了也要照,你说你这个老头儿得多愿意照镜子啊。是的,老陆怕老,美人怕迟暮,其实某种角度来说,文人、英雄岂非更怕迟暮?朝廷就在那里,然而我不得侧身于其间;金人就在那里,然而我已无法像早岁那样,沐秋风,乘铁马,击敌于大散关下。自许长城之语言犹在耳,镜中白发却已先斑,看看我的牙吧,就像旧木屐一样,剩不下几个齿了,两肩耸耸如同一个山字,出行不仅得拄拐,还得有人扶着。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要常常照一下镜子,看看镜中人,虽已年迈,但仍有一腔忠愤之气填膺,若有机会,我还会“为君王戍玉关”……如此照镜子,也算照出新层次,照出新高度来了吧(其实我非常讨厌公文的措辞,不过用在这里却不违和,呵呵)!

孰云男儿不对镜,请君自读对镜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