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的一段话(张爱玲的相见欢)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的一段话(张爱玲的相见欢)“苑梅恨不得大叫一声,又差点笑出声来,妈记性又不坏,怎么会一个忘了说过,一个忘了听见过?”“伍太太已经忘了听见过这话,但是仍旧很不耐烦,只作例行公事的反应……”倘若是一幕剧,出场的就这么四个人,剧情只是两个中年妇女的闲聊,聊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并且将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重复说了又说,只有个旁听者苑梅目睹她俩这样,无比震动。让苑梅震动的是,荀太太说她被一个年轻人跟踪盯梢,伍太太诧异她竟然跟一个盯梢的人搭话。“苑梅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荀太太这样精细的人,会不记得几个月前讲过她这故事?”

张爱玲的《相见欢》初刊于1979年,写作时间是1950年间,算是她的中期作品,结果却引起了不少批评,读者表示看不懂,小说缺乏故事性,基本上就是两个中年妇女的闲话家常,看不下去。

这篇小说引起了怎样的议论,相关资料,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篇幅原因,在此我就不一一复述了。

初读《相见欢》,看了开头,我也有种怪怪的感觉。荀太太和伍太太是表姐妹,自小一块儿玩的,感情很好。但在小说一开始,对荀太太的服装、走路姿势的描述,上来了一串比喻,又是彩鳞大蟒蛇,又是鹅行鸭步和鸳鸯,又是鹅蛋、咸鸭蛋、蛋黄,读着颇为怪异。

后面一直写表姐妹的闲话家常,带出两人的生平经历,似乎也没什么特别或曲折的故事。边上有伍太太的女儿苑梅在旁听,最后荀太太的丈夫绍甫也来了。

倘若是一幕剧,出场的就这么四个人,剧情只是两个中年妇女的闲聊,聊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并且将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重复说了又说,只有个旁听者苑梅目睹她俩这样,无比震动。

让苑梅震动的是,荀太太说她被一个年轻人跟踪盯梢,伍太太诧异她竟然跟一个盯梢的人搭话。

“苑梅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荀太太这样精细的人,会不记得几个月前讲过她这故事?”

“伍太太已经忘了听见过这话,但是仍旧很不耐烦,只作例行公事的反应……”

“苑梅恨不得大叫一声,又差点笑出声来,妈记性又不坏,怎么会一个忘了说过,一个忘了听见过?”

全文的高 潮就在这里。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的一段话(张爱玲的相见欢)(1)


《相见欢》的写作原因

张爱玲会创作这篇小说,原因也在于此。

这篇小说是张爱玲听到两个密友的谈话后深感震动,决定要写出来。小说原名叫《往事知多少》,1950年间写好,之后反复修改,于1979年才初次发表。

让张爱玲深感震动的原因,她在写给宋淇的信里写得很清楚:

“一个自己循规蹈矩,却代这彩凤随鸦的不平得恨不得她红杏出墙,但是对她仅有的那点不像样的罗曼斯鄙夷冷漠……伍太太二次反应相同,可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非常震动。”

然而作者写完一篇小说,如何解读,似乎与她本人已不再相关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别的不说,就拿张爱玲的《小团圆》来讲,她要写一个热情的故事,万转千回之后,总还有点什么在,读者却多数拿它当张爱玲的自传来看了。

《相见欢》到底写的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吗?

是的。表姐妹虽然感情很好,互相了解,亲密无间,却各有各的心思。

可是,这也很正常,并不足以让人震动吧?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的一段话(张爱玲的相见欢)(2)


荀太太是伍太太的另一个自我

重读《相见欢》,细细读,当我看到这对表姐妹的区别,以及伍太太对荀太太随时随处产生的期望之后,我忽然有个想法,抱着这个想法再读下去,茅塞顿开。

请看她俩的对比:

伍太太有学问,却长得不好看,嫁了个留过洋的丈夫,一回国男人就移情女秘书,儿子都有了。她是个不为物质生活发愁的有点文化、不怎么害怕孤独的普通丑女人。

荀太太长得很漂亮,却嫁到北方一个家境不佳的人家,丈夫年轻时倔倔的,配不上荀太太而不自知。

再看伍太太对荀太太的希望:

伍太太经常接济荀太太,也带她一起玩,有阵子有个孙先生追求荀太太,倘若荀太太闹出点花样来,伍太太是不会责怪她的。然而荀太太并没有红杏出墙。

荀太太有点钱总是乱买衣服。伍太太给她出主意,希望她买得值。

伍太太希望荀太太最后搬到自己家,两人一起住。但这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怕被人看穿她的丈夫不会再回来。

伍太太与荀太太的关系变化:

表姐妹见面后说的话,永远是过去的事,尤其是荀太太的过去,因为她知道伍太太永远对此感兴趣。

但是伍太太却跟女儿苑梅说,现在跟表姑(荀太太)不大有话说了。

不算关系怎么变,读者都能看出来,荀太太对伍太太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人。

我的看法是,像伍太太这样的女人,不可能如她表面那样简单,她的内心是很丰富、复杂的,只是没有怎么表现出来,而她内心一定住着另一个自我,一个跟她表象不一样的人,这个自我的投射对象,就是她的表姐妹、闺蜜——荀太太。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的一段话(张爱玲的相见欢)(3)


对另一个自我的希望与失望

荀太太基本上就是伍太太的补充。

伍太太不好看,荀太太却很漂亮。伍太太有文化,荀太太则只会跟着丈夫的笑话而笑,不解其中有哪些梗。

别看伍太太总是看不上荀太太的老公,但她跟他还是有可谈的东西。荀太太屡次说等绍甫死了,伍太太也感到有点寒心。

伍太太不会做菜,荀太太刚好就是做菜拿得出手,还能轻而易举地指出伍太太在外国时做红烧肉要炸一下的原因。

伍太太自己的婚姻、生活,是个表面光的空壳子,荀太太的日子则过得很紧巴。然而荀太太的优点(外貌及一些生活中的小聪明劲儿),基本上可以算是伍太太理想中的另一个自己。

自己的真身就那样了,总归希望另一个自我能过得随意些。可是,荀太太却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美貌,没有闹出什么风流韵事。

这也就算了,她竟然跟一个盯梢的人搭讪,太掉价。

至此,伍太太对荀太太从抱有希望到无比失望,态度里就有了张爱玲所说的“隔膜”。

再回到小说开头对荀太太的描写,发胖了的荀太太,确实已完全失去了惹人浮想联翩的魅力。

当我把这篇小说看作是女人对另一个自我的希望与失望后,再读《相见欢》,就感到很有意思了。

参考书目:

《相见欢》(张爱玲)

《表姨细姨及其他》(张爱玲)

《宋家客厅》(宋以朗)

书看完了容易忘,做点笔记记得牢。书里书外,都是人生。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本账号持续更新读书笔记,欢迎收藏、转发、评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