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妹妹穿着旗袍太美了(她中法混血坚持一年四季穿旗袍)
漂亮妹妹穿着旗袍太美了(她中法混血坚持一年四季穿旗袍)2012年5月,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卧龙晓城小区的一户人家内,袁迪宝和李丹妮正热情地接待来客。那时,她已经83岁,袁迪宝也垂垂老矣,满鬓斑白。而李丹妮终身未婚。一直到2010年,李丹妮才坐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来到厦门。她终于能够披上嫁衣,在满堂宾客的祝福中,成为他的新娘。
26岁那年,法国人李丹妮在杭州认识了比她小一岁的厦门人袁迪宝,两人相恋。
但之后,是一场长达五十五年的分离。
他们失去联系,只能按照年少时的约定,注视着天空上的金星。
这期间,在中国的袁迪宝有了家庭,也有了三个儿子。
而李丹妮终身未婚。
一直到2010年,李丹妮才坐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来到厦门。
她终于能够披上嫁衣,在满堂宾客的祝福中,成为他的新娘。
那时,她已经83岁,袁迪宝也垂垂老矣,满鬓斑白。
一、初识:上个世纪青年男女之间永远纯洁的爱情2012年5月,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卧龙晓城小区的一户人家内,袁迪宝和李丹妮正热情地接待来客。
家里到处都是两人的合影,每当有人登门拜访,袁迪宝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的老师,她永远那么漂亮。”
“金星在保佑我们,即使我们已经分开快六十年,还是把她从法国带了回来。”袁迪宝紧紧地拉着李丹妮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当年初见的画面,犹如斧凿刀刻般深深地印在二人的脑海里。
1953年,袁迪宝25岁,是浙江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李丹妮26岁,是学校里的一位俄语老师。
他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彼此第一次见面时的样子。
当时的李丹妮有多漂亮呢?
袁迪宝说:“她就像个天仙一样,每走一步,我们这些‘土包子’就都跟着她的脚步,盯着她看。”
彼时,李丹妮正推开教室的门走到讲台前,她穿着一条连衣裙,裙角翻飞的样子美不胜收。
她突然注意到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实在是太亮了,很难不注意到。
那双眼睛的主人就是袁迪宝,他正一动不动,痴痴地看着这位新来的俄语老师。
Danielle Li,即李丹妮,是个中法混血,她出生在北京的春天,所以有一个独特的中文名——尘生。
她的父亲李树化是广东梅县人,他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娶了染织厂的女工珍妮为妻,婚后夫妻俩一起回到中国。
跟李树化一起学美术的同乡——林风眠,还没有后来那么出名,他还专门画了一些有关李树化一家的画作。
李丹妮的父母
李丹妮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950年在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她精通四国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和中文,即使在那个气氛紧张的年代,她也坚持一年四季穿着旗袍。
李丹妮喜欢自由,有一年浙江下大雪,她看见了,就让大家从课堂上跑去雪地里疯个够。
袁迪宝作为学生,很喜欢这个青春靓丽、并且充满活力、只比自己大一岁的俄语老师。
所以他经常考满分,并常常稳坐班级第一的交椅,还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俄语课代表。
林风眠画笔下的李丹妮一家
因为袁迪宝对英语特别感兴趣,他就受到了丹妮的邀请,去丹妮家做英语辅导。
下完课,两个人会四处走走,散步聊天。
有时候聊得开心,他们会结伴去看杭州的各处风景——保俶塔、西湖断桥、平湖秋月、宝石山、孤山,太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通过一首歌曲,两个人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次,两个人正在灵隐寺爬山,看着眼前美景,袁迪宝兴趣所致,唱了一首歌。
一曲唱毕,他强烈要求李丹妮也要唱一首听听。
她就开口唱了首俄语歌曲。
袁迪宝顿时有些茫然:“这俄语是什么意思啊?”
李丹妮俏皮地眨眨眼:“我不告诉你!”
回到学校,袁迪宝翻开俄语课本,仔细回想着李丹妮的歌声,恍然大悟。
“田野上,红莓花儿开,有一个少年,我心所爱,但是我不能表白出来。”
从那时起,他们经常去爬山,去西湖划船,看星星。
两人约定,把天上的金星作为见证,如果哪一天分开了,这颗星星就是纪念。
他们没想到,当初说的玩笑话,竟一语成谶。
8.5日在苏堤旁合影
袁迪宝升入大三后,全国高校大调整,浙江医学院卫生系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
因为院系合并,袁迪宝要随学校搬迁,前往成都,而丹妮仍需要留在杭州。
在分别前一晚,袁迪宝向李丹妮说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压在他心底已经有三年,听到这个秘密,李丹妮也是终生难忘。
二、分别:她伤心回国,本以为此生再不能相见厦门市鼓浪屿鸡山路一号,在上大学的前十天,二十五岁的袁迪宝已经在这里有了家室。
新娘黄秀雪是他姐姐的同学,袁家和黄家门当户对,拗不过家人的要求,袁迪宝奉命成亲。
为什么袁迪宝不早点告诉李丹妮真实情况呢?竟苦苦瞒了她两年之久!
袁迪宝认为,首先,他和李丹妮没有做过任何脸红害羞的事,从始至终,他们的爱情都是纯洁的。
其次,袁迪宝说:“有妻之夫再去爱另一个人,是不对的,爱是无罪的。”
李丹妮听到眼前这个心爱的男子,亲口说出自己有家室的消息后,心底顿时被巨大的难过裹挟。
但是她完全没有生气。
即便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她还是迅速地作出了决断。
没有思考太久,李丹妮对袁迪宝提出了分手:“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天。”
她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建立在另外一个女人的痛苦上面。
两个人约定,继续以兄弟姐妹般的情谊相处。
后来,李丹妮常跟母亲提起这件事,她的母亲认为,这是段很美好的经历。
1955年,袁迪宝随校搬迁至成都后,他们便只通信,再没见过面。
1956年4月23日,李丹妮登上荷兰的货船,转道香港,回到法国里昂。
同年6月18日,她离开中国时唯一带走的东西,就是袁迪宝写给她的全部的信,藏在胸前。
临走时,她剪了一撮头发,拔下手上戴着的戒指留给迪宝。
李丹妮认为,这一次就是永别,两人再无机会相见。
李丹妮的母亲一直担心她,害怕女儿一下子想不开,跳了海。
三、他守着家庭,将爱意深埋于心,给孩子取名叫“金星”由于当时中法还未建交,丹妮的中国学历派不上用场,她的生活只能靠祖母接济。
这期间,她学习了速记打字,去一家外贸公司做秘书,迪宝的来信,是她唯一的精神食粮。
当时,从中国寄往法国的邮件,需要1.2元,是中国人两天的伙食费,所以迪宝的来信总是写得密密麻麻。
金星又叫启明星,太阳即将下山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它。
西南天空上的那颗星星成为他们唯一寄托思念的媒介,他们相信,只要抬头望天两个人就能有心灵感应。
以后的岁月里,袁迪宝经常关注天色的变化,一有机会就去看那颗星星。
他以为,自己在抬头看星星时,地球另一边的李丹妮也会和自己一样,在星星上相会。
每当说起这件事,袁迪宝和李丹妮就笑作一团:里昂和中国有七个小时的时差,哪里能同时看星星呀?
当时的李丹妮,最担心的就是袁迪宝不幸福,但是直到收到了一张来自中国的照片,她才放下了那颗为袁迪宝吊着的心。
从1958年到1961年,袁迪宝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他给大儿子起名叫“尘生”——这是丹妮的中文名;二儿子的名字叫作“金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丹妮常常把奶粉和食品寄到厦门,即使她自己和母亲也很拮据,过得捉襟见肘。
并且因为她的混血身份,从小丹妮就被人骂作“杂种人”,即使身处法国,她的境况也并不如意。
一件衣服,丹妮会穿十几年,她一边复习功课备考博士学位,一边兼职教汉语,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
丹妮的母亲平时会做些手工贴补家用,一盒六百个小汽车玩具,就是她的收入来源。
她做出来的并不完美的小车,也曾漂洋过海,变成了迪宝三个孩子手中的玩具。
袁迪宝的妻子黄秀琴知道了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黄秀琴知道后,说:“你真有福气,这个人这么好,你让她多寄点东西过来。”
袁迪宝一听,乐了:“你凭什么让人家多寄东西来呀?”
年轻时的李丹妮清秀娟丽,在法国也不乏追求者,即便她的日子过得再艰难,她还是把这些追求者全都拒绝了,原因不言而喻。
她一直惦记着回到中国,但是为了母亲,还是在法国留了下来。
可惜从1965年夏天开始,她渐渐地收不到袁迪宝的来信。
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就在这段时间,李丹妮突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来自香港:“你不要再写信过来了,你在害人!”
不知名的来信,不认识的笔迹,犀利的内容,李丹妮意识到了袁迪宝的艰难处境。
自此以后,李丹妮再也没写过一封信,两个人的联系从此中断。
生活的压力,像记重锤砸在丹妮的心里,她曾在海边徘徊,想过自我了结,但想到妈妈,又回到了家里。
1976年10月12日,丹妮再次满怀希望地向迪宝邮寄了一封信。
“亲爱的迪宝,将近十年的沉默,你还在厦禾路住吗?但愿你能收到它,并告知我一切和你有关的情况。此愿如能实现,那我今生还需盼望,什么别的更大的幸福呢?”
可惜因为迪宝工作地址的变更,这封信被原路退回。
47岁时,李丹妮花了六年的时间写博士论文,在53岁时顺利成为汉学博士,同时也成为了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终身副教授。
父母相继去世后,丹妮更加孤独,她打算在修道院度过余生。
在53岁那一年,
1973年9月,丹妮将96封迪宝的信封进黄皮纸袋里,在封面上用法文写下遗憾与绝望。
数十年后,迪宝把这段话用中文抄写了下来,并用透明胶把信封裹得严严实实。
其实,动荡过后,一切安稳,袁迪宝早已开始试图恢复和李丹妮的书信往来,但那些信件也一样全部被退回来了。
1992年,为了表彰李丹妮在中法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法国政府授予了她一枚骑士勋章,此后,丹妮又担任中法事务协会秘书长,直到2009年。
1994年,袁迪宝的妻子黄秀雪因为牙龈癌,重病不起,袁迪宝守在病榻前精心照料,直到她告别人世。
此后的十五年,袁迪宝没有再娶——他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不知死活”的丹妮。
袁迪宝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随意,变成了“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他甚至经常被人认错成乞丐。
直到2010年春节,这对“苦命鸳鸯”终于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
四、重逢:失联四十年后再相遇,“我们就是两个顽童!”孩子们聚在一起,聊起了袁迪宝的事,在大家翻看相册时,发现了袁迪宝珍藏的丹妮的照片。
在听过袁迪宝与李丹妮的故事后,袁迪宝的儿媳忽然明白了公公做的一些事的原因——家中每一本《圣经》、每一个辞典的扉页上,都有他抄写的一个法国的地址:
Danniel Li 5 rue Lanson Villeurlanne France.
2010年3月,在得到了儿子儿媳的支持后,袁迪宝房间的灯亮了一夜,他再一次执笔给她写信,尽管他们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联系了。
“亲爱的丹妮你好,祝福你健康长寿,请回复我一封信,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
丹妮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她还能收到袁迪宝的信,她在第一时间认出了这个字迹。
收到信的那几天,她的心脏一直在怦怦乱跳,她抱着这封信反复观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二十天后,袁迪宝收到了回信:“信难以释手,我想到很多很多,我们要珍惜这些时间,不能再花修辞方面工夫了。”
2010年9月18日,丹妮乘坐飞机到了厦门。袁迪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捧着一大束玫瑰,早早地守在出站口。
其实袁迪宝一开始没想拿这么多花的。
孙子不听话,自己明明只让他买两朵玫瑰花,谁知他竟一下子买来了五十五朵玫瑰!
2010年9月21日,在厦门市民政局,83岁的李丹妮和82岁的袁迪宝拿到了他们的结婚证。
五天后,在满堂宾客的祝福下,他们热热闹闹地举办了迟到了五十五年的婚礼。
八十岁,生活仿佛才真正开始。
刚结婚时,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时间久了,他们的生活就渐渐步入正轨。
丹妮勤快,爱干净,不喜欢打扰别人,家里的衣物被她一件一件熨好,家务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袁迪宝喜欢游泳,并且每天都要出去。丹妮却喜静爱看书,他常常调侃道:“她是读书人,才不会做我们这些‘土包子’做的事呢!”
李丹妮每天都会专门准备法语角的课程,因为厦门大学每周都会来三个学生交流。
她与袁迪宝的家人们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袁迪宝的大孙子周末时会找李丹妮学习英语,老二家的孩子会来补习法语,因为他想去法国学习室内装饰。
丹妮和迪宝每周都会去老大和老二家里吃饭,三兄弟也非常孝敬老人,每逢节假日,孩子们还经常会带着他们郊游。
李丹妮常常对着黄秀雪的照片讲话:“你的孩子们养的很好,他们都很可爱。”
但是毕竟他们年事已高,袁迪宝难免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袁迪宝与原配妻子黄秀雪
刚开始,在袁迪宝出门时,李丹妮会要求他吻别。
后来,袁迪宝就忘了这个约定了,还经常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出门。
并且他一去游泳,“玩嗨了”就忘了时间。
袁迪宝不回家,李丹妮就一直等着他,连午饭都不吃。
袁家的儿子儿媳见状,纷纷指责袁迪宝:“你出门的时候好歹跟人家告别一下啊!”
老两口常在晚饭后携手散步。
袁迪宝年纪大了,听力下降得厉害,丹妮不得不贴在他的耳朵上大声讲话。
丹妮得了青光眼,袁迪宝会紧紧拉着她的手,带着她往前走。
两个人就这样,紧紧依偎着,行走在厦门的黄昏暮色中。
有时候,迪宝坐在阳台小憩,他会通过反光的玻璃,偷偷观察着李丹妮的一举一动,看她收衣服,找儿子找儿媳,不亦乐乎。
李丹妮和袁迪宝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更多的人慕名前去登门拜访。
对于这种情况,袁迪宝反倒很奇怪:“我们能再见面,确实很不可思议,但是这有什么特别的呢?现在的地球就是个村,从她家里昂到我们这里,也就只用花12个小时。”
李丹妮孤独终身,袁迪宝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丹妮一口咬定,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谁牺牲。
2017年10月19日,90岁的袁迪宝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
一年后的某天凌晨,丹妮在厦门海沧家中追随爱人而去,享年92岁。
结语金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爱和美的化身。
在和李丹妮分别后,袁迪宝将对她的爱意深埋于心从未泯灭,也做到了坚守自己的家庭与责任。
分别五十余年,即便再见两人都不似当年,但他们的爱从未改变。
虽仅执手七年,好在余生相伴走完,终得圆满。
文|尙昄
编辑|思问录
参考资料:
纪录片《看见》:《丹妮和迪宝》
新周刊:《李丹妮与袁迪宝:远渡重洋来爱你》
三联生活周刊:《袁迪宝和李丹妮:传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