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有多少(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有多少(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据赵根成回忆,那天是水利工程开工一个月的时间,连长提前就对战士们说,到那天为大家改善伙食。可那天去买肉的战士偏偏没买回肉来,看着那两麻袋卷心菜,几名炊事员也是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肉,没有更多的食材,咋为战友们改善伙食啊?和其他战友相比,赵根成算是幸运的,他被李副连长安排到了炊事班,负责挑水烧火,刷锅洗碗等一些杂物活。在炊事班打杂(干杂活)虽然也不轻松,但比去水利工地挖渠抬土筐要轻松很多,看看战友们压肿的肩膀磨破的手掌,赵根成心里也很难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大家吃的舒服一点,饭菜可口一点。可粮食和蔬菜都是定量的,菜油少得可怜,一个月也吃不上几顿肉,赵根成想为大家改善伙食,也是有心无力。赵根成他们所属的连队地处勐拉河畔,河对岸就是勐捧公路,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左右。在赵根成他们到来之前,已有上海知青和地方的工作人员到达了水利工地,那两排草棚(竹竿木头做支撑,顶盖是竹竿和茅草)就是

赵根成和吴秋华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他俩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同上小学,一起到西双版纳水利兵团当知青,又是一起从西双版纳返回的上海,说起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知青往事,张根成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有多少(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永远忘不了1970年2月23日,就在那天,十七岁的赵根成和他的女同学吴秋华告别了父母和亲人,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他俩和上海知青一起去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去那里锤炼革命意志,去那里实现青春梦想。

下了火车换乘汽车,昼行夜宿,历时十天,赵根成他们来到了西双版纳境内的勐腊县城。在勐腊县住了一晚,大家还没来得及欣赏勐腊县的风景,第二天就乘坐连队派来的卡车,沿着勐捧公路来到了勐腊河畔,他们一行几十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勐腊县水利二团,成了修建水利工程的兵团战士。

赵根成他们所属的连队地处勐拉河畔,河对岸就是勐捧公路,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左右。在赵根成他们到来之前,已有上海知青和地方的工作人员到达了水利工地,那两排草棚(竹竿木头做支撑,顶盖是竹竿和茅草)就是之前到达的人员修建的。新来的上海知青男生住前排草棚,女生住后排草棚。幸运的是赵根成和吴秋华分在了一个连队,除了吴秋华,和赵根成一起来的女知青都分到了其他连队。

到达目的地后,做了短暂的休整和学习,赵根成他们也跟着老战士(之前来的战友)上山砍伐竹竿,割茅草,继续搭建草棚,为后续到达的战友准备住的地方。大家还在草棚后边新搭建了两个茅厕。副连长是一位当地人,姓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李哥。李哥生活经验丰富,他还建议让大家以后有时间,在周边开垦一些荒地,争取栽种一些蔬菜,改善大家的伙食。当时兵团战士的口粮虽由国家供应,可每人每个月只有四十斤大米,二两油和一斤副食(肉),要想吃好吃饱,只能靠自力更生了。因为当时水利建设工程还没开工,大家只能干一些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水利工程开工的前几天,吴秋华参加了医疗知识和急救方法培训,连队发给她一个急救包,她摇身一变就成了连队的卫生员。急救包里也没有什么器械和药品,无非是一些药棉、药水和纱布什么的,再就是治疗感冒发烧拉肚子的药片。按吴秋华的话讲,名义上是个卫生员,实际上她啥也不懂,只能帮战友们处理一下轻微的皮外伤,遇到战友有一些小毛病,还要依靠书本(医疗卫生知识手册)现学现卖。吴秋华也是和大家一样到水利工地参加劳动,工资待遇也和大家一样,每个月的工资也是二十六元,外加两块钱的补助金。

和其他战友相比,赵根成算是幸运的,他被李副连长安排到了炊事班,负责挑水烧火,刷锅洗碗等一些杂物活。在炊事班打杂(干杂活)虽然也不轻松,但比去水利工地挖渠抬土筐要轻松很多,看看战友们压肿的肩膀磨破的手掌,赵根成心里也很难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大家吃的舒服一点,饭菜可口一点。可粮食和蔬菜都是定量的,菜油少得可怜,一个月也吃不上几顿肉,赵根成想为大家改善伙食,也是有心无力。

据赵根成回忆,那天是水利工程开工一个月的时间,连长提前就对战士们说,到那天为大家改善伙食。可那天去买肉的战士偏偏没买回肉来,看着那两麻袋卷心菜,几名炊事员也是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肉,没有更多的食材,咋为战友们改善伙食啊?

思来想去,赵根成想出来一个办法,他把自己仅有的两罐午餐肉罐头奉献了出来,用那两罐午餐肉为大家煮了一锅菜汤。吃晚饭时,大家都说菜汤很香,很好喝。后来大家知道了赵根成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肉罐头给大家煮菜汤的事情,战友们都很感动,连长还表扬了赵根成。事后,吴秋华也把自己仅有的两个肉罐头奉献给了炊事班。

发生了赵根成为大家奉献肉罐头的事情以后,连长和副连长召集炊事班的战士们开了一个会,李副连长建议大家自力更生,一定想办法搞好战士们的伙食。最后的决定,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让战士们牺牲半天的休息时间,在连队驻地周边开垦荒地,用来种粮种菜,副连长还建议养上几头猪,解决战士们吃肉难的问题。

说干就干,到了第二年春天,连队驻地周边已经开垦出好几亩荒地,赵根成专门去附近的村子跟老乡学习了种菜技术,还学习了养猪的方法。从那以后,赵根成和两名炊事班的战士专门负责为连队种菜,不光种菜,还种了苞米,养了好几头小猪仔。

等到了夏天,赵根成他们种的蔬菜完全可以满足连队战士的需求了,这样不光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还能让战士们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蔬菜和苞谷都获得了丰收,可连队的那几头猪长势却不尽人意,到了年末,最大的那头黑白花猪还不到一百斤,年末杀猪为大家改善伙食的计划泡汤了。

为了让猪长得快一些,赵根成天天一大早就起来喂猪,以前一天喂三顿,后来一天喂四到五顿,还把苞谷煮熟了给猪吃。到了四月份,那头不到一百斤的黑白花猪长到了一百六七十斤,其他的几头猪也都超过了一百斤。这下连长高兴了,当众表扬了赵根成,私下里还多次表扬他。连长发话了,等到五一节,杀猪为大家改善伙食。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有多少(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五一节那天一大早,李副连长叫了几个人去猪圈抓猪,可到了猪圈一看,围栏开了一个豁口,猪圈里一头猪也没有了。李副连长赶紧组织大家分头出去找猪,赵根成也慌忙出去找猪。很快,赵根成和战士们就赶着几头猪回到了猪圈里,可偏偏没有准备给战士们改善伙食的那头最大的黑白花猪。几名战士一直找到黑天,也没找到那头猪。结果,五一节杀猪的计划又泡汤了,赵根成被连长狠狠说了一顿。连长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赵根成,你是不是提前给那头猪通风报信了?还是你打开了猪圈的围栏?”

事后,赵根成通过兄弟连队的上海知青得到了可靠消息,他养的那头黑白花猪被兄弟连队给杀了,兄弟连队最后补偿了他们连队八十块钱。

那年中秋节,战士们总算吃上了自产的猪肉,连队一百多号人,每人一碗红烧肉,吃得别提有多香了。大家一边吃肉一边念叨赵根成的好处,大家都说连队要是没有赵根成,战友们就没有那么多新鲜蔬菜吃,更别说大碗吃肉了。

转眼就到了1974年,赵根成他们连队的水利工程任务结束了,他们连队的战士都被分散开去了勐腊县的几个农场,赵根成和吴秋华被分到了勐捧农场,吴秋华在农场继续做卫生员,赵根成被安排到农场小学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水利二团的时候,赵根成和吴秋华的年龄都不大,再加上兵团有纪律,不允许谈恋爱,赵根成和吴秋华两个人只能偷偷交往,战友们都不知道他俩是情侣关系。到了农场,纪律宽松了,要求也少了,两个人的年龄也大了一些,赵根成和吴秋华经常利用晚饭后的时间一起出去散步,每逢星期天学校不上课时,赵根成也经常去找吴秋华,渐渐地,他们分场三队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他俩的恋情,大家都说他俩很般配,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

第二年年末,赵根成和吴秋华一起回上海探亲,回到上海,吴秋华的母亲觉得女儿大了,又不在自己身边,她很不放心,吴秋华的父母都希望女儿尽早和赵根成结婚。赵根成是吴秋华的父母看着长大的,他们对赵根成非常满意,非常希望赵根成早一点做他们家的女婿。赵根成说他俩的年龄都不大,一起去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还没有结婚的,他想晚两年再结婚。赵根成还让吴秋华的父母放心,他说一定会照顾好吴秋华的。

1978年夏天,县里到勐捧农场招聘两名文职干部,属于以工代干,据说过一段时间能转正成为正式国家干部,农场领导推荐赵根成去县里工作,可赵根成不想把吴秋华一个人留在农场,他谢绝了农场领导的好意,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过了没多久,县卫生部门到农场来招工,考虑到吴秋华当了多年的卫生员,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经验,农场领导就推荐吴秋华去县里的卫生部门工作。吴秋华纠结了好久,还是谢绝了农场领导的好意,她不想离开赵根成。事后,同学们和朋友们都抱怨赵根成,说赵根成之前要是去了县里工作,吴秋华也就去县卫生部门工作了。两个人要是都能去县里工作,那该是多好的事情呀。虽然错过了招工招干的机会,两个人都没后悔,因为这事,两个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到了1979年春天,赵根成和吴秋华正在商量他俩的婚事,双方父母催得急,再加上两个人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俩决定尽快结婚。就在他俩准备领取结婚证的时候,吴秋华的父亲来信了,她父亲在信中说,吴秋华的母亲马上到了退休年龄,单位答应让吴秋华回上海去接班顶替她母亲的工作。幸亏赵根成还没和吴秋华领取结婚证,要是在西双版纳领取了结婚证,吴秋华也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刚为吴秋华办理完接班顶替工作的手续和户口迁移手续,知青返城的消息就传到了勐捧农场,1979年6月份,赵根成和吴秋华一起回到了上海,吴秋华接班顶替了她母亲的工作,赵根成被安排在供电部门做了一名收费员。当年年末,赵根成和吴秋华在上海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婚礼。结婚后,两个人恩爱有加,生活得很幸福。

1983年,电大毕业的赵根成调到政府机关工作,直至退休。

目前,退休后的赵根成和吴秋华生活的幸福又美满,在他们的朋友圈和老知青驿站,赵根成和吴秋华是出了名的恩爱老夫妻,大家都非常羡慕这对从青梅竹马到霜染鬓发的恩爱伴侣,朋友们都说他俩是大家的榜样,是老知青夫妻中的典范。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有多少(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3)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说起当年在西双版纳的知青经历,赵根成笑着说:“当年我俩幸亏没在勐捧农场结婚,当时要是在那里登记结婚有了孩子,我俩恐怕就很难再回到上海了。我和吴秋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我俩之所以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这都是吴秋华对我包容和体谅的结果,吴秋华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我很感激我的夫人。”“老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两个人能走在一起,这就是缘分,这样的缘分我怎能不珍惜。两个人之所以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一辈子,这是两个人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可不敢贪占这份功劳。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幸福又和谐的家庭,你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你是世上最合格的丈夫。”吴秋华的一席话,说的大家心里暖暖的,说的赵根成都流泪了。

多么幸福恩爱的一对老夫妻,真的令人羡慕啊!

作者:草根作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