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最经典的诗求回答(聂鲁达情诗三部曲)
聂鲁达最经典的诗求回答(聂鲁达情诗三部曲)在解读一首诗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关注诗人对意象的运用。中国古代文学家寄情于景,借物喻人,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被王国维评价为“有我之境”,正是这个道理。从青年时期的“群群夜鸟啄食着第一批星星,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到晚年时期的“你为何如此急速地将你的温柔之火,倾泄于我生命冰凉的枝叶上”,我们能窥见诗人精神疆域的一部分。他怎样定义爱情,爱情的范围有多广,爱一个人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都能在诗歌中一一找到答案。聂鲁达病重之际,正是这位姑娘任劳任怨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聂鲁达去世以后,她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让诗人的灵魂永存于世。两人是风雨同舟的精神伴侣,玛蒂尔德也真正走入了聂鲁达兼具感性与理性的爱情世界。1959年,聂鲁达已经55岁了,在这个阶段,他写下的情诗中同样存在大量象征符号,但因为经历了长期生活的磨砺和政治的洗礼,诗
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出生于智利,是当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拉丁美洲诗人之一。他开创了拉美诗歌的新纪元,既是关注智利、拉丁美洲乃至人类命运的政治诗人,又是感情经历丰富,抒写了众多传世情诗的爱情诗人。
聂鲁达的一生波澜壮阔,也富有诗意。他曾经三次来到中国,与茅盾、艾青、宋庆龄等人交流,也为繁体字“聶”做出了极其浪漫的阐述——“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广为流传的聂鲁达情诗三部曲,分别出自他的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1924年,仅仅20岁的聂鲁达出版了《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这部诗集让他声名鹊起,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名句,例如“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情”,“田野里的麦穗,被清风的嘴巴吹弯了腰”。
前期的诗集没有指明所写的对象,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语言直白热切,想象力天马行空,大地、星星、晚霞、疾风、蝴蝶等自然意象重复出现。而后期情诗则以1952年《船长的诗》和1959年《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为代表,并且都献给了他的第三任妻子玛蒂尔德·乌鲁蒂亚。
聂鲁达病重之际,正是这位姑娘任劳任怨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聂鲁达去世以后,她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让诗人的灵魂永存于世。两人是风雨同舟的精神伴侣,玛蒂尔德也真正走入了聂鲁达兼具感性与理性的爱情世界。
1959年,聂鲁达已经55岁了,在这个阶段,他写下的情诗中同样存在大量象征符号,但因为经历了长期生活的磨砺和政治的洗礼,诗歌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不仅表现了爱情的纯粹与美好,更在情诗中留下了关心民间疾苦和期盼世界和平的影子。
《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船长的诗》和《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都是世界级经典作品,也是拉丁美洲诗歌的高峰之作。聂鲁达用唯美的意象来诠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折射了年龄和阅历带来的眼界变化。
从青年时期的“群群夜鸟啄食着第一批星星,它们的闪烁如同我爱你的那颗心”,到晚年时期的“你为何如此急速地将你的温柔之火,倾泄于我生命冰凉的枝叶上”,我们能窥见诗人精神疆域的一部分。他怎样定义爱情,爱情的范围有多广,爱一个人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都能在诗歌中一一找到答案。
相似的意象符号,在三部情诗集贯穿始终,与爱情密不可分在解读一首诗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关注诗人对意象的运用。中国古代文学家寄情于景,借物喻人,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被王国维评价为“有我之境”,正是这个道理。
《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而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诗歌的意象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却迥异于其原态的情感表现的艺术符号”,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思想,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在聂鲁达的情诗集里,我们总能看到他用相似的意象来描绘爱情。这种手法贯穿了三部曲的始终,也展现了聂鲁达至情、至性、至美的艺术追求。
- 土地: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生命之源
《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霞光落进了你的眼睛,可爱的姑娘,地上的长春花,大地在你心里歌唱!”
在诗集的开篇,聂鲁达把女性的身体比作大地,因为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大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世间万物,都要从大地产生。而在诗集的第3首,他再次强调了土地的积极涵义。爱人使他着迷,地上盛放的花朵如同怦然心动的爱恋,带来了芬芳和愉悦,生机勃勃。
《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我的爱是在土中待命的煤炭。”
“自万物沉积寂以来,从纠缠的藤蔓所统领的丘陵地,到荒凉的银灰色大草原,大地的每一片美景都是你的翻版。”
这些话语,全部都是聂鲁达对玛蒂尔德·乌鲁蒂亚的赞颂。爱情若要持久,必须像大地一般,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海枯石烂。在诗集的末尾部分,聂鲁达用“如此当大地接受我们的拥抱时,我们将融合成一个死,永远活在吻的永恒之中”,表达了他的爱情理念——大地是他的最终归宿,人总会长眠于地下,但是爱情不会随着死亡而消逝。
大地是聂鲁达情诗中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它本身代表的深沉久远和安全感,正体现了爱情的牢不可破、相濡以沫,以及大自然的创造力、生命力。
- 火:飞蛾扑火般的炽热之恋
火苗跃动,仿佛一颗心正在不知疲倦地跳动。浓烈的感情难以抑制,就像越燃越旺的火在心中迸发,令人温暖,也有可能把人烫伤。这就是诗人眼中带刺的爱情,未必一帆风顺,但是刻骨铭心,就像飞蛾终究愿意扑向火光。
《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燃烧,燃烧,窜出火苗,火星飞溅到树上。轰然倒下,劈啪作响。大火,大火。我的心带着火花的烫伤在跳舞。”
数个短音节的词,快速地表达出诗人的急切、愤怒、暴躁与悲怆之情,仿佛他正在火中起舞。火所代表的高温、明亮色彩和爆裂形态被巧妙地赋予了人的情感,正如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思念。
《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死亡只不过是块遗忘的石头。我爱你,在你口中我亲吻喜悦。让我们捡拾薪柴,在山上生火。”
火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前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而坚守和信任总是能超越所有的艰难险阻。火焰的出现,如同他最爱的姑娘点燃了爱情。火焰在黑暗中发出光亮,如同诗人在黑暗混沌中找到光源,臣服于光,追寻着光。
- 风:传递爱情讯息的信使
风象征着自由和活力,它的吹拂能够打破地域的距离,传递两人相爱的信号。
《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我的心声在寻找着和风,为的是能吹进她的耳中。”
风总是吹走旧的物质,带来新的事物,也能吹走忧郁,带来欢乐,向爱情播撒希望和生机,引领人们回忆曾经相处的幸福时光。
《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我要你的耳朵仍然倾听风声,我要你嗅闻我俩共同爱过的海的芳香,继续漫步于我们走过的沙滩上。”
风声不会停息,即便分隔千里,另一人的思念仍然能通过风来传递。风表面上是传递爱情讯息的信使,从更深层次来说,意味着爱人之间的心灵联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年轻的爱情拥有浪漫主义色彩,成熟的爱情积累现实主义内涵虽然浪漫主义在聂鲁达的情诗三部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晚年的诗人更注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对于一个经历过岁月风霜的人,他的思考不会停留在充满幻想的“看雪看星星看月亮”,而是会把人间烟火气注入空灵的爱情。年岁渐长,聂鲁达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同样获得了珍贵的记忆,如同每对夫妻都期盼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聂鲁达并未指出早期的情诗《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献给了哪位姑娘,有学者推测这21首诗分别与三位女性有关。她们给予了聂鲁达书写情诗的灵感,然而最后都没有长久地携手走下去。
而晚期的两部情诗集,都与聂鲁达第三任妻子玛蒂尔德·乌鲁蒂亚有关。他们共同经历了秘密恋爱、婚后恩爱、照顾扶持等一系列事件,所以这两部诗集除了描写爱情的坚贞可靠,更强调了爱情的来之不易。
《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正午时分你的屋子听似一列火车:蜜蜂嗡嗡叫,锅子在歌唱,瀑布替细雨的作为编写目录,你的笑声纺织出棕榈树的颤音。”
这些朴实的语言还原了妻子在厨房里做饭的场景,勤劳的“蜜蜂”象征着两人忙碌而甜蜜的相处之道,诗中增添了“家”的归属感,这是早晚期情诗之间最大的差别。
年轻人的爱情常常是浪漫的,或温柔缱绻,或敏感多思,或急切执着。而中年人的爱情则有血有肉,削弱了梦幻感,增添了真实性。聂鲁达擅长把漫长的爱情历程和心灵感受融入自己的生命进程,这既是爱情观念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然结果。
不同时期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大不相同。诗人晚期已经不再像20岁青年人那般迷茫和莽撞,而是在岁月沉淀下变得成熟稳重,脱离了短暂的迷恋,更加在意长相厮守的感情,这便是诗人爱情眼界的变化。
随着阅历增长,博爱超越了小爱,描写爱情也心怀众生聂鲁达不仅是一位爱情诗人。更是一位政治诗人。他见证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在担任外交使节期间,目睹了殖民地社会的悲惨现状。虽然爱情依然是聂鲁达人生中的一大主题,但是他的视野已经超越了两人之间的“小爱”,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晚期情诗出现了大量早期情诗所没有的意象符号,如谷粒、面粉、面包。聂鲁达把玛蒂尔德美好的身体部位比作面包,同时面包又代表着丰收的季节和理想的生活。
《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谷物在收获季节高堆,在你体内,面粉也在幸福的时节发酵。”
“我为天下人祈求面包和主权,为前途茫茫的工人,我祈求田地,但愿无人要我歇止热血或歌唱。然而我无法弃绝你的爱,除非死亡到来。”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聂鲁达的时代,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下,仍有许多民众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大地可以产生谷粒,谷粒可以产生面粉、面团、面包,聂鲁达热情地歌颂了“面包”象征的幸福意义,也关怀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人。
此时,诗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感情层面,而是兼顾了维持爱情所面临的物质难题。同时,爱情也成为了他奋斗不止的精神支柱。
《船长的诗》:“我带着一双疲惫的眼睛归来,有时看到了并未变化的大地,但当你的笑升向天空寻找着我,为我打开了你生命的所有大门。”
聂鲁达用“大地”隐喻了难以动摇的陈旧制度,描述了长期参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只有爱人的笑容能够给予诗人安慰,使他有动力继续前进。真正的爱情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脱离实际,玛蒂尔德鼓励聂鲁达追寻理想,两人相互扶持,这一切使得感情具有深厚的根基和深刻的共鸣。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聂鲁达的晚期情诗得到了升华,也证明了优秀诗人应该具备的眼界和素养。他永垂不朽的文学影响力与艺术成就,离不开他心怀众生的博大胸怀。
在聂鲁达逝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出殡,手挽着手唱起了国际歌。他们呼喊着:“巴勃罗·聂鲁达,过去、现在、永远是战友!”
结语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的一座丰碑,聂鲁达的情诗具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总能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探索空间。诗中唯美的意象,吸引了无数人为之沉醉。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体验和感悟都大相径庭。只要用心揣摩,年轻和成熟的爱情都会有动人心魄之处,在时间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熠熠生辉。希望大家在品读聂鲁达情诗的同时,都能拓宽自己的爱情眼界,学会更好地去爱一个人。
这里是东风愿卿,一个旅行、文史和音乐爱好者,愿你我都能温柔地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