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

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他确定此事本就没有什么可费心的,一定就是那个蠢蛋书评人在捉弄达芙妮。想到达芙妮因为信了这书撩人,读了发现是一堆连长短都凑不齐整的胡话,他就觉得好笑。 比如在描写上校夫人时,我们可以看到佩莱格林上校的评价: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视角的运用极为重要,叙述人称的不断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比手法一方面是铺垫的强化,一方面则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映射。小说题目虽为《上校夫人》,可其小说的主角却是佩莱格林上校,对上校夫人的评价及其认知,我们更多的是从别人的视角下得知的,而在这视角下又有多次对比来不断强化人物形象。①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运用

在毛姆全部的文学创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探讨了男女及其浪漫关系的破灭,尤其是在绝大部分的短篇小说中,其结局不可避免的都指向了堕落,牺牲,自杀和谋杀。爱和性总是不可避免的和“死亡”连结在一起。

抛弃社会层面来讲,在批评家的眼中,毛姆更多的是一个悲愤偏激的人。不尊重婚姻和性道德,在其作品里更是表现出了对世俗伦理的挑衅。当然文学家的创作自然有其自己的思想,我们也不可对其过多的揣摩。

而在《上校夫人》这个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里,毛姆没有过多的例外,同样也是描写了一位婚姻中出轨的女人。不过相比于毛姆的其它作品而言,上校夫人的出轨并没有引起指责,反而毛姆对其表示了同情,而对丈夫表示了不屑和嘲讽。

相比于其它作品而言,小说情节的设定很简单,大致不过是年近五十的上校通过一本诗集发现妻子出轨的事实,想要和妻子摊牌却又不得的无奈。而本文将更多的从对小说写作手法,人物细节分析,以及主题的呈现和其背后的意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多视角的运用和对比手法,不断强化的人物立体形象

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视角的运用极为重要,叙述人称的不断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比手法一方面是铺垫的强化,一方面则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映射。

小说题目虽为《上校夫人》,可其小说的主角却是佩莱格林上校,对上校夫人的评价及其认知,我们更多的是从别人的视角下得知的,而在这视角下又有多次对比来不断强化人物形象。

①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运用

比如在描写上校夫人时,我们可以看到佩莱格林上校的评价:

他确定此事本就没有什么可费心的,一定就是那个蠢蛋书评人在捉弄达芙妮。想到达芙妮因为信了这书撩人,读了发现是一堆连长短都凑不齐整的胡话,他就觉得好笑。


在和达芙妮见面之后,因其别人对妻子诗集的评价,佩莱格林上校并未表示赞许,反而越发的感觉好笑。因为他本身就不喜欢妻子,也并不喜欢诗集,这种好笑也便显得理所当然。

无论是在酒会,还是去朋友家做客,妻子的诗集好像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话题,而佩莱格林上校自己似乎也被这诗集所受影响。

“哦,乔治,”她说,“最近他们都在聊的那本书是不是你妻子写的?”

“怎么样啊,老朋友,最近觉得如何?”他问。“成为一个名人的丈夫是什么感觉?”

乔治·佩莱格林看着他的朋友,似乎看到对方眼中还有一丝忍不住的笑意。

不得不说毛姆在刻画人物时,真的是每一个表情都很到位,这忍不住的笑意就像是对佩莱格林上校的嘲讽,此时的佩莱格林却并未自知。

因此有了下面一段评价:

所有这些话在乔治·佩莱格林的耳朵里都是胡言乱语。这家伙就是那种喜欢卖弄学问的人,恶心得很。但上校是个讲礼之人,应答得十分得体。

他上楼去餐厅的时候,烦躁地对自己说:“那个傻瓜。”

上校表面上确实是个讲礼之人,但人物的形象怎么能太过于单一而显得一成不变。在《小说面面观》里曾提到“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在叙事非虚构作品里,圆形人物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即便小说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想象与创造的结合,但小说里对于人物的真实性仍毋庸置疑。

“那个傻瓜”看起来是对别人所说,当你看完整个故事,就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傻瓜是他自己。

除了酒会上,别人对其上校夫人的评价,以及佩莱格林视角下的上校夫人之后,全文真正属于上校夫人的对话少之又少。

一处对话运用在上校夫人请求丈夫陪同她一起去酒会的时候:

“乔治,我的出版社希望这个月底能给我办一场餐会,当然他们也请了你。”

“听上去烦人至极,但如果你真要我去,我就去吧。”

“你真是太体贴了。”

另外一处对话则是在回酒店的出租车上,艾维对他说:

“你太棒了,亲爱的。你刚才那么受欢迎。姑娘们都一个劲地在夸你长得神气。”

从对话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上校夫人应该是位体贴自己的丈夫,并且尊重他的一个人,除此之外,上校夫人更应该是一位聪明的女人。

上校夫人的诗集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作为读者的我们自然知道,上校夫人自己也知道,可她仍然邀请自己的丈夫去酒会,并对其表示赞赏。

上校夫人更愿意让自己的丈夫去发现这个秘密,以此来缓解心中的痛苦,她难道真的像诗集里所说的那样愿意出轨么?

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1)

②对比强化下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的开头,在佩莱格林上校的眼里,夫人艾维是这样的:

她是一位淑女,娘家也有一些遗产;她把这个家管理得无可挑剔,招待客人时也很能干。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当年结婚的时候是个美人,光滑细腻的皮肤,淡棕色的头发,身材纤细但体魄健康,很会打网球 。

而在其知道自己妻子的诗集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佩莱格林上校的评价又变成了这样:

真见鬼,即使是十年之前,艾维也不是什么年轻姑娘了,而且天知道她从来就没什么姿色。这件事真是太难堪了。

但我得说这么一句,这件事我到死也不会想明白:艾维到底有哪一点让那家伙看上了啊?”
佩莱格林上校对妻子似乎从来不怎么关心,就像文中所说,他只是得体,做了丈夫应尽的职责。而这份不关心的背后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又是什么导致佩莱格林上校对妻子态度的转变呢。

大部分的人总是会无意识的忽略自身最亲近的人,即使她很优秀。一旦拥有之后,或者对方的某个点不如意时,我们总是会将对方的缺点无限放大。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对方的地位一开始就被佩莱格林无限制的拉到了最低。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不明显却又重要的对比:

对佩莱格林上校的描述中,他是位很随和的人,每次别人这样夸奖他时,佩莱格林总是会不自心,即使有点害羞。

而这样的随和去却一点无法应用到妻子艾维身上。他内心里对她表示鄙视和不屑。

而对艾维的描述中,却这样讲道:艾维从来没有给他添过麻烦。他们之间从来没有闹过,也没有什么可争执的。

这样看起来似乎艾维才是比较随和的人,但从酒会中艾维和佩莱格林上校的对话得知,艾维只是表面上的随和,内心却无比渴望得到丈夫的赞同和疼爱,并期待得到对方的关注。

这样精巧而奇妙的对比,无疑是将两个人的心理、性格凸出的极为形象与具体,尤其是在对待外人和自己亲密之人的关系上。

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2)

人物形象的设定及其背后凸显的价值观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突然的对另外一个人表示厌恶,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当中,而这种厌恶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一个看起来表面随和的人,内心往往是对某些方面非常计较的。佩莱格林上校就是如此,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不会生育时,他是痛苦的。

而他的这种痛苦又随之波及到妻子身上,文中并未说明不会生育到底是妻子的原因还是佩莱格林上校的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有着家族产业的人,他毫无疑问希望有自己的血脉去继承这一切。

对我来说,没有孩子是重大的打击,但我从来没有向她表露出我认为这是她的问题。我一直对她很好。

在佩莱格林眼里,艾维是个好妻子,可并不是个“好女人”。因为无法生育,他对她便生出了厌倦,觉得她一无是处,甚至是直接否定别人对他的评价。久而久之,两人开始疏远,甚至以自己的妻子为耻。

一开始的铺垫和后文对比下,佩莱格林上校的心理发展

另外他感到高兴的是封面上用了她娘家的姓;虽然这本书可能大家都不会听说,但真要有个“一行一便士”的穷酸文人在报纸上取笑艾维,那也挺让人不快的。

在艾维的诗集里,即使很多人表示欣赏,并获得大卖。佩莱格林上校却并未表示任何的欢喜,反而会觉得这样的“艾维”似乎很让人丢面子。

在后文诗集里,当他真正意识到妻子的那个秘密时,不禁变得开始害怕起来,既觉得妻子背叛了他,又怕妻子告诉他这个真相。

佩莱格林痛苦地停顿了片刻之后说道,“我怕她会告诉我真相。”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因为妻子无法生育,便心生厌恶,可以说他自私。怕妻子诗集署自己的名字而被别人指点,可以说他虚荣。在知道妻子真相之后,又怕妻子和他离婚,可以说他懦弱。

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不会生育的上校夫人)(3)

毛姆看起来是在写妻子出轨的事情,实际上却描写了这样在感情里,自私,虚荣,懦弱的男人。即使他有很大的产业,对周围的人及其佃户很友好,这样的外在对比似乎更加强化了他的虚伪。

反过来解读妻子艾维,除却“不能生育”这一问题。落落大方,年轻时貌美,会打理家务,有文化内涵,更爱自己的丈夫。渴望得到丈夫的关注和欣赏,时时体贴自己的丈夫,却仍不能得到爱而被迫出轨。

甚至在出轨期间,这位妻子还想着自己的丈夫。因为她深知,和情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脆弱的,这样的一位妻子,很难说她对婚姻不忠。

毛姆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生活的影响。在他其它的著作当中,描写妻子出轨并给予讽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他自身的经历,他的妻子曾也是这样一位风流韵事的女人。

但我们不能以此评价毛姆的价值观就是如此。

在他的《寻欢作乐》小说中,曾写道女主人公露西和多人发生性关系,但这一切仅仅出于爱,而不是钱财,在丈夫成名之后,她隐姓埋名,一心过着普通的生活。毛姆对敢于追求真爱的女性仍然表示理解并加以赞赏。

在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下,女性仍然是处于“第二性”,这是长久以来社会以及女性本身的特质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而男人一边对女性表示厌恶,一方面却又离不开女性。

婚姻是社会的基石,在亲密关系当中,两个人内心里彼此尊重,彼此爱护是应该有的一种态度。如果仅仅以女性的出轨作为罪恶,而加以否定女性的地位,这是极不合理的。

与其否定爱人,不如去探讨亲密关系当中,出轨背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讨论其原因要远比认定这一事实,于婚姻的价值而言,要有意义的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