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他年若得志敢笑黄泉不丈夫(他日若得凌云志)

他年若得志敢笑黄泉不丈夫(他日若得凌云志)想一想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光天化日之下,几百个巨磨同时开动,大批活生生的灾民、俘虏,悉数被纳入巨舂,顷刻变成肉末,血液和体液四处横流,那场景简直是人间地狱,恐怕好莱坞最牛逼的恐怖片导演也设计不出来这样的画面,我在一个夏天读到书中的这一段,当时后背就阵阵发凉。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一方,大多都是正面人物,黄巢的这段历史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有意无意地被掩盖了,《水浒传》中宋江曾经做过一首诗:“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就有点吹牛逼了,若是宋三郎看到黄巢和他的肉联厂开工的场景,估计当时吓得腿肚子就得转筋,还笑得出来,哭都不敢出声啊!

我在小时候学习诗歌,曾经看到这样一首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小时候文学素养不高,只能记得一些画面性的东西,在落日的余辉中,一个落寞的诗人孤独地看着远方,多么美的一幅画面,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诗,也记住了这首诗的作者——黄巢。

他年若得志敢笑黄泉不丈夫(他日若得凌云志)(1)

我在书店里买到了黄巢的小人书,连环画里的黄巢被定为唐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打击了唐朝的腐败统治,却不幸最后被混入起义队伍里的叛徒所杀害,他的评价是跟陈胜、吴广差不多的,黄巢能带兵打仗,会写诗,反抗暴政,文武双全,这是一代儒将啊,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后来慢慢长大后,也看得懂文言文了,看过了很多史书,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中对黄巢筹集军粮的描写,都颠覆了我的三观。

他年若得志敢笑黄泉不丈夫(他日若得凌云志)(2)

陈州,又称淮阳,它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距省会郑州市214公里。历史上的河南,总是多灾多难,此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因此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历史上的河南,不是旱灾就是水灾,所谓多灾多难,中和三年(883年)五月,陈州正是大旱的第二年,不幸的是,黄巢也在此时打到了这里,唐军守将拒不投降,黄巢一时也难以攻下,由于黄巢刚被李克用赶出长安,军中只是携带了大量珍宝,粮食带得并不多,只够半月之用,黄巢军很快断粮,军中有钱也无处可用,大灾之年,再多的珠宝也比不上一块烧饼有用,万般无奈之下,黄巢下令将抓来的敌军俘虏杀了,剔骨取肉,战死的士兵也挖出来,把人肉充做军粮,妄称“羊肉”,很多义军知道了内情,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总比饿死强啊,慢慢地,过不了2天,俘虏就吃完了,怎么办?黄巢下令抓人,陈州附近的百姓,没有逃荒的老弱妇孺遭了殃,义军谎称施粥,让百姓去吃,直接骗进军营,杀人取肉,这是阎王爷的请柬啊!可是这样也有问题,有士兵爱吃肥的,有的爱吃瘦的,剔下来的骨头不能用,这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按每个士兵每天吃三斤肉,一个人只能可满足30人一天的用量。十多万人每天至少要吃掉3000人。百姓们快被吃光了,为了节约资源,黄巢想出了办法,他命令军中工匠设计建造了巨型的舂磨,采用机械化方式,将人辗成肉糜,然后制作成肉饼分给士兵食用,这下子,骨头和肉都混合到一起了,再也不会浪费了。

“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摘自《资治通鉴.第225卷》

他年若得志敢笑黄泉不丈夫(他日若得凌云志)(3)

想一想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光天化日之下,几百个巨磨同时开动,大批活生生的灾民、俘虏,悉数被纳入巨舂,顷刻变成肉末,血液和体液四处横流,那场景简直是人间地狱,恐怕好莱坞最牛逼的恐怖片导演也设计不出来这样的画面,我在一个夏天读到书中的这一段,当时后背就阵阵发凉。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一方,大多都是正面人物,黄巢的这段历史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有意无意地被掩盖了,《水浒传》中宋江曾经做过一首诗:“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就有点吹牛逼了,若是宋三郎看到黄巢和他的肉联厂开工的场景,估计当时吓得腿肚子就得转筋,还笑得出来,哭都不敢出声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