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婚姻到底有多可怕真是绝了(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婚姻)
丧偶式婚姻到底有多可怕真是绝了(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婚姻)中国很多亲子关系是:虽然家长非常关注孩子,但却用打击和挑错来伤害孩子。打击式的教育很多妈妈被戳中了心酸之处,想起了自己的带娃经历,也有一些单身的女性表明结婚太可怕了,还好没结婚......其实,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婚姻,真正可怕的是丧偶式婚姻。婚姻本来是两人一起分担生活,而丧偶式婚姻却变成了一人要付出更多来完成两个人的任务。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
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讲述了一位妈妈的日常,看后让人泪目。
视频下方也引发网友疯狂评论:
很多妈妈被戳中了心酸之处,想起了自己的带娃经历,也有一些单身的女性表明结婚太可怕了,还好没结婚......
其实,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婚姻,真正可怕的是丧偶式婚姻。
婚姻本来是两人一起分担生活,而丧偶式婚姻却变成了一人要付出更多来完成两个人的任务。
打击式的教育
中国很多亲子关系是:虽然家长非常关注孩子,但却用打击和挑错来伤害孩子。
“别人家的小孩”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梗,就是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父母拿来比较。
“XX家的小孩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背书,你还在睡觉;”
“XX家的小孩多乖巧懂事,你怎么不学学;”
“XX家的小孩……”
这种极度的负能量,只会把孩子压垮,或者让孩子变成负能量加倍,然后去压垮别人……
最坏的结果会导致孩子自杀,带着满满的绝望和厌世离开人间。
而家长,直到孩子生命终结之后,才恍然察觉,原来这些“恨铁不成钢”的举动都不是爱。
家长每天的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脆弱而敏感。
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形成的是非常消极而悲观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建立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熊家长:天下孩子只有自家的最好
这种家长群体屡见不鲜。
简单来说,熊家长最喜爱自家的孩子,同时捧一踩一,除了自家孩子,全世界都是渣渣,我孩子犯了错一定是全世界的错。
各种新闻里令人抓狂的熊孩子,通常就是这种育儿的成果。
另一种相反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泡在蜜罐里。
有一个词形容这种现象,叫“捧杀”。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无法对自身行为有基本对错的判断。
习惯被溺爱、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会有感激的情感,一天不吃糖就会觉得是父母在剥夺自己,并且会“停止发育”。
《老梁观世界》里也曾聊过一件惨案。
一个男孩在大庭广众之下捅了亲生母亲9刀,仅仅是因为母亲没能按时给他打学费。
儿子被依法拘留,母亲却在法庭上哭诉说儿子“有精神病”,祈求从轻处理。
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的心态:
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
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是成人就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同理,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
在孩子至关重要的发展关键期时,千万不能错过:
-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 黄金阅读期(8~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认识母爱和父爱
母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孩子成长需要的母爱呈递减趋势,父爱呈递增趋势。
尤其是中小学衔接阶段,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爱应该适当减少,父爱应该适当增加。
给父亲的建议: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要教育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