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从价值出发再认识爱情)
80年代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从价值出发再认识爱情)事实上,在尚未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表达是含蓄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如同电影中城市人与乡村人对“喜欢”一词的理解差异),爱情多样态,极易让不同的观影者思考爱情的过去、未来,以及消逝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在河边,关雨波读到曾经写的信,隐忍而无奈的举动,显得不够“爷们”,此种克制也被人称之为“漏洞”:“应该是在细雨中呐喊才更符合剧情一些。”集体缅怀已逝的爱情在文艺青年看来,爱情是美好、浪漫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却告诉我们,爱情还可以以另外的形态存在,她不再简单地以幸福或悲伤来定义和命名。
朋友一起看《1980年代的爱情》
9月11日,改编自野夫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芦芳生、杨采钰等主演的爱情文艺片《1980年代的爱情》上映。随后,全国各地多家影院相继出现了集体包场看《1980年代的爱情》现象,共同缅怀已消失的爱情。
在成都,朋友们一起包场看《1980年代的爱情》,参与的人群有诗人、小说家、旅行家等等,大家共同找回久违的回忆。许多观影者虽未有那般经历,还是勾起校园的回忆。
每一代(个)人的爱情,都是各有各的味道,因为少了感同身受的共鸣,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集体缅怀已逝的爱情
在文艺青年看来,爱情是美好、浪漫的。
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却告诉我们,爱情还可以以另外的形态存在,她不再简单地以幸福或悲伤来定义和命名。
尤其是在河边,关雨波读到曾经写的信,隐忍而无奈的举动,显得不够“爷们”,此种克制也被人称之为“漏洞”:“应该是在细雨中呐喊才更符合剧情一些。”
事实上,在尚未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表达是含蓄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如同电影中城市人与乡村人对“喜欢”一词的理解差异),爱情多样态,极易让不同的观影者思考爱情的过去、未来,以及消逝的爱情故事。
无疑,这是属于那个知识分子刚处于“春天”来临的起步阶段,尚未有灯红酒绿的到来。因之,这种对爱情的缅怀,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思考。小说家钟二毛将其理解为“控诉”。
套用村上春树的话说,当人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我想,那是对爱情的再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