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中性、雌雄同体,还是不分性别,男女都喜欢?到底什么是“非二元性别”?我厌倦了每天不得不在“Miss/Mrs/Ms”之间做选择,这种根据生理/婚姻状况“被分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前缀没有一个“是我”。每次被迫选一个称呼时,我都要装成不是我的样子——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还有“Mx.”这个无性别称呼。简直太棒了!希望更多人知道。真不是段子,讲到“非二元(non-binary)”这个术语的时候,我一个听力不太好的朋友以为她得了某个数学方面的奖。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

今天,是第10个“国际非二元性别日(International Non-Binary People's Day)”这是一种不属于传统男/女二元划分的性别认同。

7月14日这天,介于国际男人节和妇女节之间。

上月26日,宇多田光在ins直播中出柜,宣布自己是“非二元性别者(gender non-binary)”

ta曾说:

我厌倦了每天不得不在“Miss/Mrs/Ms”之间做选择,这种根据生理/婚姻状况“被分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前缀没有一个“是我”。

每次被迫选一个称呼时,我都要装成不是我的样子——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还有“Mx.”这个无性别称呼。简直太棒了!希望更多人知道。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2)

真不是段子,讲到“非二元(non-binary)”这个术语的时候,我一个听力不太好的朋友以为她得了某个数学方面的奖。

到底什么是“非二元性别”?

中性、雌雄同体,还是不分性别,男女都喜欢?

一个非二元性别者的真实想法可能是:

“像男/女这样的性别认同,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3)

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

Lester小时候讨厌别人叫ta女孩,但也不觉得自己是“被困在女孩身体里的男孩”。

每次填表选“男、女”的时候,ta总是额外画一个选项框:以上都不是。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4)

“非二元性别”的说法并不新鲜,它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学术上称这类人为“非二元性别/性别酷儿(Non-binary/genderqueer,NBGQ)”。

对一个非二元性别者来说:

ta的性别并不完全是传统上的“男/女”。可能是性别混合体,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性别。

ta的性别认同是“流动”或“未识别”的状态,也可能仅仅是表达“对性别二元规范”的拒绝(Monro,2019年)。

比如,有些人的性别融合了“男性和女性气质”,有些人不认同任何性别,有些人的性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相对“跨性别者”,ta的身份发展更灵活,线性度更低,因为它通常不会导致特定的性别身份,也不一定会觉得“活在错误的身体里”(Fiani,2018年)。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5)

“我知道我不是个男人,渐渐地我明白我很可能也不是个女人。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男即女的世界里。”——《性别是条毛毛虫》

说白了,这只是一种性别体验。类似的非二元术语还有很多,比如:

  • agender(缺乏性别、无性别或不关心性别认同)

  • bigender(同时具有两种性别身份或在两种性别身份之间转换)等等

它可以是流动的状态。

日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中有个场景:

爸妈打算给孩子起个“看不出性别”的名字。这样男孩以后想变女孩,女孩以后想变男孩,都能省去一笔麻烦。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6)

另外,很多看到这个新闻的人,都在关心宇多田光“喜欢谁”。但人们完全搞错了重点,这段话只表明了“我是谁”——

非二元性别作为一个“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我是谁)”概念,与“性取向(Sexual identity,我对哪种人产生爱/性的感觉)”无关。

一个非二元性别者可以有任何性取向。如果ta主要被单一性别所吸引,ta也可以同时用同/异性恋来表达自己。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7)

“非二元性别”群体的图标

性别认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个体对自我的内在体验和感知”。

当不能使用自己认同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性别,“做自己”可能是个很挣扎的概念——如果不能被精准定义,ta可能会产生与“真实自我”的疏离感。

用治疗师Urquhart的话说,非二元性别者因为不符合社会构建的生理性别规范,ta们普遍存在一种“深深的、持久的不安”

“花了很久才知道自己是谁”

宇多田光今年38岁,ta感叹自己最近几年才摸清自己的性别认同,怀疑是不是“知道得太晚了”。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8)

正如Han(2018)在一项关于身份发展的定性调查中发现的那样, 非二元性别者开始身份探索(身份标签和自我呈现)和披露的时间确实较晚(与跨性别者相比)。

研究者认为,这种“延迟”主要与缺乏有关非二元性别的信息资源(即社会意识,榜样、支持空间、教育材料)有关。

因为“花了很久才知道自己是谁”,ta们常常会遭受高比率的负面心理影响。一些相关研究显示:

  • 与“直人”相比,非二元性别者的就业歧视风险更高,更孤立和不快乐,心理问题更多,自杀意念比例更高(García等,2018年)

  • 性别一致性和身体满意度显著更低(Jones等,2019年)

  • 更少地感到家庭和朋友的支持,更低的生活满意度(Bradford等,2019年)

  •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报告了抑郁症的临床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报告了焦虑的临床水平(Budge等,2014年)

更糟的是,James等人(2016年)发现,70%的非二元性别者表示需要与性别相关的咨询,但只有31%的人能够获得心理临床服务。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9)

“我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性别作战”。2019年,英国歌手Sam Smith公开自己为非二元性别

所以,宇多田光真的在做一件很棒的事。ta选择将性别认同这个私人信息带到公共空间,或许能帮助一些人脱离不舒服的框架、尽早探索自我。

如果你仍然是一个“非二元性别”的探索者,你可以:

  • 尽可能多地学习不同的性别概念。这不是必须对号入座的意思,而是给自己创造一点探索空间;

  • 寻找一些榜样。不一定是与你性别认同一致的人,而是那些“能够鼓励你成为真实自我”的人;

  • 在自我探索时获得乐趣,并对自己保持温柔。你可以试试让信任的朋友用不同的性别代词和名字称呼你,探索哪种改变让你感觉更好。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0)

2020年,Gucci设立“非二元性别部门”GUCCI Mx,为性别流动者(Gender Fluidity)带来更多时尚单品

我该如何表达对“非二元性别者”的尊重?

如果你身边有“非二元性别”的朋友和同事,使用包容性的性别表述词,以及性别中立(gender-neutral)的语言表达支持,对ta们来说可能意义重大。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1)

美国心理协会(APA)手册的第七版已经宣布支持使用“they”作为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用来指代“非二元性别者”

1)对于公共媒体、公司文化负责人来说:

  • 避免使用区分性别的词(如“他的”、“她的”、“他们的”、“她们的”),而使用“其”、“此”、“该”等中性代词;

  • 在工作场所(如电邮、短信、信函、正式记录)中使用性别中性词语,如“各位(同事或同仁)”、“诸位”等。在中文口语中也可使用“在场的各位(观众或嘉宾)”等(可参考《联合国性别包容性语言》)。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2)

约会配对网站OKCupid的多种性别认同标签,包括nonbinary、agender和bigender

2)如果你是精神卫生从业者:

  • 避免在临床实践中出现性别二元假设;

  • 明白没有正确的“过渡(transition)”时间和方式,也不是每个人都想“从一个性别过渡到另一个性别”。但ta们的愿望和计划也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

  • 在治疗室外也练习使用“性别包容语言”,这样面对来访时也会更舒适和流利;

  • 把自己标记为盟友,比如声明自己“非二元性别友好”;

  • 在制作各种表单的时候,提供多种性别身份和空白选项,让来访感受到性别包容性。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3)

2019年,Google为性别流动者推出53个新表情(emoji)

3)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同事和朋友:

你不必非得理解什么是“非二元性别”,也不必了解ta的故事,或者理解起来有困难也没关系——只要尽量别对ta的性别做任何假设就行了。

如果是必须涉及性别认同的对话,用“提问”取代“假定”。

我在读《性别是条毛毛虫》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对于性少数群体,“提问”根本是个稀缺品。ta们总是被“假定”,而不被“提问”。

凯特·伯恩斯坦写道:

成年人不会提问。成年人害怕问“你是什么?”,我们只问“你是做什么的?”,以此希望摸到关于对方身份的线索。

在我们的文化中,性别身份仿佛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就像在一些文化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一样。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追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性生活?”除非事关工作,我们不能随便发问。关于性别与性,我们应该小心观察、自寻结论。

现在,我试着让提问变得容易一些。我告诉人们,一个真诚的问题不会让我受伤,此话不假:冷酷的观点才会造成伤害,提问不会。

但是人们仍然不肯轻易提问,或许是出于礼貌吧。大家都对一个人性别的本质避而不谈。好像非得借助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我的客厅、电视采访或者某所大学的讲台。不说也不问才是“有礼貌的”,这令人难过。

祝你拥有一种“不能被界定”的自由。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4)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5)

Cristiano Scandurra et al. Health of Non-binary and Genderque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 Psychol. 25 June 2019. DOI: 10.3389/fpsyg.2019.01453

[美]凯特·伯恩斯坦,廖爱晚(译),《性别是条毛毛虫》,2013年11月,新星出版社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6)

宇多田光生活原本就很痛(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17)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视 | 无性恋

冬季抗抑郁 | 床戏指导员 | 智性恋

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郁 | 识别PUA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

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