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白头到老的人(却坚持追求白头到老的婚姻)
找个白头到老的人(却坚持追求白头到老的婚姻)穿上一身职业装,她的一举一动总略带“男子”气概。但在家人面前,她只是一个很喜欢洋娃娃的小女生。出生于燕赵古地的蒙曼,从小便自带河北人的直爽与健谈。而褪去这重重身份,私底下的蒙曼只是一个理性女权主义的支持者。大龄未婚的她,也始终相信“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童话。聆听蒙曼的故事,走进她的自持自重与自立自强,感受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爱与自尊;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尊重;不喜欢你的人,使得你自省与成长。”
这句话,出自蒙曼之口。
一头利落短发、一副无框眼镜,再加上幽默的谈吐与和煦的笑容,蒙曼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平易近人而又气度不凡。
她可以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可以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也可以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常驻嘉宾。
而褪去这重重身份,私底下的蒙曼只是一个理性女权主义的支持者。
大龄未婚的她,也始终相信“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童话。
聆听蒙曼的故事,走进她的自持自重与自立自强,感受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世上有三种人,凡人、强人和超人”出生于燕赵古地的蒙曼,从小便自带河北人的直爽与健谈。
穿上一身职业装,她的一举一动总略带“男子”气概。但在家人面前,她只是一个很喜欢洋娃娃的小女生。
由于父母都是老师的缘故,所以她的人生目标也是教书育人。
而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学生们走出校门,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中央民族大学,但凡是蒙曼所教授的课程,课堂上永远都人头攒动,抢不到位置的学生只能站在走廊里听课。
她常常在自己的课上提出这么一种观点:“这世上有三种人,凡人、强人和超人。”
面对机会,凡人总是犹犹豫豫不肯下决心。而一旦错失了机会,又十有八九会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而强人呢,是最会把握机会的人。他们擅长用冷静清晰的思维去分析客观事实,然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最后是超人,机会对他们来说是可以被创造的。哪怕前面有再多的艰难险阻,这些人也总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而蒙曼将自己归类为“凡人”,在很多时候她都会放任机会的流逝。
因为她从小就不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在工作之余也会显得比较懒惰,很少会对专业以外的事物感兴趣。
不过与“凡人”不同的一点是,蒙曼从不为机会的流逝而后悔。
没抓住就是没抓住,不用再去绞尽脑汁纠结那些不可能重来的事情。
“一定要相信,自己当下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永远不要回头看,这是蒙曼告诫自己的人生准则。与其徒乱心志,不如重整旗鼓再度出发。
这种洒脱的处事风格也值得大众学习,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
一味沉浸在过去,只会错失未来的更多机会。
回顾蒙曼的人生历程,她一直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真正热爱的东西,她也始终倾尽全力做到最好。
从17岁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到27岁荣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再到31岁成为大学母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蒙曼一直用自身努力诠释着何为“精彩的人生”。
或许她在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凡人”,可“凡人”如果能过好平凡的生活,那么也可以绽放出不平凡的色彩。
这世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平凡才是很多人的主旋律。不过,平凡并不等于平庸。
恰如蒙曼所说:“这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在柴米油盐中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一辈子就是值得的。
而蒙曼的人生,一直致力于隋唐五代史和中国古代女性史的研究。
在与古人的对话交流中,她学会了设身处地的包容和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女权主义观。
不过蒙曼所理解的女权主义,是以理性和平等为核心的。
通过《百家讲坛》这个平台,蒙曼逐渐为社会大众所熟知,而她的人生观点和女权思想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盛唐三部曲:武则天、太平公主和长恨歌2007年1月,《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中央民族大学。
之前在这个节目上担任主讲人的孟宪实教授,向栏目组大力举荐蒙曼前来参加。
但由于不清楚蒙曼的讲课风格,所以魏学来特意来实地了解一番。
可惜他抵达的时间点不巧,人刚走进教学楼,下课铃声就响起了。
没办法,他只能请蒙曼再上一节课。一些接下来没课时的学生成了临时听众,而魏学来就坐在教室的最后排。
那节课主讲的内容是武则天,短短二十分钟只够讲述一个开头,但已经足够了。
这节简短的课时,令魏学来切身体会到了蒙曼的讲课魅力和渊博学识。
几天后,下班回家的蒙曼收到了试讲通知。
忐忑的她第一次对自己生出了不自信的感觉,因为在此之前她对《百家讲坛》并没有一个很透彻的了解。
但既然接下了这个重任,那就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2007年11月,由蒙曼主讲的盛唐第一部曲——《武则天》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幽默悬疑的风格、通俗易懂的话语,让这位《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一炮而红。
她以敏锐独到的女性知觉,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发展和成长经历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分析。
在蒙曼的分类中,武则天属于“超人”那一栏。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一个出身并不算多显赫的女子搅动了大唐的风云。
从唐太宗的低阶嫔妃到唐高宗的皇后,她以女子之身参与政治、主导朝堂,最后直接开创武周自立为帝。
这种“大女主”式的爽文,从古至今独她一份。因此在盘点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时,武则天永远名列其中。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蒙曼一直对武则天的经历很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她的“小迷妹”。
但真正吸引蒙曼的,并非是武则天的血腥手段和一些不能为常人所理解的残酷行为。
而是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处事果敢的作风和不断攀爬的毅力。
蒙曼之于武则天,是一种油然而生的钦佩。在不断研究这位女帝的过程中,她形成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而这,也是蒙曼的女权主义思想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王朝,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成立的假设。
因为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女人就应该如菟丝花一般依附男人而生。就算是贤内助,也得是长孙皇后那种默默付出的类型。
像武则天这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谋权篡位的女人,永远会在史书上留下争议。
所以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平权运动才显得尤为可贵,抛开政治因素,武则天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奋斗形象。
而“奋斗”,就是蒙曼想传达给广大女性同胞的思想观念。
男女平等不是靠谁施舍的、也不是靠自己嘴上说说,而是要付出实打实的努力,做出一番亮眼的成绩。
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华夏女性在抗击日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牺牲有目共睹。
所以,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才能拥有与男性平等对话的资格。放眼世界,中国女人的话语权也是名列前茅的。
因此在蒙曼看来,女性想要平等,首先就得自立自强。
2008年,盛唐第二部曲——《太平公主》问世。
作为武则天的女儿,“镇国太平公主”的名号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蒙曼对于武则天是一种钦佩,那么她对于太平公主就是一种惋惜。
或者说,“后武则天时代”的四位宫廷女性都令人扼腕叹息。除了太平公主,还有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
在武则天开创女性掌权的新时代后,围绕在她身边的这一群女性都开始介入政坛中心。
而蒙曼觉得要想深入研究隋唐历史,那么就无法避开太平公主和她所处的掌权时代。
这么一个从小成长在权利漩涡中的女人,拥有着不亚于她母亲的野心,但可惜没有她母亲那样的实力。
在《太平公主》的讲解分析中,蒙曼一直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群宫廷女性的斗争和努力。
她们对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不过与此同时也深陷于一己私利之中。
没有武则天那样的能力与魄力,却想着复刻传奇女帝的人生。
在蒙曼看来,这群薄命女子的失败既是男权打压下的必然结果,也是那个时代的唯一选择。
唯有红妆时代结束,才能真正迎来开元盛世。
蒙曼从不会单纯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批判什么,因为时代的进步是需要男性和女性通力合作的。
在封建时代,像武则天这样的“异类”出现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有第二个可能就会乱套。
而在当今社会,男女也都有着各自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不能将所有情况一概而论,更不能借机煽动性别对立。
蒙曼所崇尚的女权主义是理性的,在维护女性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不能抹黑否认男性的作用与贡献。
2009年,盛唐第三部曲——《长恨歌》终于在千呼万唤中登上《百家讲坛》。
与前两部不同的是,《长恨歌》的叙述主角并不侧重于女性视角,而是以唐玄宗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但蒙曼并没有把《长恨歌》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待。
她只想以此为切入点,来突出当时的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开明和杨贵妃的纯美追求。
帝妃之间的爱情神话当然是真实存在过的,但这一切都得益于盛世大唐的衬托。
在乱世,私人情感远远比不上国恨家仇。杨贵妃,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例子。
武则天令蒙曼钦佩,太平公主令蒙曼惋惜,那么杨贵妃只令蒙曼生出无限的同情。
这位红颜女子的人生经历,就恰如当下所说的“田园女权”。如金丝雀般被男性豢养在家中,只需要负责貌美如花就行了。
而这种女权思想正是蒙曼所深恶痛绝的,女性如果想实现话语权上的平等,就必须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不过这种经济能力并非是鼓励大家攀比,而是说在面对一些小风小浪时,女性可以不必求助于男性。
就像很多完全投身于丈夫子女的家庭主妇,在岁月静好时,她们的付出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但在家庭产生重大矛盾时,没人会把家庭主妇的付出记在心里。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她们是在靠男人养着。
将女性矮化以及宠物化,这是封建时代的男权主义最喜欢做的事。
所以杨贵妃身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没有勇气和能力进行反抗。
因此蒙曼只能对她深表同情,她从来都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后却要为帝国的政治失败而买单。
但在新时代,女性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付出在社会上博得立足之地。那为什么还要否认自身的价值,甘愿去充当一个附属品呢?
蒙曼所崇尚的女权主义,就是希望广大女性同胞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通过不懈奋斗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与此同时她也否定“激进女权”,完全以女性需求为中心那也是错误的。
男性和女性应该在各自所处的领域发光发热,以朋友的身份共同携手进步。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蒙曼,始终没有在感情上迎来那个对的人。
这也导致很多人对她提出的女性思想嗤之以鼻,说得再多、说得再好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大龄剩女”一枚。
不知从何时起,但凡是“三”字开头还没结婚的男女,都会被冠以“剩男”、“剩女”的名头。
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啊!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比做物品,并用极其狭隘的个人眼光去否定他人的存在价值。
时间一长,会导致年轻群体越来越“厌婚”,并在恶性循环中加深这种狭隘说法的根深蒂固。
为此,早已奔四的蒙曼很是无奈。
许多人都觉得她是太过于追求女性思想了,所以才使得自己眼高于顶,对婚姻大事不管不顾。
但事实恰恰相反,蒙曼是一个很相信爱情的人。
“我是崇尚女权,但我也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只是现在还没遇到那个对的人。”
父母几十年以来的相濡以沫和身边长辈的美满婚姻,都让蒙曼相信夫妻之间是可以做到白头偕老的。
不过白头偕老不是单纯的搭伙过日子,在蒙曼看来,这种婚姻生活是无法做到一心一意和从一而终的。
她更追求心灵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契合,如果两个人连共同话题都没有,那算什么白头偕老?同床异梦还差不多。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仍然单身的蒙曼为大家解读了三句爱情诗,也顺便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
在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后,卓文君写下了“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她用这句诗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婚姻,没有让当初的决绝私奔成为一个笑话。
而这句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变成了大众对于婚姻生活的期待。毕竟,人人都想要一份纯净无瑕的陪伴。
唐朝女诗人李冶在与丈夫陷入婚姻冷淡期后,写下了“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在婚姻的最开始,很多人都是郎有情妾有意。但在彼此相守的过程中,矛盾会不可避免的出现。
明明是最亲近的两个人,但看月时却觉得很近,看彼此时却觉得很远。
在杨玉环宠冠六宫后,曾经的宠妃江采萍只能黯然退场。
面对唐玄宗的示好,她写下了“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他们也曾经拥有过无数美好时光,但最终旧人还是敌不过新人。这可以算是婚姻失败后的一种自嘲与哀伤。
这三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过蒙曼却始终相信“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在她的思想中,婚姻不能轻易开启。一旦开启,双方就应该恪守最基本的忠诚与互信。
所以她不愿意为了将就而结婚,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高质量的单身未必过得不如低质量的婚姻。
蒙曼早就实现了经济独立,这也是她最大的底气来源。面对身边的各种催婚要求,她当然有能力一一驳回。
而说到底,这又回到了女权思想的身上。
其实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要想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就得有独立存活的资本和勇气。
只不过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的独立之路会更加艰难。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我很欣赏班昭。我认为她所提出的女性道德修养,时至今日仍然有借鉴意义。”
在蒙曼看来,“德”不是指无条件的服从外在权威,而是要始终恪守内心的道德准则。
“言”并非随波逐流或言辞锋利,而是要言语得当。
“容”不是一味追求外在容貌的突出,而是要随时随地保持整洁得体的形象。
“工”当然也不局限于闺阁女红,而是希望女性养成勤劳自立的好习惯。
社会本来就由无数个体而组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履行好各自的义务。
“我们很幸运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社会给女性的容纳度和发展空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如今47岁的蒙曼依旧未婚,但她的生活并不孤单。除了与父母相伴,她还非常喜欢收留流浪猫。
一本书籍、一杯清茶、几只小猫,一个人体会岁月静好的幸福。
而关于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蒙曼从不急躁也从不气馁。命运自有它的安排,最重要的是过好当下。
后记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蒙曼与于丹进行比较。
“小于丹”这个称号,既可以当做是一种肯定,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贬低。
而对于像蒙曼这样的人来说,她根本不用顶着这种称号去博人眼球。
她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是独一无二的蒙曼。而每个普通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其实蒙曼本人对这个称号并不反感,但她更希望大众把注意力放在她所从事的事业上。
如果通过她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历史与古典诗词,那么她不会过多在意外界的评论和赋予她的称号。
无论到何时,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永远是最重要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