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丧夫未改嫁16岁儿子发现真相(她23岁守寡未改嫁)
33岁丧夫未改嫁16岁儿子发现真相(她23岁守寡未改嫁)1980年,陶荣华参军入伍,胸前的大红花和眼中藏不住的笑意都表明他有多自豪,80年代电话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两人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夕阳下的小河边,少年少女就这样许下对未来的期望,双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动摇。本以为日子会随着眼前的河水静静流淌并顺理成章,但报效祖国的热情在80年代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一天傍晚在小河边,陶荣华深情地对李发英说道:“发英,我想去参军,我想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慷慨激昂地说完这句话后又小心翼翼地说:“你愿意等我吗,等我回来娶你,然后我们好好过日子?”李发英看着面前挺拔坚毅的少年,少年眼里迸发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感染了她,她知道参军报国是陶荣华从小的梦想,她不忍心因为自己困住这个积极向上的少年,她重重地点了点头道:“你去吧,我等你。”说完不禁红了脸。
2019年清明,云南省麻粟坡烈士陵园里传来一声声嘶吼般的哭声,一个满脸沧桑的女人趴在一座墓碑上痛哭流涕到:“荣华,35年了,我终于能来看你了,荣华,你在那边好不好啊?这是咱儿子已经30多岁成家立业了,家里都很好你不用担心。”
墓碑上是一张年轻的笑脸,英气挺拔,女人抚摸着照片一遍又一遍舍不得撒手,这是她结婚仅仅3个月的丈夫啊,这是她甘愿为他守寡35年的丈夫。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女人名叫李发英男人名叫陶荣华,1961年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茶旺村,两人同龄所以相比于其他人更有共同语言,上学时陶荣华总是从李发英家门口经过,一来二去两人相约每天一起上学。
在并肩成长的日子里,两人对彼此的感情潜滋暗长,1980年高中毕业后,陶荣华向李发英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毫不意外李发英点头同意了,80年代的爱情总是隐晦含蓄的,两人虽然郎情妾意却也只敢在忙完家里的活后在小河边说两句话。
本以为日子会随着眼前的河水静静流淌并顺理成章,但报效祖国的热情在80年代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天傍晚在小河边,陶荣华深情地对李发英说道:“发英,我想去参军,我想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慷慨激昂地说完这句话后又小心翼翼地说:“你愿意等我吗,等我回来娶你,然后我们好好过日子?”
李发英看着面前挺拔坚毅的少年,少年眼里迸发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感染了她,她知道参军报国是陶荣华从小的梦想,她不忍心因为自己困住这个积极向上的少年,她重重地点了点头道:“你去吧,我等你。”说完不禁红了脸。
夕阳下的小河边,少年少女就这样许下对未来的期望,双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动摇。
以信传情,情定终身1980年,陶荣华参军入伍,胸前的大红花和眼中藏不住的笑意都表明他有多自豪,80年代电话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两人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
在看不见彼此的日子里,那一封封信对于两人来说就是庄稼地里刚长出来的幼苗,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
参军3年陶荣华事事积极主动,从不偷懒耍滑,对待战友也是热情真诚,赢得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因表现优秀升任班长。
1983年夏天陶荣华终于有了3个月的探亲假,想着远方的家人和她,收拾行李的手都是颤抖的,坐上最早的绿皮火车心早已超越火车先一步回家了。
到家后简单陪家里人吃了顿饭,便迫不及待来到小河边,李发英知道他回家早就等在那了,平时信里滔滔不绝的两人再见面时竟都红了脸,陶荣华看着眼前的姑娘竟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安,他大胆地牵起她的手说:“发英,咱俩结婚吧,走。”
两人将结婚的事情向家里说明,两家人早就知道了这事,对两个孩子也都十分满意,结婚便水到渠成了。
李发英终于成了陶荣华的新娘,两人婚后的日子依旧甜蜜,新婚3个月陶荣华要赶回部队,他临走前握着妻子的手说:“再等等我,等国家和平稳定了我就回来再也不走了。”李发英满眼不舍却还是点头送别了丈夫。
两人不知,这一别便是天人永隔。
你为国捐躯,我为你守护家园1984年中越边境战事吃紧,面对祖国需要,陶荣华和部队的兄弟们纷纷报名到前线支援,临走前他收到妻子的来信,说自己已有身孕,他激动不已抱着信纸亲了又亲,仿佛已经当上了父亲在亲吻自己的孩子。
走前他给妻子寄去了最后一封信:“发英,不管男孩女孩,都起名为陶凯吧,希望我凯旋与你们见面。”短短一句话诉说着对妻儿的深情。
陶荣华和战友们被派到前线,山河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陶荣华满眼心疼,作战时英勇果敢无所畏惧。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李发英生了个儿子,名字就用了丈夫起的“陶凯”,出月子后的第一天她就抱着儿子到城里拍了相片,将相片用纸仔仔细细地包裹好放到信封里,她想告诉丈夫他有了儿子,她和儿子在家等他凯旋。
但意外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陶荣华牺牲了,他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千千万万的人民不受战争之苦,为了美好的明天和众多战士永远地倒在了那片他们挥洒过汗水和血泪的土地上。
中越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陶荣华却再也看不到了,部队的收发室里静静地躺着一封再也不会有人来取的信,没有人知道那封信里装着一个家庭的“凯旋”。
陶荣华牺牲的消息传到家里时,李发英正抱着儿子在门边向外张望着,她看着白白胖胖的儿子等待着未归的丈夫,接到消息后她没有掉眼泪,她不相信,不相信那个说会凯旋的丈夫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她依旧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子,甚至比以前更勤快,她想着把家里打理好这样丈夫回来了也会更开心,她抚养儿子照顾公婆,家里家外地操着心从不喊苦喊累。
夜深人静时李发英午夜梦回看见依旧年轻的陶荣华对着她笑,她也笑,笑着笑着眼泪就会噼里啪啦往下掉:“你为啥不回来啊,我和儿子还有爸妈都盼着你回来呢,你咋不回来啊?”
直到将自己哭醒,有多少个夜里李发英从梦中醒来枕头都是一片濡湿,有多少个夜里稍微听到门外一点动静她就会一跃而起查看是不是丈夫回来了。
公婆实在不忍心,毕竟儿媳刚刚23岁儿子已经走了,不能再让年轻的儿媳跟着他们受苦了,老两口从失去儿子的阴影中走出来便劝慰到儿媳:“发英,你还年轻别再等荣华了,找个人再嫁老了也好有个依靠,凯凯你要是舍不得可以带走,有你照顾着我们也放心,要是不愿意带我们一定好好照顾他,你随时都可以回来看看孩子,他始终只有你一个妈。”
面对公婆的好意,李发英拒绝了:“爸妈,我哪也不去我就在家,我会把凯凯养大也会好好孝敬你俩,我答应过荣华他不在家的时候好好守护这个家,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看着倔强的儿媳,老两口满心满眼地感动,他们不舍得再劝,一家四口的日子依旧得过下去。
公婆年纪大干不了多少活,农忙时上地插秧、割稻李发英一人全包,两个人干的活她一个照样可以干,天不亮就走天黑了才回,经常到家倒头就睡连饭都没力气吃。
农闲时到处找活干,满是男人的工地她干过,搬砖扛水泥卸钢筋铲沙子她干得一点不比男人少,一时间她在工地都出了名,大家纷纷给她起外号叫“要钱不要命”。
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儿子要上小学了,学费还没攒出来绝不能让孩子在学校遭人嫌弃,阴天下雨公公腰腿痛的老毛病总犯,虽然老人常常忍着不说但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个家不能垮她得好好撑起来。
为了攒钱周边大大小小的工厂她都干过,提起李发英没人不知道,大家都对她抱有同情,干活时她实在也肯卖力,老板们也都爱用她,有点零碎小活经常就包给她了。
实在没活时她就上村里竹器厂干,竹器厂里的活出了名的难干没几个人愿意干,工人要从山上扛着竹子到山下厂里,一趟下来肩膀磨得血肉模糊关键也挣不了几个钱,李发英从里不嫌弃活累钱少只要能给钱她就干。
每次拿到工资她总是计划着给儿子买件新衣服,给公公多买几个疗程的药,从未想过自己。
长年的体力劳动让她的腰有些佝偻了,30多岁的年纪头上已经开始冒出白发,脸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看着儿子健康长大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公婆把她当女儿看待,看着为家里操劳的她经常忍不住心疼:“发英,明天歇一天吧,天天干重体力活身体怎么吃得消,歇一天吧。”
“妈,我没事我年轻睡一觉就歇过来了,不用担心我。”李发英回应着婆婆。
90年代村里人普遍盖起来新瓦房,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李发英看着自家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心里暗下决心让自家也住上新房,从此她工作更卖劲了,普通男人都没她那么拼命。
每天回家看着儿子喊着妈妈扑到她怀里,她感觉一天的疲惫都减轻不少,儿子有时会问她:“妈妈,我爸爸怎么总也不回家,他去干吗了?”
“你的爸爸是大英雄,他在保卫国家,因为有爸爸的保护,我们才能有现在的生活。”有时候她会抱着儿子一遍遍讲述丈夫的英勇事迹,有时她会一个人默默地看着之前的信件无声流泪。
为了这个家不散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父母安享晚年,所有的压力她都自己扛。
72岁的公公最终还是没能打败病痛,离世前泪眼婆娑道:“发英,这个家辛苦你了,你受累了,爸不中用拖累你了。”她摇着头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安葬好公公后她终于忍不住扑在婆婆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1999年,儿子15岁了,李英发终于凭借自己柔弱的肩膀给家里翻盖了新房,搬完新家那天她一个人默默地到那条小河边坐了一下午,看着流向远方的河水她的心好像更加坚定。
35年等待终于“再见你一面”转眼间20年过去了,2019年儿子陶凯已经35岁了,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李发英58岁了平时除了在家看孙子也会去地里帮帮忙,儿媳知道婆婆的事迹当初就是听闻陶凯是李应发的儿子,她才毫不犹豫嫁给他的,她想“远近闻名”的李发英教育出来的儿子一定不会差,果然两人结婚后生活幸福,婆婆李发英待自己也很好。
儿媳平时看着上了年纪的婆婆在地里忙活也会说上两句,却总被丈夫打断:“让我妈干吧,这么多年了谁劝都不听,她说只有干活才证明她还能为这个家出力,只有干活她才痛快。”
看着如今的家一派欣欣向荣,李发英打心眼里高兴,生活越来越好了,儿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婆婆虽然年迈但身体还好,自己却还有一个多年未完成的愿望,她想去云南,看看自己的丈夫。
2019年清明节前,她到县里的退役军人事务局里查到丈夫被葬在云南省麻粟坡烈士陵园里,回到家后,她和儿子媳妇商量着打算动身去云南一趟。
孙子还小婆婆年纪大了坐不了长途车,儿子陶凯担心母亲长途跋涉吃不消,决定自己跟母亲去云南,妻子留在家里照看奶奶和孩子,妻子点头答应。
清明节当天在烈士陵园负责人的带领下,李发英来到了第九台38号墓地,她就站在那看着墓碑上的照片,和她梦里一摸一样,英姿挺拔的少年正对着她笑,此时她的眼泪扑簌扑簌争先恐后地从眼眶地淌下来。
她轻轻地走上前,抚摸着丈夫的脸颊:“35年了,我都老了你还这么年轻,你可别嫌弃我啊,说着说着哭出了声,你说过你会回来的,你咋没回来?”
儿子陶凯上前欲扶起母亲,母亲拽着他说:“荣华,这是咱儿子陶凯,你说你会凯旋给他起了这名字,现在儿子长大了成了家有了孩子,都挺好的。”
陶凯给父亲磕了头扶起母亲,母亲给父亲说着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那天的傍晚夕阳照在李发英身上照在陶荣华的墓碑上,一如多年前两人定情的小河边一样。
李发英抱着丈夫的墓碑说了好久好久的话,从最开始的哭泣到最后的默默低语像是诉说着悄悄话。
天色渐暗,李发英起身让儿子把袋子里的土拿出来:“荣华,这是咱家门口的土,你记得常回家看看,看看妈,妈现在年纪大了老是念叨你呢。”
太阳完全落下去了,母子俩不得不走,李发英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再来也不知道是啥时候了。
回家后李发英给婆婆说了烈士陵园的事:“妈,荣华在那挺好的,你现在身体虚弱,等你养好身子咱再去看看他。”
2020年,91岁的婆婆撒手人寰终将没去云南再看“儿子”一眼,走之前她对李发英说:“我不遗憾了,这个家有你这样的媳妇我很知足,以后别太累了。”
如今的李发英年纪大了,儿子撑起了家,空闲的时候她总是湖南云南两地跑,结婚3个月,守寡38年,从未后悔。
有人笑她傻,有人敬她忠,只有她自己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