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包办婚姻的感悟(妈妈再爱我一次)
母亲包办婚姻的感悟(妈妈再爱我一次)2.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的运用,赋予影片更能打动观众的魅力在这段倒叙中,母子相遇的片段打动了无数人:当林志强得知自己精神病院里一位女病人叫黄秋霞后,眼神中止不住震惊和苦涩的流露,而患有精神疾病的黄秋霞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只是冲着林志强傻傻地笑。此时画面在母亲“黄秋霞”的笑与儿子难以置信的表情中间来回切换,再配上动人凄凉的背景音乐,将悲情的气氛渲染到顶点,收获了无数的眼泪。直到今日,《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豆瓣评分依旧高达8.3,被称作“让两亿人流泪”影片佳作。大部分人观看影片的人总是被悲剧式的的母子真情所感染,而我在感动的同时,也看到了影片背后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下面,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角度来解读本片的魅力和价值所在。1、非线性叙事的交叉剪辑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性,同时使剧情更加丰满本片的整个剧情是围绕着唐志强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来进行叙述,中间插入了大量回忆的片段,并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这样一首儿歌,陪伴了90后乃至00后的童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在大街小巷中几乎无人不会哼唱。它就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由陈朱煌执导,由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主演的一部讲述亲情伦理的影片,于1988年在中国台湾上映。该影片在台湾公映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是两年后引入内地才引发轰动,从1990年6月影片在全国试映,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对当时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
直到今日,《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豆瓣评分依旧高达8.3,被称作“让两亿人流泪”影片佳作。大部分人观看影片的人总是被悲剧式的的母子真情所感染,而我在感动的同时,也看到了影片背后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下面,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角度来解读本片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和平行蒙太奇的交叉运用,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使影片在内容和结构上更加灵活1、非线性叙事的交叉剪辑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性,同时使剧情更加丰满
本片的整个剧情是围绕着唐志强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来进行叙述,中间插入了大量回忆的片段,并以此向观众展示故事的来龙去脉。作为一个讲述亲情的伦理悲剧片,本片的题材谈不上新颖,因此,擅长苦情戏的陈朱煌导演大胆地尝试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倒叙手法再现当年“妈妈”黄秋霞发疯后被众人寻找的画面。随后影片切换到18年后,学成归来的精神病医生林志强(黄秋霞之子)意外地在精神病院找到了生母,一系列回忆随即展开。
在这段倒叙中,母子相遇的片段打动了无数人:当林志强得知自己精神病院里一位女病人叫黄秋霞后,眼神中止不住震惊和苦涩的流露,而患有精神疾病的黄秋霞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只是冲着林志强傻傻地笑。此时画面在母亲“黄秋霞”的笑与儿子难以置信的表情中间来回切换,再配上动人凄凉的背景音乐,将悲情的气氛渲染到顶点,收获了无数的眼泪。
2.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的运用,赋予影片更能打动观众的魅力
平行蒙太奇又称并列蒙太奇,是指将同时同地,同时异地甚至不同时空的多条情节线并列展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其能够在扩大影片信息量的同时还可以缩减影片的篇幅的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影片中运用十分广泛。
《妈妈再爱我一次》已经抛弃了传统亲情伦理片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导演更是在多处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进一步加快故事节奏,避免影片情节出现拖沓。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儿子”林志强出生的片段。一边是孤立无援正在分娩的产妇黄秋霞在痛苦的尖叫,另一边却是抛弃母子俩的“父亲”林国荣与新妻子喜结连理的喧嚣婚礼现场,同时异地发生的两个画面相交叠加,镜头也在两个场景中不断切换,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单身母亲的痛苦哀嚎和喜当新郎的林国强的安乐喜悦形成强烈对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神,不但表达出黄秋霞的悲惨命运,更是一种对封建传统陋习而造成的这场悲剧的无声控诉。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加真实动人,使得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在剧情的起伏中与《复仇者联盟》、《指环王》等“大制作电影”不同,亲情伦理电影无法在特效和恢宏的战斗场面中获得关注点,那么导演就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连贯性上面。暂且抛去剧情不谈,陈朱煌导演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是成功到了极点。
所谓好电影,就是当观众走出影院之后仍然对电影的人物情节念念不忘,甚至将影片中的演员与其所饰演的影片角色画上等号——陈朱煌确实做到了。当影片在内地上映后,饰演“妈妈”黄秋霞的演员杨贵媚在内地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她去打出租车,司机不肯收钱;她去住店,服务员抢着帮她买单。影片的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甚至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儿歌,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之深。
1.悲情女子黄秋霞——80年代的“鲁侍萍”
尽管本片是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但是当我看到黄秋霞这个角色时,不禁想到了话剧《雷雨》中的鲁侍萍,两人的经历和遭遇竟是惊人的相似。都是爱上了了富家少爷,未婚先孕,最终却因封建等级观念被赶出家门。出身不好的秋霞饱经外人的诋毁和欺辱,当她遇到林国荣时还以为是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甚至不惜为他怀有身孕。本以为在生米做成熟饭后她能够得到婆婆的认可,取得一个名分,但事与愿违,固执的婆婆坚持封建门第思想,残忍地将怀有林家香火的准媳妇拒之门外,并试图用金钱化解儿子和黄秋霞之间的爱情。在世俗面前,林国荣妥协了,这也成功将黄秋霞塑造成为一个类似“鲁侍萍”似的悲情人物。
2.初心不改的孝子林志强
孤儿寡母的生活是清贫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母亲节的时候,小强为母亲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稚嫩的童音就像是一把闪烁着光芒的利刃,划破了笼罩着黄秋霞的无边黑暗,儿子就是她唯一的依靠。随着剧情的发展,无法延续香火的林家又想起了这对被遗忘的母子,林母和林父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以小强的未来为筹码,最终争取到了孙子林志强的抚养权。
回到林家的奢华生活与之前的清贫生活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尚处于孩童阶段的小强并没有陷入富贵舒适的温柔陷阱,而是一直保持着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他为了见到母亲,甚至多次偷偷跑回母亲的身边,但迫于约定,母亲也只能挥泪将他送回林家。即使是后来母亲失踪,小强成年后留学归来,他和父亲讨论最多的话题还是自己的母亲。与儿子相比,林国强就像是一个懦夫,他明明对秋霞怀有感情却不敢对抗世俗的目光,人性本善,母子情深在孝子小强身上得到了高度体现。
如果一部描述母子分离的亲情影片仅仅是以母子团聚,阖家欢乐为最终目标,那么它就很难在众多相似题材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而本片恰恰是没有将视野局限于此,而是深挖人性背后的善恶,对阶级矛盾的思考,从而显得出类拔萃,成为同类影片中的翘楚。
1.落后的世俗观念是影片批判的第一个要点
在古代,家庭联姻之间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本片中的林母正是这一传统习俗的顽固捍卫者。为了追求“门当户对”,她亲手拆散了林国强和黄秋霞,也是制造本片最大矛盾的始作俑者。但是放眼影片之外我们会发现,林母其实是一个集合形象,她代表的是在当时的富人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封建门第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最有代表力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王母和代表的就是阻断爱情的直接推动者,而世俗的偏见就是横在牛郎织女之间无法逾越的银河。神仙与凡人是不可能成亲的,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林国荣和黄秋霞。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节设置是影片美学追求和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罗曼.罗兰说:“爱是需要彼此牺牲的,片面的牺牲只能造成片面的爱”。黄秋霞是可怜之人,她与儿子彼此深爱,但殊不知她对小强的深爱却恰恰成了她身上最大的弱点。这个致命的弱点让她选择牺牲自己,将儿子拱手相送,致使无辜的小强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也给自己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也正是因为秋霞没有充分认清自己片面的爱,没有明白小强需要的不是良好的教育优渥的生活,而是母亲的陪伴,这才造就了悲剧的产生。这一点正是表达了导演和编剧对“哀其不幸”的美学追求,同时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危害性和迷惑性,体现了影片强烈的“怒其不争”的历史责任感。
3.围绕着“爱”与“孝”的叙述是影片对人性美好的盛赞和追求
从表面上看来,本片最浅显的核心思想还是表达对母爱的歌颂,对人性美好的盛赞。影片通过母子离散多年后意外重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尽管我们人性的阴暗面可能会使我们犯下错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但是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会改变,伟大的母爱也不会发生任何变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将会继续得以传承。
写在最后《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经典影片,贯穿全片的“爱”与“孝”打动着荧屏前的每一个观众,母爱永恒的主题深入人心,但影片反映出的社会阶层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当所有的爱情都能够不再受到世俗偏见的侵袭,当所有的骨肉不会被迫分离,当每一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这个世界该会有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