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感动流泪的爱情(后来的我们最让人泪奔的不是爱情)
那些年的感动流泪的爱情(后来的我们最让人泪奔的不是爱情)小晓父亲早亡,母亲常年在国外,她无依无靠,也没文凭,她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爸爸的粘豆包如果说小晓的回家,是对家的仪式感;那林父在小饭馆的守候,则是对家的坚守。影片改编自刘若英的小说《过年,回家》,故事中的爱情,只是小晓和见清两个人的;而家的意义,及游子背离家乡的疏离感,或许才是刘若英真正想要表达的。01
昨天,刘若英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大家都去看了吗?
影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方小晓,与井柏然饰演的林见清,在北京漂泊了十多年。他们一起饮过烈酒,爱过彼此,最终爱了痛了,也散了。
后来的后来,她和他各走各的路。
小晓和见清的爱情过去了,可电影的高潮,却是田壮壮饰演的林爸爸。
如果说小晓的回家,是对家的仪式感;那林父在小饭馆的守候,则是对家的坚守。
影片改编自刘若英的小说《过年,回家》,故事中的爱情,只是小晓和见清两个人的;而家的意义,及游子背离家乡的疏离感,或许才是刘若英真正想要表达的。
01
爸爸的粘豆包
小晓父亲早亡,母亲常年在国外,她无依无靠,也没文凭,她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
她每年过年都回老家,是为了陪伴早已离世的父亲。在父亲的黑白照片前坐一坐,剥开两粒巧克力,父亲一粒,小晓一粒。
而一年才回一次家的林见清,进门就像个孩子似的和爸爸说,“过年哪能没有粘豆包啊”,林爸爸打开蒸笼,粘豆包却早已做好了。
看见日益老去的爸爸,见清在心底暗暗许愿,要让爸爸过上好日子。这也是他在北京拼命的最大动力。
林爸爸在做饭,讲往事、讲孩子,又牵挂又不好意思的样子,就像生活中无数位深爱孩子的父亲。
那时候,林爸爸的小饭馆,是热闹而温暖的,充满了小晓想要的家的感觉。
02
爸爸的遥控器
林爸爸不太会用电视机的遥控器,见清回家的时候,会耐心地教爸爸怎么怎么用遥控器。
好厨艺的林爸爸,每年会在儿子回来前,精心地写一份菜单,张罗好一大桌讲究地菜色,一屋子人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
爸爸即使关心孩子,也不会过多的去表达,只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默默做着什么。
而我们,即使关心爸爸,也不会轻易地说一声:爸,我爱你。
就像中国大多数的父亲一样,外表严厉内心柔软,静默无声地为这个家付出。
我们也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小的时候喜欢缠着爸爸闹腾,等到长大了,却连一句问候的话也说不出。
03
年轻人爱来爱去
只有父母关心你吃得饱不饱
临近过年,见清因为倒卖盗版碟,被拘留了一段时间。怕林爸爸担心,小晓独自回到老家探望他。
其实在林爸爸心中,早已把小晓当做自己的女儿,这一点从刚刚讲的小晓替入狱上午见清回家,可见端倪。
小晓回家的时候,林爸爸都像从前对待见清那样,也给她挖上一罐子自制酱。
林爸爸常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吃得舒心、踏实,这才是我最在乎的。你们常年在外头忙活,就怕你们吃不好,那些外卖能好吃么?”
想想每次回家时,父母念叨最多的可能就是,不要舍不得吃,你看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一边说一边往你碗里夹肉。
年轻人爱来爱去,只有父母关心你吃得饱不饱。孩子有没有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安健康。
林见清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觉得他搞游戏是不务正业,但还是默默地支持他。
林爸爸对小晓说,见清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路过北京中关村,看见卖游戏的碟《命令与征服》,真贵啊,我那时一个月才挣一千块,那个碟就要一百六一张。
回到家,见清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我说你干嘛,他说,爸,你给我买张碟吧。
我说,我揍死你!
他说,你要是给我买碟,揍死就揍死!
最后,我把碟给他买了。
现在我就在想,他现在这么迷恋游戏,是不是我害了他?
听完这段话,小晓走出门,旋即泪流满面。
林父望着小晓离去的背影,心里觉着见清应该是出事了,但小晓的到来,还是给了他不少宽慰。
见清出来的时候,小晓去接他,给他捎了粘豆包,见清一见就知道,她去他家里了。
之后,每年小晓和见清一起回来看他,也成为了林爸爸的节日。
他也相信长不大的见清,只有小晓才能照顾好。
就算见清在北京吃着山珍海味,但心里惦记着的还是父亲做的粘豆包。
曾经,林见清回家就抱怨每年都是那几道菜,真没意思。父亲说,哪年都没少了你的粘豆包。
后来,见清和小晓在大城市里奔波,却忘了回家看看爸爸。
林爸爸一直惦记着他们,见清和小晓搬去地下室的时候,林爸爸打来电话,见清说却,“这边吃火锅呢,还有烧烤、烤鸭, 不用吃你那粘豆包了。”
爸爸顿了一下,轻轻说:“哦……我还给你留着呢。”
后来,他俩谁都没回来。
林爸爸一直把粘豆包留着,直到馊掉了,才扔。
04
“孩子,你再不陪陪我
爸爸就老了”
为了从前许下的愿望,见清拼命地在北京挣钱。不知不觉,他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
终于在后来,他挣到了足够的钱,买了大房子,还给爸爸换了台液晶电视。
他完成了自己的衣锦还乡,在家里,爸爸又问见清,这个遥控器怎么用,见清却不耐烦教爸爸了。
爸爸越老越沉默。可是见清不知道,爸爸只是想借着遥控器,和儿子说说话,想儿子多陪陪他啊。
也许林爸爸一直没说出口的那句话是,孩子,你再不陪陪我,我就老了。
05
“孩子,这么多年
你也像我的女儿一样了”
多年后,当见清和小晓分手,事业小成的见清带着怀孕的老婆回家时,接近全盲的林爸爸在火车站等着他们,刚一见面就说,“小晓,你回来了!”
纵使林爸爸在给小晓的信中说,是为了戏耍见清,但这一声“小晓”,却是他一直以为“他们俩,会一辈子”的真心话。
多年后,在北京独居的小晓,收到林爸爸临终前写给她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刚刚蒸了两屉粘豆包,我给你留了一屉。”
一路走来十多年,爸爸用粘豆包,填满了小晓的心,他把她缺失的父爱、亲情,都送给了她。
小晓成了他的女儿,也是林爸爸心底的惦念。
《最后的我们》林爸爸写给小晓的一封信:
爸爸还告诉她,即使你和见清没有走到一起,但在我的心里,这么多年,你也已经像我的孩子一样了。
林爸爸在信里写道,“缘分这事,只要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
这个世界上,最懂小晓的只有他。
因为他知道,小晓和见清在一起想要的,不是什么所谓的大房子,而只是一个温暖的家。
06
“爸,我想好好
教你一次怎么用遥控器”
打从一开始就不会用遥控器的林爸爸,直到去世之前,眼睛盲了也没有学会。
后来,已经结婚生子的见清,在家里的厨房忙碌着,儿子奶声奶气地叫他,“爸爸!爸爸!遥控器坏了!”
他急忙跑出来,耐心地教着儿子怎么用遥控器,教完了,他的眼泪也呼的一下子流了下来,就跟开了闸一样,止不住。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身为人父的他,此时才突然明白了,父亲也许不是学不会用遥控器,而是想找个小理由,和儿子多说说话啊。
只是现在,就算他想教父亲怎么用遥控器,他也不在了。
回想起来,原来以前与父亲相处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父亲无声的爱。
可是,等他终于明白了,父亲也已经过世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像电影中林爸爸说的:“做父母的,你们跟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赚多少钱,都不重要。我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过得踏实,过得快活,健健康康的。”
父亲的心愿很简单,他从不会对你说,自己有多爱你,他只会用微小的行动,去守护着你,用毕生为你保驾护航。
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发现,他对我们的爱呢?
07
来日并不方长
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却一年年地老去。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动去孝顺给你生命的人。
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期盼。也许有的人会说:我现在很忙,陪伴父母来日方长…
但你有没有算过,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我们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活到了80岁,满打满算我们能陪伴父母20年,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曾以为的“来日方长”……
毕淑敏曾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愿望,相信来日方长,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的脆弱。”
没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不能阻止这一天的到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能为父母做得,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可以给父母多打打电话,多回家陪他们吃吃饭,节假日带他们到外面走一走,父母生病时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别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千万别让父母等太久了。
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让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边张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也不要让自己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追悔莫及……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