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之歌经典歌曲(音乐家的天鹅之歌)
天鹅之歌经典歌曲(音乐家的天鹅之歌)这个曲集展现了舒伯特卓越的音乐才华,并通过音乐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思考。许多他的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朋友们收集整理并出版的。《天鹅之歌》曲集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曲集被称为《天鹅之歌》,又有人称之为《天鹅挽歌》,传说中,在古希腊神话中,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据说在天鹅濒临死亡之前,它会发出生命中最悲凉动人的歌声,因此“天鹅之歌”常被用来形容文学或音乐艺术家们在临近死亡时的最后之作。这个传说与舒伯特的身世非常契合,虽然舒伯特在生前已经有些名气,但他的作品却未被当时的主流音乐界所接受。
文|墨染千年事
编辑|墨染千年事
作品概述
《小夜曲》是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天鹅之歌》中的第四首作品,这个曲集一共包含了十四首歌曲,其中的歌词都来自当时的诗人海涅、雷尔斯塔夫和赛德尔的作品。
曲集被称为《天鹅之歌》,又有人称之为《天鹅挽歌》,传说中,在古希腊神话中,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
据说在天鹅濒临死亡之前,它会发出生命中最悲凉动人的歌声,因此“天鹅之歌”常被用来形容文学或音乐艺术家们在临近死亡时的最后之作。
这个传说与舒伯特的身世非常契合,虽然舒伯特在生前已经有些名气,但他的作品却未被当时的主流音乐界所接受。
许多他的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朋友们收集整理并出版的。《天鹅之歌》曲集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个曲集展现了舒伯特卓越的音乐才华,并通过音乐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小夜曲》作为其中的一首,无疑是舒伯特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沉之情的杰作之一,它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意蕴丰富,让人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舒伯特的作品在他的离世后才得到了更广泛的赞美和认可,他的音乐才华和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令人深思,并给后世的音乐艺术家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
《天鹅之歌》曲集的创作与舒伯特传奇般的一生密切相连,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特点分析
《小夜曲》是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这首曲子以3/4拍为基础,并在整个曲子中交替使用d小调和D大调。
引子部分是曲子的前4小节。它以d小调作为主调,伴奏的方式模仿六弦琴的演奏方法,伴奏以半分解的八分音符和弦进行展开,在整个曲子中几乎贯穿始终。
和声进行的方式是主音、六级音、下属音、属音,为全曲的第一乐句的进入做了铺垫和准备。
A乐段:作品的5-28小节是全曲的A乐段,由a和a1两个乐句组成,这两个乐句有着相似的音乐构成材料,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平行乐段。
根据曲式图,每个乐句都由4小节的旋律和2小节的间奏构成,可以将其看作一个6 6的非方整乐段。
在A乐段的13和14小节处,出现了“C7”到“F”的和弦进行,表示F调的全终止和弦,这可以判断调性已经转到了F大调上,标志着一个转调开放的乐段开始。
B乐段:歌曲的17到28小节为全曲的B乐段,由b和b1两个乐句组成。
b乐句与b1乐句的头部和结尾的构成材料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音高的变化,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平行乐段。
与A乐段相似,B乐段也由6 6小节的构成组成,属于非方整乐段。
在B乐段的23小节和24小节处,发生了明显的和声变化,出现了“A7”到“D”的和弦进行。这表明调性转变到了D大调,标志着转调开放乐段的开始。
经过28小节到36小节的过门之后,调性重新转回到了d小调。
紧接着,出现了对A、B两个乐段的重复,在重复部分中,a、a1、b、b1这四个乐句完全相同。
在B乐段的b1乐句结束时,作曲家利用A、B两个乐段中的部分音乐材料来构成了一个新的补充式乐句c。
c乐句由16个小节构成,音乐材料较为碎片化,不能单独构成曲式结构,因此它并不能改变原本的曲式结构,作品仍然保持着一个两乐段式的曲式结构。
在進一步深度改寫時,可以探討重复部分中旋律的變化、补充式乐句c中音乐材料的运用、情感色彩的转变等方面,以更加详细地描述曲式结构,并进一步解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尾声部分是从77小节到82小节,它是全曲的结束部分,这部分的构成材料来自于29小节到32小节的过门部分。
在79小节和80小节的位置,使用了从和弦"A7"到"D"的D大调完满全终止作为结束。
舒伯特在年少时接受了古典主义音乐文化的熏陶和训练,他的音乐创作很好地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优秀传统,并在《小夜曲》的结构、和声和调性方面展现出这种传统。
在整体曲式结构上,《小夜曲》采用了传统的两乐段歌曲结构,每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并且两乐段相互平行,这种结构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典型形式。
在调性的转换上,主要以d-F-D的同主音大小调和关系、大调和小调的交替变化为主这符合古典主义音乐创作中常见的调性转变规律,展示了舒伯特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最后在和声方面,作品中多次运用了传统的终止式和弦 "K46-V-I",例如在26小节到28小节处,每小节都对应了终止和弦中的一个部分。
这种和声的运用以及对传统终止式的使用,突显了舒伯特对古典主义和声传统的尊重和创新。
演唱分析
在分析《小夜曲》的演唱技巧时,我们可以从男高音的声部音色条件出发进行分析,尽管《小夜曲》的音域并不宽广,主要在男高音的中低声区,但要想唱好这首歌曲并不容易。
由于《小夜曲》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艺术歌曲,描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演唱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力度或使用过大的音量,以免破坏整体歌曲的意境和情绪。
根据歌曲引子上方标记的“Moderato”中速的速度记号,演唱时应选择相对较缓慢的歌唱速度,以突显歌曲的情感表达。过于着急的演唱速度会导致歌曲失去流畅的感觉,无法充分展现出其中的细腻情感。
在演唱时,可以注重歌曲的情感渲染和情绪变化,演唱者可以通过轻柔、细腻的嗓音来表达歌曲中的浪漫情怀,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眷恋。
注意在演唱过程中合理运用呼吸、吐字和音色的变化,以突出歌曲的情感层次,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描绘的爱情意境。
此外,还要注意歌曲的节奏和动态的处理,虽然演唱时不需要过分强调力度,但仍然需要把握好节奏感和动态的变化,以展现出歌曲的韵律感和情感层次。
合理使用轻柔而不失力度的音量,以及细致地处理歌曲中的音符连贯性和过渡,使演唱效果更加自然流畅。
《小夜曲》在经过四小节的引子后以d小调进入了A乐段的第一乐句演唱,第一乐句由四小节构成,旋律流动性很强,因此需要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
但由于这一句的旋律过长,很难一口气唱完,所以在第6小节处的八分休止符处需要换气,并在接下来的部分继续演唱,尽可能保持整个乐句的流畅自然。
接着是第二乐句,其旋律构成除音高外基本与第一乐句相同,但在第12小节处没有像第6小节那样的八分休止符,所以需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在第12小节的最后半拍唱完后迅速换气,即在唱完“Hain hernieder”之后进行换气,以确保后半句歌曲的演唱不受影响。
这两个乐句的旋律都是一种偏朗诵式的旋律,所以在演唱歌词时口型不需要特别夸张。
为了塑造青年男子的声音形象,可以使用偏年轻化的音色进行演唱,避免过于沉重的唱腔,并保持好头腔的共鸣。
作品B乐段整体情绪比A乐段的两乐句更强烈,旋律线条起伏加大,尤其是在B乐段的第二乐句中调式转入D大调,音乐色彩偏向明亮和温暖。
因此在演唱时,可以适当增加真声的比例,让声音的力度加强,以表达出这种强烈情绪。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唱得过重。
在B乐段的第二乐句中,由于调式转入了D大调,给人一种明亮和温暖的感觉,可以通过使用稍微阳光一些的音色来表达这种音乐色彩。
在演唱时,可以适当加强力度,使声音更有穿透力和冲击力,以更好地传达这段乐曲的情感要求。
不过仍然要注意不要过度唱得过重。要保持对头腔共鸣的掌控,以避免声音变得沉闷或失去清晰度。
在8小节的间奏后,音乐材料将完全重复A和B两段,但由于歌词的整体变化以及为了连接B1乐段中的补充乐句,这部分不能完全与之前相同。
在这段音乐中,情绪逐渐递增,因此需要用更积极的歌唱状态来表达旋律,并增加声音的力度,使其比重复前更强大,气息更加充沛,并加强旋律中的强弱对比。
直到61小节和66小节(谱例4.3),音乐材料发生了巨大变化,旋律呈碎片化,和声调性转换频繁,音乐情绪和演唱速度力度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因此演唱时,需要保持高音的强度,并增加声音的力度,突出歌曲旋律中碎片化的动机。然而,仍然需要掌控好真假声的比例,避免唱得过重,导致声带过度的压力。
从69小节(谱例4.4)开始,音乐的氛围逐渐平和,音乐材料直接来源于B1乐句,在演唱时,无论是声音的力度还是演唱的速度,都应相对减弱。
特别是当演唱到73小节(谱例4.4)的最后一句时,旋律逐渐下行,声音的力度和音量应逐渐减小,可以尝试使用半声唱法,营造出迷离梦幻的氛围感。
结语
《小夜曲》是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精品之一,它以小巧灵活的曲式结构为特点,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并以大小调交替变化为主。
歌词取自诗词,与旋律完美融合,钢琴伴奏在其中起到与旋律声部同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造型性的功能。
《小夜曲》非常适合德语艺术歌曲的初学者,其音域相对较窄,相较于其他德语歌曲,语言并不复杂,非常适合在日常的演唱练习中进行。
在演唱时,需要准确把握歌曲在不同时刻的演唱状态,体会作品情感的变化,同时,要特别注意与钢琴伴奏的协调配合以及一些演唱中的难点练习。
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夜曲》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后,不仅加深了对作品背景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个人对歌曲整体演唱的掌控能力。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夜曲》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由于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演唱水平有限,文章难免会存在一些纰漏和描述不恰当之处,希望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脱强:赵晓明 《舒伯特<小夜曲>的艺术处理和创作风格分析》[J],《音乐时 空》2014年,第24期.
- 刘赟硕:《浅谈舒伯特<小夜曲>和托斯蒂<小夜曲>》[J],《北方音乐》,2012 年 第3期.
- ]张哲琦:《舒伯特<小夜曲>的艺术风格特点》[J],《戏剧之家》,2018年, 第12期.
- 周艳妮:《舒伯特<小夜曲>浅析》[J] 《黄河之声》,2014年,第6期.
- 林智伟:《浅析和小夜曲》[J] 《音乐大观》,2013年,第7期.
- 夏甜:《从舒伯特的<小夜曲>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J] 2016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