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序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序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现在再看《倾城之恋》,白流苏不是小女孩,哪有心情去闹?哪有资格敢闹?她那么小心翼翼,拼命争取,换来的也只是让生活暂时安定——范柳原似乎把有趣的一面给别人了。然而,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实在没什么好看的,简直可以说无趣得很,哪里比得上林妹妹吃醋、掉眼泪、和宝玉一直闹别扭带劲啊。看过就忘了是很自然的事。记得初中时,姐姐从姑姑家带来一本张爱玲的掉了封皮的小说。大约是盗版,字很小,纸很薄,那时候也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囫囵吞枣就读起来。《倾城之恋》是其中的一篇。那样的年纪,连《红楼梦》都可以读成是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言情小说,读《倾城之恋》只捡着范柳原和白流苏分分合合的故事看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说实话,我更爱张爱玲的散文,或许这是个人喜好上的一点小怪癖。
总以为,小说是故事的演绎,它有写法上的考虑,甚至寄托了“成名要趁早”的心愿,而散文则是张爱玲向外界展现自己的窗口,那些文字是她对生活的真实记录,藏着她的悲喜和对世界的观察。
比如她的《我的天才梦》,写她喜欢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以及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颠里的绿叶。这样的张爱玲,感觉起来是那么亲近和熟悉。
然而,并不是不喜欢她的小说。
记得初中时,姐姐从姑姑家带来一本张爱玲的掉了封皮的小说。大约是盗版,字很小,纸很薄,那时候也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囫囵吞枣就读起来。
《倾城之恋》是其中的一篇。
那样的年纪,连《红楼梦》都可以读成是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言情小说,读《倾城之恋》只捡着范柳原和白流苏分分合合的故事看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然而,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实在没什么好看的,简直可以说无趣得很,哪里比得上林妹妹吃醋、掉眼泪、和宝玉一直闹别扭带劲啊。看过就忘了是很自然的事。
现在再看《倾城之恋》,白流苏不是小女孩,哪有心情去闹?哪有资格敢闹?她那么小心翼翼,拼命争取,换来的也只是让生活暂时安定——范柳原似乎把有趣的一面给别人了。
张爱玲原本设定白流苏的年纪是三十几岁,但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度,她只好改成二十八岁。张爱玲主张大众喜好什么,就写什么,她直白地说,大众就是作者的衣食父母啊。
然而,她又主张,在这之外,可以多给一点,有什么东西尽管夹带着,她说《红楼梦》就是这样做,它永远都“要一奉十”。白流苏的年龄折中可以说是这种创作观的直接体现。
白流苏是旧式底层大户人家女儿(衰落了,可架子还在,派头还在),离婚已若干年。为什么离婚,张爱玲并未交代太清楚,然而根据白流苏的个性和女性纷纷打破枷锁不肯再委屈自己的时代氛围,应该是白流苏在旧有婚姻里忍不下去了,忍不下去就不忍了。
这或许是白流苏的一个隐秘的魅力,她不强迫自己接纳不喜欢的东西。要知道现代社会还有很多女人在不堪婚姻里打转,惧怕未知,担心没有着落,害怕一脚踏空自己掉落深渊。
可回到娘家,日子也不好过,白流苏离婚带回来的钱被哥哥连骗带哄投了资,然后赔了本。没钱了,白公馆的人就不待见她了,就连她的娘都不肯替她说句话。
离婚回到娘家的女人除了道德上好像有啥亏欠,关键是多了一张要吃饭的嘴。一家子再怎么艰难度日,因为不好切割,没有抱怨的理由,然而一个已经切割掉的成员,再回家讨饭就容不下了。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范柳原出现了,原本要介绍给流苏的妹妹,但是,范柳原却相中了她。
范柳原看上去是个花花公子,然而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伤口。他是个私生子,除了钱可以随便花之外,其他的好像都指望不上,因为主流社会不太愿意对他敞开大门,他也就凭此理由不务正业了。
然而,他内心渴望真爱,也清楚地知道世俗社会里真爱太稀缺。他看不上白流苏的妹妹,看上了离过婚的白流苏,意味着他并不喜欢单纯幼稚美。
借徐太太之手他把她带到了香港,后来又想带到马来西亚的丛林里,虽然最终没有成行,然而,范柳原似乎找到了心中想找的那个人,可还不够确定,他后来用一种轻佻的方式靠近白流苏。
流苏懂得这是一种考量,自己应该保持淑女的风范,而不是顺应内心软弱。
这或许恰是张爱玲理想爱情观的体现,女子不被情爱左右,理性选择,才是最佳的应对。张爱玲要求白流苏克制住女性内心的软弱。因为范柳原的轻佻,白流苏毅然回到白公馆,赌范柳原不会真的忘记她,这是一个冒险的赌博。
同时,白公馆的人公然羞辱她,她咬牙受着。她也有冲动出去找个职业,在社会上立足,而不是在白公馆做个可怜的羔羊,然而她最终觉得那会毁掉自己的身份,再说兵荒马乱的,也不是一个女子的长久之计。
可以看出,白流苏是个非常清醒的成熟女子,要知道,那个时代涌现出很多激进的女子,从家里身无分文地独自一人或者和某个男人一起跑出来,然后被社会毒打,以黯然收捎。
范柳原受不了煎熬,果然找她来了,她也接受了情妇这个身份。白流苏没有想要范柳原的爱情,当然,为了伪装有爱情,情话少不了要听一下,其中“医你的药”这句情话应该是张爱玲借鉴了《金瓶梅》。
白流苏就是想找个体面的能尊重她的长期饭票,之前,五个孩子的妈她都愿意当,找到范柳原,算是赚到了。
结尾,范柳原打算出国,但香港爆发了战争,烟火炮光中,范柳原出现了,两个人发现在那么一刹那,心中都记挂着彼此。
范柳原原本想要一个懂他的人的。他两次提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都被白流苏打断了。或许范柳原最终也明白了,诗歌永远是天边的霓虹,现实生活里,能记挂着彼此,已经可以成就一场婚姻了。
张爱玲的这种论调,不可谓不悲观。然而一个太懂怎么写传奇小说的作者,怎么可以这样淡然无味地结尾,于是,她有意在结尾调高了浪漫浓度,把两人的姻缘归结到战争上——战争让人们急于找到一个伴侣,共同抵御世界的阴寒。
《倾城之恋》1943年出版,1944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胡兰成当时已有老婆和孩子,可是有阅历的男人或许更具魅力,加上胡兰成又有才华,懂女人,但这恐怕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便是张爱玲到了一个渴望爱情的阶段。
她有钱了,不再是那个小心翼翼跟母亲要零花钱的小女孩;
她成名了,不再是那个“最恨有才华的女人忽然结了婚”的女愤青。她需要一场恋爱来填满她空缺的感受,就像夏天里干燥的空气需要一场淋漓大雨才清凉。
我想说的是,张爱玲或许喜欢白流苏这种克制的女性,但她其实更像范柳原。
她有隐秘的家世之伤,也懂得真爱难觅,喜欢有阅历的异性,渴望遇见一个懂她的人。毋庸置疑,胡兰成很懂她,但胡兰成又是懂任何他看上的女人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结婚了,但范柳原很聪明——他把有趣给了别的女人,缓解婚姻给他造成的紧张。
张爱玲只能选择分手,她的有趣在胡兰成那里只是一道菜,而她又不肯胡来——张爱玲以及她笔下的范柳原,都懂得“懂得”是个奢侈品,活在世俗中的人,都必须担当消费不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