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说到这个事件,还需提到在生日聚会时发生的另一件事,当时小寒曾开过好友波兰与龚海立谈恋爱的玩笑,然而实际上就像段绫卿(许小寒的朋友)说的龚海立是喜欢小寒的,关于这点小寒也知道,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在作品中绫卿说过这样的话:而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在许父迟到回家,朋友们相继离去后,作品情节中的对话描述给出了答案:许小寒与父亲许峰仪之间的父女关系“不同寻常”,可能存有“暧昧”。不久之后,许小寒与朋友参观学校的毕业典礼时发生的另一个事件,正好验证了这个猜测。“众人见到了许峰仪,方才注意到钢琴上面一对暗金攒花照相架里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小寒的,一张是她父亲的。”这是在张爱玲《心经》中,许小寒20岁生日时,她的朋友们在其家中看到的场景,从中暗藏着小寒家氛围“诡异”的一丝线索。许小寒是《心经》中的主人公,如果说这个作品是一个悲剧的话,那么许小寒不容置疑的要为这个悲剧的发生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故事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1)

文丨卿心君悦

张爱玲的《心经》,是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的作品,也是引起读者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

有的人从中看到的是“禁忌”的阴暗,有的人从中看到的是“自私”的狭隘,批判的是伦理的扭曲,也是道德的缺失……,但或许这些都是其中一部分。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2)

在张爱玲的这篇作品中,可以窥探出类似琼瑶《窗外》类似的影子,也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概念,除此之外,可能还是在用独特的手法,讲述着关于爱情的两面性。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3)

“众人见到了许峰仪,方才注意到钢琴上面一对暗金攒花照相架里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小寒的,一张是她父亲的。”这是在张爱玲《心经》中,许小寒20岁生日时,她的朋友们在其家中看到的场景,从中暗藏着小寒家氛围“诡异”的一丝线索。

许小寒是《心经》中的主人公,如果说这个作品是一个悲剧的话,那么许小寒不容置疑的要为这个悲剧的发生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故事的开头,是许小寒20岁生日时,朋友们在家中的聚会,在短暂的聚会中,张爱玲借小寒的朋友们道出了许家“不同寻常”的现象:一是许小寒对父亲超乎寻常的崇拜与依赖(聊天中句句不离父亲);二是在许家很难发现小寒母亲许太太存在的“痕迹”。

而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在许父迟到回家,朋友们相继离去后,作品情节中的对话描述给出了答案:许小寒与父亲许峰仪之间的父女关系“不同寻常”,可能存有“暧昧”。不久之后,许小寒与朋友参观学校的毕业典礼时发生的另一个事件,正好验证了这个猜测。

说到这个事件,还需提到在生日聚会时发生的另一件事,当时小寒曾开过好友波兰与龚海立谈恋爱的玩笑,然而实际上就像段绫卿(许小寒的朋友)说的龚海立是喜欢小寒的,关于这点小寒也知道,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在作品中绫卿说过这样的话:

“人家要你,你不要人家,闹得乌烟瘴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而这一次小寒在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件也是类似的,她故意与龚海立对话,并挑起事端:“听说你跟波兰……订婚了,是不是”,说完后假装悲伤离去,这个场景留给龚海立的却是“无限遐想”,她为的就是让他找波兰“理论”,并借此让更多的人知道龚海立喜欢她。

她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是享受被人追逐的“快感”,还是喜欢玩弄感情的“愉悦”?其实,都不是。

她这么做的意义是让她父亲知道,她为他做的牺牲,曾经可以拥有婚姻与爱情,却为了他放弃了一切。在作品《心经》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父亲许峰仪)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连你也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

由此不难看出小寒与父亲间畸形的爱,同时结合绫卿的话,很明显小寒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

为了体现对一个人的爱,用爱的名义伤害其他人,之所以能被伤害也是因为爱,抛开爱的畸形不谈,单独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不妥当、不道德、不负责任的。

暂时先不谈小寒与父亲的爱造成伤害的波及范围,二人是因何开始这段畸形感情的呢?

这个原因结合整部作品来看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许峰仪的角度来说,他与妻子许太太(小寒的母亲)之间没有感情,这个时候需要一定的“精神安慰”,而小寒恰好的能够给予了。另一方面从小寒的角度来说,对父亲的崇拜(作品中,张爱玲借许小寒之口道出的观点:女人对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对父亲婚姻现状的“可怜”(作品中,张爱玲借许峰仪之口道出的观点:可怜近乎可爱),由此转化为这段畸形的爱。

二人的这段爱属于爱情范畴吗?实际上并不属于,爱情应该是不触碰底线、原则及伦理道德的,而这二人并不是。

那么产生这段畸形感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许大部分原因在于:父母与子女间没有把握好适当“尺度”的弊端

父母与子女间把握好情感“尺度”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曾提出过“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及“伊莱克拉特情结”(恋父情结)两个心理学观点,其主要表明的是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很有可能会是其第一“恋爱”的幻想对象。这就像在《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幼年对母亲乌尔苏拉产生的“幻想”一般无二。

或许看似这个问题是“禁忌”,有些反常理,然而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并加以妥当处理,一味地逃避只会让本可以解决的事情,演化成真正的问题。

如果处理或避免?

首先,父母要正确的认知这种情况,不夸大但也不要疏忽。

其次,父母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情感引导,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最后,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达到一定年纪后,应注意保持必要的“距离”。

在作品中,许小寒与许峰仪的事,一定程度上就是因此产生的。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本应该是幸福的,然而没有把握好“尺度”,很容易带来爱的另一面——伤害,而这种伤害有时候并不仅只体现在当事人之间。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4)

“他(许峰仪)又问她(许小寒)道:‘你可怜姓龚的,你打算怎样?’小寒道:‘我替他做媒,把绫卿介绍给他。’”这是在张爱玲《心经》中,父亲许峰仪问女儿许小寒,对龚海立的事如何处理的对话。

在作品《心经》中,小寒与父亲的感情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抛开许太太先不谈(后来详说),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文中提到的龚海立。

因小寒对龚海立主动挑起的“事端”,致使龚海立因误解小寒的意思,再次激发出他对小寒的感情,而小寒又并不喜欢他,由此对龚海立带来的伤害,就是由爱而起的。

对龚海立造成的伤害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小寒为向父亲证明她的爱而造成的,为了自己的“爱”伤害他人的行为,就是爱所带来的一种伤害;另一方面不能接受的爱,又去撩起“波澜”,也是由爱产生的伤害。

这种两种伤害都是因自私而起,爱本是带给人幸福的事情,然而用心与方式“不正”,很容易体现出爱的另一面——伤害。

在现实生活,因爱产生伤害的原因之一:爱的自私

有为了证明自己对一个人爱的“真与深”,故意引起他人注意,又加以拒绝的;也有乐于享受异性宠爱,自己并不爱,又“吊”着对方胃口的;更有失恋后,为了报复前任,与不爱的人在一起的情况等等。

而这些情况,都是因单方面“自私”把爱本应带来的幸福,演变成了由爱带来的伤害,伤害的大多都是爱自己的人,可实际上对于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徐志摩为了证明对林徽因的爱,伤害了张幼仪,结果即便逃得过社会上的悠悠之口,最终也很难逃过内心深处对错误的谴责,而幸福又怎能承受谴责与懊悔之重呢?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5)

在作品《心经》中,小寒拒绝了龚海立并撮合他与段绫卿在一起,张爱玲对此借许峰仪之口道出了由爱带来伤害的另一种方式:

“你不觉得委屈了绫卿么?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你要她(绫卿)去拾破烂,一小片一小片耐心的给拼起来,像孩子们玩拼图游戏似的——也许拼个十年八年也拼不全。”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会出现这么巧合的“撮合”,但是其中的隐含的本质问题,仍需引起重视:未彻底走出上一段感情,切莫轻易进入下一段感情,否则带给另一个人的往往不是爱的幸福,而是爱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因爱产生伤害的原因之一:用一段感情的爱,疗愈另一段感情的伤

其实,这也就是大多人劝身边朋友“失恋”后的处理方式,美曰其名“用新人忘掉旧人”的做法。

这种做法未必是“疗伤”,往往只会“痛上加痛”,要知道无法忘记一个人就很难真正的接受另一个人,无法接受又何谈“疗伤”,甚至有时连短暂性的“镇痛”功效都没有。

没有准备的开始新一段感情,幸福长久的可能性并不大,不仅不能疗愈“旧伤”,可能还将面临着新感情所带来的伤害,那这种方式的意义又何在?同时,这种伤害既伤害着自己,也伤害着他人。

因此来看,小寒的撮合一旦成功,那么带给龚海立以及段绫卿的未必是幸福的爱,而很可能是爱的伤害。

提到段绫卿,还需要说一下那天小寒生日聚会时,二人在“独白的楼梯”时的对话,张爱玲借段绫卿还提到了一个可能会让爱变为伤害的原因:

“女孩子们急于结婚,大半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愿意远走高飞。我……如果你到我家里来过,你就知道了。我是给迫急了……”

之所以绫卿会有这段话,是在解释与小寒对话时所说的“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我是‘人尽可夫’的(都有可能是恋爱的对象)”,由此看来,绫卿在“急于结婚”的状态下,对婚姻对象的要求是不高的,甚至于是将就的。但是将就的选择,获取爱情幸福的几率又怎能会高呢,或许这种选择带来伤害的几率才更高一些。

在现实生活,因爱产生伤害的原因之一:在婚姻爱情选择上的将就

现实生活中,类似绫卿所说的“急于结婚”的情况并不少见,“剩男剩女”的心急、父母长辈的着急,在这些“压力”下很容易一次次刷新对婚姻爱情的要求“底线”。

那么急于获得婚姻爱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单纯为了恋爱与结婚吗?或许大多数人的目的并非如此,还是为了获取由此所带来的幸福。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幸福是由婚姻与爱情的形式所带来的吗?并不是。幸福是在与爱人相处中获取的,而不是由形式产生的,所以选择的人是否“适合”才是幸福的关键,一旦降低对此的要求,也就是在降低可能获取幸福的几率。

爱,是幸福的别称,可在将就下的选择,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一旦错误选择导致婚姻与爱情的失败,产生的很可能会是难以想象的伤害。

在张爱玲《心经》中,后来绫卿错误的选择了与小寒的父亲许峰仪在一起,许峰仪并不能娶她,只能给予一定的爱与物质生活。他们二人的“爱”会幸福吗?以各取所需为基础,即便各自能短暂的获取“幸福”,但是以伤害他人(许太太及家庭)为代价,缺少婚姻的支撑,幸福很难延续,所谓的“幸福”也未必真的会幸福。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6)

“我(许太太)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许峰仪)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这是在张爱玲《心经》中,对许家曾经生活氛围的描述,从中也隐含着许太太曾对许小寒父女之间关系产生过一定怀疑。

如果说许小寒与父亲许峰仪间的“爱”对他人带来的伤害属于间接的,那么最直接的受害人就是许小寒的母亲、许峰仪的妻子——许太太。

在作品中对许太太的描写并不多,但在整个情节的渲染下她的“可怜”又是显而易见的,起初女儿与丈夫间关系的暧昧,后来丈夫又与女儿同学段绫卿出轨同居,如果说爱有幸福与伤害两面性的话,爱的负面影响在她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的。

许太太的“可怜”,不是作品中小寒与父亲间对话中“可怜近乎可爱”的可怜,她的“可怜”,自己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在许峰仪与许小寒之间的事情上,许太太察觉到一丝不对时,不应该选择自欺欺人的逃避与放纵,若当时许太太尽到妻子与母亲该承担的责任,或许事情未必会发展成最后这样。

可是她为了让丈夫更好的留在家中,为了“保全家庭的快乐”,出于对丈夫及女儿近似畸形的爱,逃避了事实,对“越矩”的行为选择了放纵,最终她的这种行为,没有让她享受到夫妻之爱以及母女之爱应有的幸福,反而承受的全是由爱所带来的伤害。

即便是在最终得知丈夫与绫卿“同居”时,也是保持着放纵的心态,在作品中对此的描述:

“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

许太太基于爱或许愿意承受由此所带来的一切伤害,可是由此对他人带来的伤害,又岂是一人可以承担的?

何况,若是许太太当初对爱不过于放纵,又岂会是如此凄惨的结局,为了幸福最终得到的全是伤害,不得不说这是对“爱”放纵的最大恶果,亲情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因爱产生伤害的另一方面原因:对“爱”放纵

爱,是需要伴随责任与原则的,无论是父母与子女的爱,还是夫妻情侣间的爱,都应如此。

很多因“错误”家庭教育而导致的“不孝子女”,很多因过分“宠爱”而导致的婚姻爱情破灭,不得不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放纵。

或许部分人以为无条件的放纵、妥协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忽略了原则与底线最终很容易让结局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作品《心经》中的例子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而现实之中类似的悲剧也比比皆是,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放纵,而没有原则与底线的爱,也并非是对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后来情节的发展将许太太对爱的放纵渲染到了极致,她为了让女儿最终得到“幸福”,不仅给予了原谅,还给予了“帮助”:

“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或许,许太太在这等女儿回来的意义,不只是表达着对曾经的原谅,可能还存有一定阻碍丈夫许峰仪与段绫卿真正在一起的意味。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7)

在作品的结尾处,张爱玲借许太太之口,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

等小寒回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是将“扭曲”的爱继续延续,还是开始全新的生活,或许这就需要看作品中情感纠缠的四人,是否会真正懂得“爱”。

克劳福德说:“爱情是火焰,你所不知道的是它是烧热你的炉子呢还是烧毁你的屋子”,但实际上,最终决定这一切的未必是“爱”,而是身处其中的人。

张爱玲的爱情里除了卑微还有宽容(张爱玲心经扭曲)(8)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