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刘敏涛越活越年轻(总是喝醉了似的刘敏涛)
45岁刘敏涛越活越年轻(总是喝醉了似的刘敏涛)(年龄只比李沁大8岁的李小冉在《庆余年》中扮演李沁的母亲)人们喜欢看到年轻的女孩在荧幕上演绎着"甜甜的恋爱",而年龄稍高于35岁的女演员几乎只能扮演着主角妈妈的角色。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年女性的自我展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变得不再普遍了呢?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逐渐建立起一个普遍的认知:认为年轻的女孩应当单纯地怀着梦想、懵懂而美好,而中年女性则应当成熟知性、见过世面而波澜不惊。(青创等众多选秀中人们沉醉于观看元气温柔可爱的少女)
最近,44岁的刘敏涛因为舞台上夸张的表情管理,连着好几次登上热搜。
人们在对她过度投入的表情神态感到搞笑的同时,更多地对她的年龄身份带来的印象反差感到有趣。
她一改往日知性的形象,在舞台上抖抖刘海翻翻白眼,沉浸在自己对《红色高跟鞋》的解读里。
刘敏涛在台上放飞自我的表现让很多人觉得不同寻常、新奇而有趣。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年女性的自我展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变得不再普遍了呢?
01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少看到中年女性展现自己了呢?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逐渐建立起一个普遍的认知:认为年轻的女孩应当单纯地怀着梦想、懵懂而美好,而中年女性则应当成熟知性、见过世面而波澜不惊。
(青创等众多选秀中人们沉醉于观看元气温柔可爱的少女)
人们喜欢看到年轻的女孩在荧幕上演绎着"甜甜的恋爱",而年龄稍高于35岁的女演员几乎只能扮演着主角妈妈的角色。
(年龄只比李沁大8岁的李小冉在《庆余年》中扮演李沁的母亲)
如果社会的审美逐渐单一化,会造成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当你不再年轻了的时候,就会失去"做年轻人"的权利,就没有办法再去做一些"年轻人爱干的事"。
当媒体追随着这种价值观加以渲染之后,这种认知会逐渐在人们心中固化。
表现出不同的特质的个体,则会引来新奇的目光。
当中年人依旧沉浸地做自己时,不是被看作一件正常的事情,而是显得十分突出。
反之,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的,是中年女性在日常的辛苦和琐碎争吵中慢慢淡化了自己的性别特征。她们因为生活的需要,不得不选择简单拢一拢头发,提高嗓门。她们用内衣固定好下垂的乳房,加快做家务和工作的脚步。
这些让将要逐渐进入中年的人们产生了一种迷失感。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可以再无所顾忌地生活,但是也没有准备好接受安安稳稳地沉寂下去。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似乎没有得到年轻时自己预想的生活,可能因此逐渐感到焦虑。
过于炒热元气可爱的青春偶像,而对中年女性的审美忽略,可以说是已经造成了一种由利益驱使而产生的社会变形。
当然,媒体行业将资本投入利益可以最大化的年轻群体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人们需要创造出更多的空间,让社会可以展现各种层次形象的魅力,让审美多元化。
02 那些镜头里的中年女性美国摄影师Jillian Freyer 的镜头中,常常出现以自己母亲为例的中年女性形象。
Freyer通过一些具体的意向,脸上的雀斑,裸露的身体、有皱纹的肌肤、受到压力的人体、来自空间中他人的物理感受等,展示出过去的时间和经历在女性身上留下的印记。
来自巴黎的摄影师Marie Dehe和作家Haydee Touitou曾跨媒体联合出版了一本摄影诗集,取名作《What We Have Been Meaning To》。
其中收录了以女性身体细节为意象的摄影作品,以及描绘女性生命的诗歌。
作品通过各种视角来刻画乳房、腰部、双腿、不完美的身材线条等局部意象,呈现出女性柔和而流动的一面。
(以上图片来源:微博SamePaper)
一部1975 年的法国电影《让娜‧迪尔曼》中,导演香特尔‧阿克曼使用大量真实时间来固定机位,在长镜头中拍摄一位家庭主妇的三天。
片中90%的时间和场景都拍摄于相同的室内空间,女主人公没有任何娱乐,也无法找到自我的存在。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她的一辈子,但又看不到尽头。随着时间推移,观影体验逐渐从"无聊"变成"震撼"。
(图片来源:微博 黑光乍泄)
03 老去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经历岁月积累的女性的外表及内心状态。
它们刻画着和青春活力截然不同的一面。
人们应当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各种群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魅力。
这些魅力来自于纯粹、懵懂、透亮的肌肤与眼眸,也可以来自于时间、经历、深陷的眼窝与皱纹。
即使年华不在,生命也不是一个简单下沉的趋势。
老去,是一种生命积累的过程。
在逐渐老去的个体上,魅力通过各种细节的意象变得深刻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