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除此之外“登东山而小鲁”亦有“登高望远”之意,其间寄托着陈毅将军希望他能够一生攀登不止,沿途不因外在浮华而驻足,不因艰难险阻而退缩,待到功成名就之际放目远眺,一切皆为“小鲁”。陈小鲁所以刚一出生的陈小鲁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就让父母第一度“失望”,从此后他的妹妹以“珊珊”为名,取“姗姗来迟”之意,便可窥见其中端倪。当然,陈小鲁得到了父母不遗余力的疼爱,陈毅夫妇给予他的关注相较于两位哥哥更胜几分。而他的名字之中便寄托着陈毅元帅的殷切期望。陈小鲁之名取自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与彼时陈毅将军作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肩负重任存在一定的关联,彼时战端已生,他希望自己儿子的出生能够作为一种“祥瑞”又或决心,以助山东战事顺利。

陈毅元帅一生之功绩,对于国人而言多是耳熟能详的,从南昌起义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淮海战役到上海战役……陈毅元帅保家卫国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处处青山碧水皆见证着那份峥嵘。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对于革命先辈们的孩子而言,他们与生俱来便承载着人民“爱屋及乌”的敬意,无论是否接受,父母的荣光总无意间将他们笼罩,对于陈毅元帅的孩子而言同样如此。陈毅之子陈小鲁,岳父是开国大将,妻子不简单,军衔比丈夫还高一级。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1)

陈毅

一、“登东山而小鲁”

1946年7月陈小鲁于齐鲁大地出生,然而他的出世不仅没能让母亲喜出望外,反倒是遭到了母亲的“埋怨”。毕竟在他之上已经有了两位哥哥,陈昊苏与陈丹淮,因此陈毅夫妇殷切期望的是一个宝贝女儿,不曾想又是一个男孩。

所以刚一出生的陈小鲁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就让父母第一度“失望”,从此后他的妹妹以“珊珊”为名,取“姗姗来迟”之意,便可窥见其中端倪。

当然,陈小鲁得到了父母不遗余力的疼爱,陈毅夫妇给予他的关注相较于两位哥哥更胜几分。而他的名字之中便寄托着陈毅元帅的殷切期望。

陈小鲁之名取自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与彼时陈毅将军作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肩负重任存在一定的关联,彼时战端已生,他希望自己儿子的出生能够作为一种“祥瑞”又或决心,以助山东战事顺利。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2)

陈小鲁

除此之外“登东山而小鲁”亦有“登高望远”之意,其间寄托着陈毅将军希望他能够一生攀登不止,沿途不因外在浮华而驻足,不因艰难险阻而退缩,待到功成名就之际放目远眺,一切皆为“小鲁”。

陈小鲁的一生履历是否如陈毅元帅所愿,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纵观陈小鲁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窥见,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完了一生,而他的生命本就是一场不假于外物的“特立独行”。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3)

二、少年时期陈小鲁

自幼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喝羊奶的陈小鲁,在父母一声声“小羊”的轻唤之下逐渐长大,父母虽然肩挑重任少有闲暇,但从不曾忽略过对于他的教诲与疼爱。而这一时期的他虽然未能记事,但跟随其父亲陈毅元帅的步伐,也算亲历并见证了全中国的渐渐解放。

此后随着中央下达命令对陈毅元帅的工作作出调动安排,8岁的陈小鲁随着家人一起来到了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与他渐渐结识,成为了他整个少年时期的承载之地。此后的陈小鲁随父亲住在中南海怀仁堂西侧的夹道内,周边住着邓小平、董必武等领导人。

然而彼时的陈小鲁并不清楚自己父亲的身份,更不清楚中南海是个怎样的地方,包括周围那些大人们,他也不知晓都是什么身份。直到后来透过报纸,他才发现自己的父亲原来有着这样的地位与殊荣。

众所周知,艰苦朴素乃是彼时我国革命先辈们共有的优良传统之一,而对于这一份传统,他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希望能够得到后人的传承。而作为陈毅元帅的孩子,陈小鲁自然也得到了陈毅元帅在此方面的严格要求。

在陈小鲁的回忆当中,父亲给他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要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身边工作人员。”这样一番思想与教诲。由此也就养成了陈小鲁自我独立、艰苦朴素的一贯作风。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4)

十岁的他每天自己乘坐公共汽车上学下学,从不曾依赖于他人,更不会因为陈毅元帅的身份与地位而去谋求特殊照顾。这一优良品质一直延续在他整个学生时代。

学生时期的他,不曾戴过手表亦不曾有过其它任何奢侈之物,哥哥们穿剩下的旧衣服,一直是他近乎唯一的衣服来源。在同学们的回忆之中,彼时因为人民物质生活的渐渐提高,夏天时许多同学穿起了雪白衬衣,而陈小鲁却一直是那种俗称的“老头乐”的圆领针织汗衫

在他高中时期的同学计三猛的回忆之中,彼时的陈小鲁曾穿着一双旧皮鞋,鞋底与鞋面穿得都张开口了,陈小鲁依然用细铁丝把鞋缝在一起继续穿。

由此便可窥见陈毅元帅对他艰苦朴素作风上的要求,以及陈小鲁自身不因外物而喜忧的朴素。而不仅在学生时期,这一品质可谓是贯穿他整个人生。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5)

相较于现在部分人的骄奢淫逸之风,陈小鲁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革命先辈们对于子女良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毕竟,再多的口头告诫也不必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唯有父母的良好教育和督促引导,才能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高于常人的品质。特别是陈小鲁,他是陈毅的儿子,红二代的身份对他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加持,而他完美地运用了这份加持,让更多人看到了红二代应有的精气神儿。

陈小鲁清晰地知道,父母凭借努力所获取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唯有自身足够努力,得到的才是独属于自己的财富。而父母能够给予的,最大最宝贵的珍宝,便是高尚的品质和心性。

相较于当时被腐化的革命老人和红二代们,陈毅和陈小鲁父子始终保持着自我,坚定不移地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选择,无愧于自身,无愧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6)

三、历经磨砺成为一名军人

1966年国家决定废除高考,而彼时作为北京八中高三学生的陈小鲁自此辍学。彼时的陈小鲁并不清楚这一消息代表着什么,亦不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只如多数学生一般“如释重负”。

纵观陈小鲁整个学生时期,对与错我们并非其间人、未明其间事而难以评说,不过一系列的事件无疑将他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由此在周总理的安排之下,他离开了北京的718厂,前往沈阳军区所属的一个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

对于陈小鲁而言,离开北京这座城市无疑是艰难的决定,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艰难,不过离开对他来说更是一场新生。至于那些艰难险阻一如陈毅元帅在名字之中的那份嘱托,唯有克服一切困难方能登高而望远。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7)

抵达部队农场之后的陈小鲁很快安顿下来,不过话虽如此但想要真正适应一切,无疑需要时间的磨合,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

在生活条件上,部队农场与北京之间无疑存在一番天壤之别,甚至艰苦二字已难以形容这这一切,包括日常饮用的水,亦碱性超标又苦又涩。而在此时,陈毅元帅不遗余力为陈小鲁打磨的那份宝贵品质无疑发生了重要作用。

“同样都是人,既然别人能够扛下来,吃得了这份苦,那么我也一定行!”秉承着这样一番思想,陈小鲁硬生生在这座部队农场扎下了根。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8)

他日复一日坚持着与普通战士同样的待遇,虽然没有人对他这个“编外人”严格要求,但他依旧照做不误,每每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便骨骼散架一般瘫倒在床上,而到了第二天一切再度周而复始。

如这般久而久之,他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而战士们亦正视了他的存在与努力。

最初的陈小鲁并非正式的军人,因此没有津贴与补助。而离家之际母亲塞进他怀里的100元,是他两年来唯一的款项。然而这100元历经两年时间仅仅花费了16元,全部用在了肥皂、牙膏等生活必需品上。

与此同时,刚到部队农场之时发放的一身军装,真正陪伴他两年时间,早已破破烂烂。然而对此他毫无怨言默默坚持着,两年间皆被评选为“五好战士”。将他一切努力看在眼中的部队领导,特意向周总理做出了请示,询问是否能够让其正式入伍、入党和提干。

要知道,彼时的陈小鲁并不属于军队之中的军人,只是在周总理安排下的随军锻炼人员。

而针对这一请示周总理给出的回复则是:“无论任何人,只要达到你们的标准就可以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不需要向任何人请示。”由此陈小鲁方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军人、正式的党员。

作为军人陈小鲁无疑是合格的,而相较于过去而言,这座部队农场无疑是他改变一生的脱胎换骨之地。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9)

四、一个家庭的坠落、另一个家庭的诞生

陈小鲁在军营之中真正意义的快速蜕变长大,与此同时亦是父母的渐渐衰老。常怀对父母思念的陈小鲁对此无能为力,只把青春在军营之中默默奉献,以体肤之劳碌缓解心中阵痛。

身在军营之中的他,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仅有两次。一次是在陈毅元帅身患直肠癌动了手术之后,而另一次便是陈毅元帅临终前的弥留之际。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10)

随着陈毅元帅的去世,对于整个家庭而言,无疑是在顷刻间塌下来了半边天,对于陈小鲁而言同样如此。此后的他在孤身前行的路上渐行渐远,而父亲的谆谆教诲则成为了驱散黑暗的明灯。

1975年陈小鲁结婚了。他的妻子叫做粟惠宁妻子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岳父,乃是中国历史之中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粟裕。正因父辈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为二人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互相的了解,两人结成了夫妇,延续了两位先辈炮火之中的革命佳话。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11)

与此同年,陈小鲁向组织递交申请希望返回北京工作,摆在明面上的理由是因为成了家,妻子粟惠宁在北京工作,生活之中多有不便。

对于他的请求,军队领导几度挽留,甚至军长直接开口许诺,毕竟陈小鲁的综合素质在年轻一辈之中是非常拔尖的,而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团级干部。然而这一切并未能动摇陈小鲁离去的决心。此后的陈小鲁被调往北京参加工作。

位于北京市南锣鼓巷西侧从南往北数第三条胡同的雨儿胡同,时至今日依旧遗留着齐白石、罗荣恒、粟裕等人的故居。而回到北京的陈小鲁便与妻子同居于粟裕的这座住所之中。而他的工作则被安排在了总参二部。

此后的他辗转于各个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直到1992年以上校军衔转业,开始了崭新的人生阶段——下海经商。

而作为他的妻子、粟裕将军的女儿,粟惠宁一直从事于军队装备方面的工作。巾帼不让须眉,的她曾一度达到二炮研究院主任级别,被授予大校军衔,相较于陈小鲁更要高出一个级别。

陈毅之子陈小鲁(陈毅之子陈小鲁)(12)

2018年2月28日,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陈小鲁在海南三亚301医院辞世。回顾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时时刻刻谨记着陈毅元帅的教诲,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对待,这是对陈毅元帅最大的尊重亦是最好的一份传承。

一如他视为座右铭的两句话,“我一直认为,我不比别人高明多少。”以及另一句“人贵有自知之明”。

纵观陈小鲁的事迹,我们透过其中所能够窥见的,是陈毅元帅“先有国而后有家”的宝贵品质,亦是彼时无数革命先辈们共同的选择,他们所给予儿女的并非物质上的一针一线,而是一份“成为普通人”的最好传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