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要杀诸葛瑾(夏侯尚大破诸葛瑾的江陵之战)
刘备要杀诸葛瑾(夏侯尚大破诸葛瑾的江陵之战)总之,由于孙权公关做得到位,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匪夷所思地采取了中立政策。三国鼎立的微妙平衡一直都很脆弱,自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夷陵之战,甚至于曹操攻占汉中,东汉末年以来的乱局有多次提前结束的机会,但冥冥之中总会有各种因素干扰这一进程。这种历史必然中的偶然,也是历史精彩之处吧。当刘备准备起兵伐吴前,曾派使节联络曹魏,希望联合攻打东吴时,曹丕连刘备的使者都不肯见。假设曹丕真的肯更加灵活些,接受刘备的橄榄枝,两家联合出兵孙权万万抵挡不住,到时曹丕的力量仍远强于刘备,三国的统一进程将提前数十年。
三国良将系列之夏侯尚(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自曹孙两家联合消灭关羽、夏侯尚攻克上庸三郡以来,孙权一直对曹丕称臣,主动示弱。孙权虽然比曹丕大不了几岁,但已经是纵横乱世二十多年的老江湖,眼光看得更长远些,所以表面功夫做得很足,对曹丕言辞谦恭、进贡丰厚。因为孙权知道,刘备一定会为荆州及关羽兴兵报复,在这期间必须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当刘备准备起兵伐吴前,曾派使节联络曹魏,希望联合攻打东吴时,曹丕连刘备的使者都不肯见。假设曹丕真的肯更加灵活些,接受刘备的橄榄枝,两家联合出兵孙权万万抵挡不住,到时曹丕的力量仍远强于刘备,三国的统一进程将提前数十年。
三国鼎立的微妙平衡一直都很脆弱,自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夷陵之战,甚至于曹操攻占汉中,东汉末年以来的乱局有多次提前结束的机会,但冥冥之中总会有各种因素干扰这一进程。这种历史必然中的偶然,也是历史精彩之处吧。
总之,由于孙权公关做得到位,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匪夷所思地采取了中立政策。
曹丕经验不足,但夏侯尚却早已看清孙权的真实意图。夏侯尚知道孙权绝不会真心实意归顺曹魏,于是愈加抓紧整修工事,练兵备战。
黄初三年(222),刘备倾蜀汉精锐伐吴,初期连战连捷。在此期间曹丕顺势要求孙权将其长子孙登送到魏国做人质。前线战事吃紧,孙权满口答应,表示择日就送。随着孙刘两军进入对峙状态,孙权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不久陆逊火烧连营把刘备打得大败亏输,孙权直接拒绝了遣子入质。
曹丕这才如梦方醒,原来自己上台后一直在为孙权作嫁衣裳充当保护神。当年十月,曹丕作《伐吴诏》,多路大军齐出,由东、中、西三个方向发动进攻。东路军由曹休、张辽、臧霸为首进攻浦口,中路军由曹仁率领攻打濡须坞,西路军则以曹真、夏侯尚两大军区司令联合进攻荆州战略中心江陵。
说是三路军,实际是四路。曹休、曹仁两路相隔并不远,都在长江下游地区,而曹真、夏侯尚各率一路兵马联合进攻江陵。此次伐吴的重点显然也在江陵,因为曹丕本人亲自来到荆州的宛城督战,可见对江陵方面的重视程度。
夏侯尚手下有徐晃、文聘,曹真手下有张郃,这些曹魏名将云集于江陵,曹丕是志在必得。然而这江陵城当初曹仁面对孙刘联军就曾坚守一年,后来关羽经营期间又不断加固,再后来麋芳完完整整献城给吕蒙,使得江陵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要塞。东吴守将朱然奋力死守六个月,曹魏挖地道、筑土山、起箭楼各种手段都用上仍然没能攻下。
因为江陵城南临长江,江中有一片方圆百里的巨型沙洲可以大量驻军,孙权派孙盛带领一万名士兵在这百里洲上修筑营寨,与江陵城互为犄角。后来曹真派张郃登陆沙洲赶跑了孙盛,使江陵完全被包围起来。
孙权闻讯再派诸葛瑾、潘璋率军营救,这次曹魏由夏侯尚领兵出战。诸葛瑾凭借东吴水军优势又夺回沙洲,将众多的战船分布于周围江面上。
夏侯尚趁夜带领一万余人偷偷从下游渡过长江,迂回进攻沙洲,趁诸葛瑾注意力在下游,早已布置好的油船从上游放出,一路火烧东吴战船,诸葛瑾部队大乱。夏侯尚水陆并进之计大获成功,再次把东吴援军赶出沙洲。
《三国志·夏侯尚传》载:尚夜多持油舩,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舩,水陆并攻,破之。
这次胜利证明夏侯尚确实有勇有谋,这次胜利把魏吴双方在荆州较量的主动权抓在了手中,江陵破城似乎指日可待。
夏侯尚认为,东吴凭借水军优势一定会再次争夺沙洲。为彻底击退诸葛瑾切断江陵吴军与外界一切联系,夏侯尚指挥本部三万人马搭建浮桥,建立与百里洲的陆上通道。一旦曹魏大军在百里洲站稳脚跟,进可南渡长江,退可包围江陵,将成为曹魏在长江上不沉的巨型战舰。
诸葛瑾虽然军事水平一般,也知道个中利害,赶紧整军出发准备找夏侯尚再战。然而诸葛瑾发现,曹魏军队已经源源不断地涌入百里洲,正面迎战很难占到便宜。这时部将潘璋献计,带领部队行军至沙洲上游五十里的地方,采伐数量庞大的芦苇来做筏子。这些芦苇筏子当然不是乘坐的,而是专门用来防火的。潘璋准备妥当,只等长江水涨,便要防火去烧浮桥。
战事发展至此,眼看一场火攻大戏就要上演。然而,潘璋聪明,曹魏阵营也有智者。夏侯尚战报传至曹丕处,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多数大臣的观点非常乐观,认为在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指挥下江陵已是瓮中之鳖,不日可破。但侍中董昭指出夏侯尚是轻敌冒进,已经深陷危地,必须赶紧撤退。董昭上疏称,浮桥这种交通手段太过脆弱,一旦被破坏沙洲上的曹魏精锐将有全军覆没之危险,而且江水一旦暴涨,一马平川的沙洲也无处可躲。
曹丕这才想明白,赶紧派人快马加鞭给夏侯尚传令赶紧撤退。
《三国志·董昭传》载:“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三国志·潘璋传》载: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尚便引退。
太惊险了!这两段史料分别从魏吴双方角度记叙了夏侯尚撤军的惊险。再晚几天,在上游等着放火的潘璋就将顺江而下火烧曹军,后果不堪设想。多亏董昭力谏,才保住夏侯尚的英名。联想到后来在周鲂诈降事件中计惨败,过度内疚羞愧而死的曹休,夏侯尚的运气实在好得多。
在夏侯尚本传中并未提及此事,只是寥寥几字概括称“城未拔,会大疫,诏勑尚引诸军还。”是说因为军中发生瘟疫,曹丕只能让夏侯尚带兵撤退。
要知道朱然困守江陵孤城大半年,就算夏侯尚撤出百里洲,曹军仍然占据优势。除曹仁因儿子曹泰不争气被朱桓击败之外,东路曹休、西路曹真夏侯尚都未落下风。可惜曹丕的战略眼光实在有些欠缺,轰轰烈烈动员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四大军区司令,在未攻下任何要地的情况下,接受了孙权的遣使纳贡。曹丕得到名义上的胜利,便班师回朝。
名义上的胜利那也是胜利,面子也要做足,有功之臣自然要封赏。作为荆州方面的最高将领,夏侯尚被加封六百户封邑,达到一千九百户,由荆州刺史进为荆州牧,并假钺。假节、假节钺、假钺、假黄钺、持节,这些都是指代表皇帝行使权力而被授予的某种礼器。不同的名号之间权力到底有什么差别,史书并未详细介绍,而不用的历史时期更加没有可比性,在此就不多讲了。最确定的区别就是假钺在礼仪上要比假节高,正如夏侯尚的“征南大将军”,并非真正的大将军,只是一种格外的礼遇。
无论如何,得益于孙权服软纳贡,荆州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然而连年不休的战争已经把荆州中北部广大地区摧残殆尽,大批百姓逃到长江南岸东吴地界,刘表时期的短暂繁荣恍如隔世。夏侯尚治下的荆州还包括原属汉中的东三郡,这片地区地势险要,群山连绵,是许多蛮夷的聚居地。山中蛮族阴晴不定,是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对东吴战事结束后,夏侯尚休整完毕,便沿着汉水逆流而上进入上庸,行军七百多里深入大山深处。此行的目的很简单,把躲避战乱及逃避赋税、徭役而进入山中的百姓,以及聚居山中的蛮夷征集起来,把这些人迁出深山,移居平原,使人口为官方所用。
夏侯尚的强力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五六年内陆续有数千山民、蛮夷家庭出来归附,使曹魏荆州的兵源、税源得到极大充实。
《三国志·夏侯尚传》载: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馀里,山民蛮夷多服从者,五六年间,降附数千家。
黄初五年(公元224),夏侯尚被封为昌陵乡侯。
夏侯尚是曹丕好友兼宠臣,不仅体现在夏侯尚本传,其他人传记中也多处提及。
《三国志·荀彧传》载:“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
这段记载是说曹丕与曹植年少时都喜欢写文章,其中曹丕以荀彧为老师向其学习。但荀彧死后,其子荀恽却跟曹植亲善,同时呢,荀恽又跟夏侯尚关系弄得很僵所以魏文帝曹丕非常痛恨荀恽。
按理说在荀彧传里,讲荀恽被曹丕记恨,其原因是与曹植走的太近这一条已经完全足够。后面却加上与夏侯尚不和这条,可见曹丕有多爱护他的这位好哥们。
曹丕对夏侯尚的偏向自然不是秘密,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异议。
在曹丕还是太子时,杜袭就看不上夏侯尚,认为其不是益友,太子不该对夏侯尚过于特殊对待,于公于私都影响不好。杜袭本着为曹魏国家着想的考虑,不仅对曹丕这么说,还跑到曹操面前打小报告。
夏侯尚毕竟是宗室,又是曹丕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所以曹操也没太当回事。曹丕当然火冒三丈,然而多年以后,却也明白了杜袭的深意。
《三国志·杜袭传》载:时夏侯尚昵于太子,情好至密。袭谓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闻太祖。文帝初甚不悦,后乃追思。
到底什么事情,让曹丕如此感慨?且往下看。
夏侯尚的妻子是曹真的妹妹,这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夏侯尚早期走的是文官路线,诸如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等,加上能够与曹丕意气相投,应该想象得到此人其实是颇具儒士风雅的形象。这种人的思维大概率偏感性,而夏侯尚则是三国时期少有的痴情男。
可悲的是夏侯尚爱上的不是正室曹氏,而是一个小妾。曹真是什么人,那也是和曹丕从小一起长大,而且军事才能比夏侯尚还要高出许多的人物。如果曹真因为这件事找夏侯尚算账,整个曹魏都要抖三抖。曹丕当然明白,于是抢先下手派人把夏侯尚的小妾给勒死了。
曹丕处置得如此强硬,曹真方面当然无话可说;但夏侯尚却完了。
《三国志·夏侯尚传》载:尚悲感,发病恍惚,旣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夏侯尚悲痛欲绝到精神恍惚的地步,把爱妾下葬后,思念到不能自已,竟然又从坟墓里挖出来,默默地望着冰冷的尸体,一直看着。
曹丕听说夏侯尚干出这种荒唐事,气得大骂:“杜袭之前就看不起你夏侯尚,我还替你打抱不平,如今我才知道,杜袭的眼光真是没看错!”
曹丕气的,是夏侯尚不争气,堂堂国之大将竟然因为一个小妾之死而神经恍惚,还干出掘坟之事。从皇帝的角度,曹丕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必须给曹真一个交代,可以说曹丕的做法虽然有些过分,但也事出有因。
很多人用这件事作为根据,指责曹丕薄情寡义,笔者并不认同。毕竟古代的妻与妾地位悬殊,而且涉及曹魏宗族政治联姻,曹真与夏侯尚手心手背都是肉,曹丕怎么做都犯难。不如狠下心来分个对错,避免两头不是人。
事实证明曹丕对夏侯尚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史书原文“然以旧臣,恩宠不衰。”如果曹丕真想把夏侯尚怎么样,作为皇帝随时可以找无数个借口,但是曹丕没有。事件到此为止,夏侯尚一切官职、待遇全部不变。私家的事,私下解决,没有影响军国大事。
但是,曹丕以为事件会随时间逐渐平息,可时间却不多了。
黄初六年(225),夏侯尚的相思病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把身体拖垮了。夏侯尚病情恶化,曹丕赶紧诏令其回京修养。曹丕多次看望夏侯尚,眼见自己最好的朋友一天天病情加重,曹丕追悔莫及,拉着夏侯尚的手痛哭流涕。他怎么也想不到,帝王眼中无足轻重的一名女子之死,对夏侯尚意味着什么。
黄初七年(226)四月,征南大将军、昌陵侯夏侯尚追随他的挚爱而去。曹丕悲痛不已,为夏侯尚做诏书。
《魏书》载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智略深敏,谋谟过人,不幸早殒,命也奈何!
夏侯尚去世仅一个月,曹丕也驾崩了。这当中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挚友的去世,曹丕内心必定非常内疚,这种心情对曹丕自己的病多少会有些影响吧。
夏侯尚之女,夏侯徽
夏侯尚作为曹丕时代的统率级将领,虽然战绩不如老将们丰富,但平定东三郡、大破诸葛瑾的功劳还是很重要的。虽然百里洲上险些遭遇火攻,最后及时撤退避免了损失。在治理荆州时勤修军备、招募山民蛮夷,都展现出一名合格将领的风采。令人遗憾的是小妾被杀,引发夏侯尚精神失常,本该建功立业却壮年而薨。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此语源于《晋书·周顗列传》,周顗字伯仁,这句话讲的是因王导的误会间接导致周顗死亡一事。巧合的是,夏侯尚字也是伯仁,而且夏侯尚与曹丕的故事完全适合这句名言,只是时间上比周顗的典故要更早几十年。
夏侯尚之子,夏侯玄
对了,上篇提到司马懿,本篇到这里还没讲,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吧。夏侯尚与司马懿之间的来往史料倒没有直接记载,但两家是货真价实的亲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第一任妻子便是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三国时期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少之又少,可见这夏侯徽绝非寻常女子。
《晋书·景怀夏侯皇后传》载: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画。
虽然夏侯徽为司马师在官场上出了不少主意,但司马家族后来逐渐大权独揽有篡位之意,性质已经不同,最终司马师毒杀了曹魏宗室背景的妻子夏侯徽。
夏侯尚还有一个有名的儿子夏侯玄,是著名的玄学家,也是曹爽一派的重要成员。司马懿掌权后夏侯霸逃往蜀汉前,曾邀请夏侯玄一同逃跑,夏侯玄以国家大义为由拒绝了提议。夏侯玄最后因密谋除掉司马懿计划败露而被夷灭三族。
夏侯尚的短暂一生就为您讲到这里,更多三国良将陆续发布,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