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最初指的是什么关系(鸳鸯曾经比作兄弟)
鸳鸯最初指的是什么关系(鸳鸯曾经比作兄弟)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鸳鸯于飞,
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
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
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
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
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
福禄绥之。
译文:鸳鸯在空中飞翔,
茶水先生解读:一说到鸳鸯,自然而然想到爱情。把动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文化含义,这需要一个过程。鸳鸯象征爱情在唐诗里已经非常多见,比如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比如杜甫《佳人》中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再往前推,在两汉时期鸳鸯就已经成为了爱情鸟,比如司马相如《凤求凰》中的“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几乎相同时期李陵赠给苏武的诗中这样写道:“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这里的鸳鸯指的却是兄弟。其后三国时期曹植的《释思赋》中写道:“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这里的鸳鸯也指的是兄弟。人们对于鸳鸯的认识也是一点点演变而来的,起码在两汉时期,鸳鸯并不完全是爱情的象征。
那么《诗经》中的这首《鸳鸯》是鸳鸯鸟成为爱情鸟的发端吗?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毕之罗之”是用网捉鸟,“戢其左翼”是绑缚鸟的左翼,用捕获鸳鸯来起兴,以此来引出“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更像是一种祝福,而不太像关乎爱情。其后改用“乘马”来起兴,象征着富足和安康,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用爱情鸟的眼光去解读西周时候的《鸳鸯》似乎有些唐突了,毕竟鸳鸯还没有做好承担人们美好愿望的准备,否则就不会那么可怜兮兮地被“毕之罗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