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第三位皇帝在石牌坊刻有“迦葉道场”为明神宗皇帝笔迹。第二位皇帝在石牌坊刻有二个字“圣旨”为英宗皇帝笔迹,这二字取之于为缙云书院赐题“崇教寺”中的二字。缙云山缙云寺山门石牌坊的来历,那是非同寻常的。为什么?因为该石牌坊上面至少有三至四位明代皇帝的御笔迹和赐题在上面。其实,缙云山是明代皇帝御赐最多的地方,也是明代传说最多的名山。其实,缙云山这石牌坊上的所有明代皇帝赐题都与一位重庆籍名人和他的家族有关。第一位皇帝在石牌坊赐题是“缙云胜境”,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也称为明成祖朱棣。

缙云山缙云寺的山门前有座石牌坊,凡来缙云山游玩的客人,大都游览过此石牌坊。虽然说游客们都会看到牌坊上的几个明代皇帝御笔字迹,但大多数人并不知该牌坊上的御笔字迹是如何来的?今天,我就来说下这石牌坊的来龙去脉。

一、帝王首脑级神位

10、明永乐皇帝朱棣,五星级正位大神

11、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五星级偏位大神

缙云山缙云寺山门石牌坊的来历,那是非同寻常的。为什么?因为该石牌坊上面至少有三至四位明代皇帝的御笔迹和赐题在上面。其实,缙云山是明代皇帝御赐最多的地方,也是明代传说最多的名山。

其实,缙云山这石牌坊上的所有明代皇帝赐题都与一位重庆籍名人和他的家族有关。

第一位皇帝在石牌坊赐题是“缙云胜境”,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也称为明成祖朱棣。

第二位皇帝在石牌坊刻有二个字“圣旨”为英宗皇帝笔迹,这二字取之于为缙云书院赐题“崇教寺”中的二字。

第三位皇帝在石牌坊刻有“迦葉道场”为明神宗皇帝笔迹。

人们就会非常好奇地想,难道明永乐皇帝朱棣,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等,他们都来过缙云山吗?可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从来都没来过缙云山。哪为什么要赐题缙云山呢?这儿我得从一个明代的重庆名人说起。

洪武十八年,大明京城南京来了很多儒生,他们来自大明王朝的四面八方,他们是到京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这次科考也是大明王朝第二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与第一次中断了五年之久,其原因是中间发生了“胡惟庸案”,另长年的战争终于算是难得的短暂平息下来,所以这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青人特别多。

某天,明太祖朱元璋忽然高兴起来,他带了几个侍从出深宫出来,准备微服私访一番,以了解下民情。他来到一处秦淮河江边的酒楼坐了下来喝茶,他眼睛向四周收搜着什么。此时酒楼窗边的几个书生正对着摇弋着的小船侃侃而谈。朱元璋不由上前搭话道,请问小伙子,你们从何而来?有个书生见问者气宇不凡,年龄较大,他忙笑着说,他是从重庆而来的。朱元璋立眉目一转,心想这些书生定然是来京城参考的,就故意说,千里为重……那书生立会意来者心里是否在蕴藏着什么话题。他立拱手谦卑地鞠躬说,尊师有话请接讲?朱元璋立微笑说,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人。那书生立拱手致谢反应极快,立意识到眼前这位长者说话中,暗抛出了一对联题。显然,回话者应答出他的对子来。他就说,日月为明,明都明城,明国君。几个同伴不由拍手叫好起来。朱元璋心情大好,他心想眼前的书生好生机灵!?他微笑着,不由向酒楼老板吆喝道,上茶上好茶,每人一杯上好茶。有人转身对前一位儒生说,请坐请上坐,重庆客人请入坐。那书生致谢道说,谢主谢君主,南京城里谢高祖。

朱元璋不由哈哈大笑,大家都坐了下来,朱元璋与几个书生热聊了好一阵子,大家十分的开心。朱元璋自那天与那个重庆年青人邂逅后,朱元璋对那书生极有好印象。他心里老惦记着那个重庆书生。为什么朱元璋对重庆书生有那么多的机缘吧?原来朱元璋在家中排行第四,而在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所以他的家乡人都喊他小名叫“朱重八”,当那书生说自己是重庆人时,朱元璋顿感亲切,好象老乡人在叫他小名“重八”样,所以他才出口成了一对联题。

在科举考试完了后,朱元璋特意召见了那一批三甲进士。当朱元璋在花名册上,特意要见下那重庆藉书生。二人再次相见,朱元璋他高兴地点头道,原来你姓“蹇”,那书生不卑不亢地说,圣上,后生我姓蹇,名瑢,字宜之。朱元璋突然惊异地问道,你是蹇叔之后吗?蹇瑢立扑地谢恩地不停地叩头而不语,既不否定也不肯定。朱元璋说,起来吧,小伙子,朕赐你个名为“义”,擢中书舍人,履征事郎职吧。你就留在朕身边办事。蹇瑢立答道,蹇义谢圣上龙恩了。

从此,这重庆书生蹇义就进入了大明王朝的核心官僚系中。蹇义一生为官,历经了五朝六帝(洪武,惠宗,永乐,洪熙,仁宗,宣宗),扶持了大明王朝尽四个皇帝登基。他也是大明王朝皇族重臣,是大明王朝历经“洪武之治”,洪武晚年核心朝政的见证者,同时他也是“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

下面我来梳理下蹇义的人生大致经历:

1、蹇义出生于1363年重庆江北龙凤沱(现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龙凼山公园内),一位小富人家里。他初名为瑢,字宜之,其父蹇源斌。蹇义出生那年正是大夏国立国那年,这里还有个机缘巧合。蹇义祖上确是蹇叔,秦穆公时,蹇叔好友百里奚就姓明,是百里奚举荐蹇叔一同入秦为相。这大夏国的皇帝也姓明,叫明玉诊。每当姓明之人与姓蹇之人一交葛,就会发生很多大事情。蹇氏再一次与“明”产生了联系,所以明代蹇家的故事就很多。

这里顺带说下大夏国(1363∽1371年)。大夏国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所创,是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明玉珍本是一地方上的乡绅,为自保一方,他拉起了一支四五千人的农民军队伍。这支队伍被反元农民军领袖徐寿辉收编,他们一起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战争。明玉珍这支队伍受徐寿辉之命来到长江三峡一带征粮,他得到消息说,重庆元军正内乱不止,江防很弱,可趁此溯江而上,攻占了重庆和成都,巴蜀可得。明玉珍率部一鼓作气地,先占重庆,接着拿下成都等巴蜀地区,以及附近云南和贵州一些地方,基本上消灭了西南地区的元朝势力。

明玉珍本想将此捷报送徐寿辉的,可他得知到的是徐寿辉己被部下陈友谅杀了。明玉珍极为愤怒,他本欲起兵为徐寿辉复仇的。可手下谋臣说,现江南大乱,群雄逐鹿,有吴王朱元璋,韩三童,张士诚,陈友谅等。还不知鹿死谁手?大王不如安居于巴蜀,自称为帝。明玉珍就采纳此建议,自称为大夏国皇帝,定都重庆。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二次为都城了,上一次还是二千年前的巴国时期。

其实,大夏国皇帝只存在了八九年,明玉珍三十六岁就挂了,大夏国只传了二世,后主明升却是个十岁不到的小娃娃。此时,大夏国内乱,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后,派兵灭夏,明升投降。大夏国后主明升被朱元璋打发到了高丽国延安(今韩国)。现所谓的韩国泡菜,实际上是大夏国后主明升那一帮人迁到韩国时带去的四川泡菜。我们再翻看下钓鱼城之战时,发现重庆地区归入元朝时间是公元1279年,而明玉珍在重庆称帝的时间是1363年,实际上元朝蒙古人在重庆只混了八十年左右就完蛋了。

话又转回来,其实,大夏国定都重庆时也在搞了次科举考试,这就引起了很多读书人的兴趣。正好,重庆变成大夏国的地盘,缙云山的缙云书院又开始恢复了召收童子和儒生的科举课程。那时的缙云书院在巴渝地区非常有名气,因为北宋出了个状元冯时行。冯时行被贬官时,他又回缙云书院继续办学教书。另缙云书院里有很多避世的大儒在此任教,虽然说南宋末年重庆战乱频繁,但蒙军和元军只把缙云山当成避暑的军营和医院,所以缙云山各大寺庙的庙堂和书院还是基本完好的。

实际上,蹇瑢(蹇义原名)他家祖上就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名人蹇叔之后,蹇叔被百里奚举荐入秦后,两人都成了秦穆公的左右丞相。李斯《谏逐客书》所说的,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和蹇叔,初霸西戎,使得秦国霸业兴起。蹇瑢为何成了巴民了呢?这是因为晚唐时,黄巢起义攻占长安。唐僖宗率臣奔蜀,在这些众臣中就有一名姓蹇的先祖,随唐僖宗奔蜀。这位入蜀的大臣就是这支蹇姓入蜀的先祖,这位蹇氏先祖见李氏唐朝再无复兴的可能了,他就率后人们在嘉陵江流域安家定居下来。又经过数百年,有一支蹇氏后人们渐渐的移居到了重庆,蹇义这支蹇姓人家就定居在了嘉陵江畔的凤尾沱边。

蹇氏家族有个好的传统,就是无论时局多么动荡或太平,他们祖上都特别重视晚辈们的教育,这也是从先祖蹇叔所传下来的传统,所以蹇氏家族中始终有人在朝上为官。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说他出生很低微,甚至说他是乞丐出生,但他天生聪慧,庙堂之事,他过目不忘,加上他幼年在寺庙里偷生,渐学到一些文化,况且他流浪中也丰富了阅力。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对寺庙和书院里出来的人,大多另有一分惜才心。

蹇义入朝为官,他一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应酬,名义上他是个中书舍人征事郎,实际上,蹇义是个明太祖朱元璋皇族的私人秘书,凡是太祖有什么家事需联系或差办,朱元璋都派蹇义去办,因此朱家人都比较喜欢蹇义。另朱元璋有什么私秘隐事需要差遣蹇义去送达,而且蹇义所办事都让朱元璋满意。像《明太祖实录》这类皇家记行编撰大都出于蹇义的笔下,还有《大明律诰》《朱氏世德碑》文稿等大都出自蹇义手笔。很多皇家内的所有秘密他都知道,他极其小心应酬,极为谨慎,举止颇为得体,以致于朱元璋对他极为信任,特别是朱元璋晚年猜忌心重的情况下,他仍对蹇义极为放心。

这在大明王朝中无人能及蹇义,本照大明条例,凡在朝廷为官,三年为官期无过错都得升迁,可蹇义则在太祖朱元璋身边侍候竟长达九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骂崩,临崩前还在寻问蹇义情况。当时蹇义正在重庆,因母丧在渝,他在家丁忧三年。明惠帝朱建文只好下诏,夺情蹇义,立召他回朝。

明惠帝朱建文(1377∽?),他于(1398年)登基即位,遵祖训升蹇义为吏部右侍郎(四品),蹇义本是太祖身边的人,他与建文幕僚群臣们(齐泰,黄子澄等)的政见往往相左,他几次给建文帝上奏谈国事都被建文幕僚们给排挤。最后,建文帝削藩,夺燕王叔朱棣位,逼反燕王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经三年内战,燕王朱棣在一场宫迋大火中入主京城。

传说建文帝在皇城里放了一把大火,他从一条宫迋秘道逃出了京城。传说建文帝出逃前,他收到一个秘盒,盒内一套袈裟和一把剃刀,度谍,一张图暗示一条秘宫道和出逃线路。由此建文帝从地宫秘道顺利出京,从此他开始了隐秘的流浪生活,以致于各地寺庙都有建文帝藏身的传说,仅我们温塘峡就有二处寺庙说是建文帝的藏身处,一处是西山坪的天子庙,另一处是缙云山的白云寺。我看那些传说很多地方的寺庙都是些为香火旺盛而瞎编滥制的胡说,因为那些传说太不靠谱了。

不过,我来也得杜撰个情景,其实这个秘盒和图都是蹇义依照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密诏安排的。为什么?明太祖生前本是安排太子继位的,他知太子朱标仁慈心软,杀伐忧愁寡断,所以朱元璋大肆以种种借口清理那些悍将武臣。有次太祖诛杀了蓝玉,还牵杀了很多旧功臣,这引起了太子朱标的反感和忧郁,不久太子朱标离奇的早逝了。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伤感,所以他以愧疚的心理把皇太孙建文帝立为继任人。朱元璋仿佛有预感似的,他给蹇义留了一件藏品说,万不得己时,才可将此物交转到后君手中。燕王打进皇宫时,蹇义才明白过来,当年太祖为何要将此盒交给他。实是不愿让其子孙们为夺皇位而互相残杀。建文帝接过那密盒,见上面有太祖亲笔御迹,立泪流满面,悔恨不已,当初不听蹇义暗示,才有这个结果。建文帝打开太祖秘盒,立明白过来。原来盒里有一套袈裟和剪子,度谍,法号等,建文帝穿上袈裟经秘道逃出了京城。

建文帝如落水狗样东躲西藏,他照太祖爷爷的图流浪,他好不易才走到了重庆北碚,他在嘉陵江小三峡里的二个地方呆过几年,一是在张飞道上的西山坪须弥寺呆过,西山坪上有二个寺庙有建文帝的足迹。其一是“杨侯庙”,其二是“天子庙”(古须弥寺)。另缙云山前山的白云寺曾经也是建文帝呆过的寺庙,传说建文帝与蹇义还有过一次相聚。不过,那是以后的龙门阵了。

话说建文帝出逃后,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派人熄灭了大火,找到了几具烧焦的遗体。他痛哭说,侄儿荒唐,四叔是来除奸臣的。不过大明王朝不能没有主呀?在群臣的力推中,朱棣于(1402年)终于登上了大位,他在位二十二年,史称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坐上皇位后,手下一帮武将们和降臣们个个都希望新皇帝将建文朝的旧臣们都驱逐或杀掉,可朱棣把眼光投向了蹇义,他知道蹇义是太祖的近臣,并不是惠帝的幕僚。蹇义力辞说道,每个先皇都有他的优点,建文帝虽然于大火中自尽了(给新皇帝朱棣台阶下),但并非他一切国策都是错的。圣上主政则是要选其优而屏弃弊,接着说了一堆建文朝的失败的国策,那些是有利的国策。明成祖朱棣极为赞许,升蹇义为吏部左侍郎。仅几个月光景就擢升蹇义为吏部尚书。

要知道,大明王朝朱元璋明确规定了条祖训,朝廷上不许再设宰相之职,中央只设六部,即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最高官为尚书,吏部为六部之首。民间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家冢等。实际上,吏部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而已,是朝廷上最大的官员了。

永乐朝,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征安南,七下西洋,多次北巡,迁都北京,编辑《永乐大典》等都是在蹇义的主政下完成的。每当朱棣出京,所有的政务都由太子来监国。而辅政太子监国的第一大臣就是由蹇义来决策,所以他是永乐朝的第一名臣,史称“蹇夏”。蹇就是吏部尚书蹇义,夏就是户部尚书夏元吉。而且蹇义经常兼任几个部的尚书之职,还是太子詹事府的詹事,有时还要过问后宫杂事。可见明成祖对他的信任。

蹇义的个性非常有特点,蹇义表面上看似很低调,很慎行少语,却十分的圆滑,而且八面玲珑的,这使得他能与各色人物相融通。例如,明永乐帝身边的官僚派系就很复杂,有经常随朱棣征战的一帮文臣武将派,也有留守北平的皇太孙派,还有监国的太子派,以及窥视皇位的又忌恨太子的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派等。蹇义都能应对自如,心中有数,所以蹇义的话语权很重。

永乐帝朱棣北伐驾崩时,窥视皇权位已久的赵王朱高燧,汉王朱高熙,妄想以父皇为样子也发动靖难战事,以扼杀太子朱高炽。蹇义联合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顺利地扶持太子朱高炽继位,史称“仁宗皇帝”。仁宗帝大义平反,将建文帝继为明正统皇位,并将建文帝的众多文臣平反,恢复名誉。可惜仁宗帝天生病体,他执政不到一年就驾崩了,终年48岁。

仁宗病重时,蹇义就再次谋合三杨,成功挫败汉王朱高熙的篡位阴谋,扶皇太子朱瞻基登位,史称“宣宗皇帝”。亲随宣宗皇帝朱瞻基亲征乐安,平叛汉王暴乱。蹇义等随同出征。宣宗朱瞻基执政期,明朝出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史称“仁宣之治”。蹇义实则是“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第一功臣。

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时,蹇义在完成明英宗继位交接时,因年老祭祀斋忌时守夜病倒,不几天就去世了。明朝这位历经五朝六代的老臣蹇义就这样见证了,大元帝国的消亡,大明王朝的兴起,以致于服务大明王朝的鼎盛辉煌的老臣走了,他终年七十三年,而且蹇义是死在朝政上,不是在家中去世的。

二、梳理下大明王朝六代皇帝给蹇义的名份和声誉: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他给蹇瑢赐名为“义”,五品中书舍人,官职征事郎。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或整个皇族的私人秘书,也是重大要事记录人以及圣旨圣谕起草人。

2、明惠帝朱允文,即建文帝于(公元1398年)即位,他擢升蹇义吏部右侍郎,朝廷四品官员。相当于组织部第二副部长。

3、明成祖朱棣擢升蹇义为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三品文官);几个月又升为朝廷正一品官员的吏部尚书。先后擢升蹇义为资政大夫(文官正二品),太子詹事府詹事等。永乐皇帝朱棣北巡北京或北伐时,令蹇义辅佐皇太子监国。追赠封蹇义过世的夫人刘氏为一品夫人。追赠蹇义之父蹇源斌(过世后)为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正一品)。明成祖朱棣还为蹇义读过书的缙云山缙云书院赐题“缙云胜境”。

4、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进封蹇义为少保,赐给冠服,象笏,玉带,并享二职俸禄。一年里,又晋升蹇义为少傅,少师,授荣禄大夫(从一品文官);还授蹇义本人二次免死牌。授子孙免一死牌。授蹇义继室张氏为一品夫人。赐银章一枚,上刻“绳愆纠缪”。还踢给他玺书,创制“蹇忠贞印”一枚,令他监修《太宗实录》。

5、明宣宗朱膽基赠鞍马,甲胄和弓剑,赐给他银章,上刻“忠厚宽宏”。宣宗下诏令,在文明门(北京崇文门前身)内为蹇义修建新的宅第,并亲自赐题门联“祈天永年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门额“一个臣”。明仁宗还令他监修《仁宗实录》。明宣宗在此联里,明确将蹇义的官品定义为“天官”,可见他对蹇义的尊重。

6、明英宗朱祁镇亲特许蹇义重庆城内建官邸,题门联。特许大竹林建蹇义天官家族墓群(现大竹林龙凼山公园)。并赐归葬巴县故里。赐蹇义进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谥“忠定”。明英宗朱祁镇为蹇义读过书的缙云书院赐题“崇教寺”。

三、永乐皇帝朱棣和英宗皇帝为何要给缙云山缙云寺山门石牌坊赐题字吗?我认为有七条理由和证据:

第一、蹇义是重庆地区唯一在大明王朝里历经过五朝六帝的最高大臣。也是唯一能在明朝诸帝身边讨论国事的近侍大臣。

表面上看缙云山缙云寺山门前的石牌坊上的明代几个皇帝赐题没什么关系,但若把重庆明代名臣蹇义联系起来就一清二楚了。

虽然说明代几个皇帝都不大可能来几千里之外的缙云山,如果他们身边没有一个与缙云山相关的大臣,他们更不可能知道重庆有座名山缙云山。即使他们几个皇帝都听说过重庆有座缙云山,可那山与皇家根本没什么关系,他们何必要赐题什么呢?

第二、蹇义是大明王朝唯一与皇族沾有联姻关系的重庆重臣。

缙云山缙云寺前这山门石牌坊不就恰恰证明了,大明王朝皇族里一定有位大名人与这缙云山有关。这人是谁?也许很多人根本找不出来,除了蹇义外,大明王朝就没第二人了。难道蹇义真的与皇族有关吗?

其实,蹇义除了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名功臣外,他真的还是大明王朝皇族中的亲戚。这个又怎么说起呢?

《江北厅志》上就有皇亲阴婚坟的记载,说江北某地有个皇亲阴婚坟,说是里面就埋了一对阴配夫妻,不过说来挺瘆人的。说是叫“阴婚坟”,啥叫“阴婚坟”呢?就是一个青年男子弱冠之年,还没结婚就死了,同期也有个少女也是未长成年,也无婚嫁就死了。于是,这二人的家长相约,将这未婚配的二人促成夫妻一对埋在一起叫阴婚坟。蹇义老家在重庆,他有个儿子叫蹇荃就是还未成家就死了,正好仁宗皇帝也有个公主还未出嫁也死了,于是双方都为此生悲。这样就谈成了一桩“阴婚”,下葬时将这对亡人一起入土。

第三、蹇义是唯一擢升官品的时间与永乐皇帝赐题“缙云胜境”相应证一致的重庆官员。

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赐题缙云山为“缙云胜境”,该年蹇义正好也被擢升为“资政大夫”(文官散职,爵位)。朝廷有条规拒,凡皇上升迁大员或擢升官位或爵位四品以上,都得在赐官同时赐题什么给那官员的家乡一个名分或官员直系亲属名分。因蹇义年青时在缙云山缙云书院里求学过才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为进士的,所以永乐皇帝才赐题缙云山的。

第四、永乐十七年(1419年),蹇义父亲蹇源斌病故,蹇义回渝奔丧,按古代礼制,蹇义需丁忧三年(晚辈得在家守孝三年)。明成祖朱棣和皇太子朱高炽都派官员到蹇义老家重庆来赐祭。明成祖还赐蹇义之父为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从一品官位)。诏令他尽快回京履职。由此可见大明王朝几个皇帝都对蹇义一家人的恩宠程度之高,大明朝怕没有第二人了。连蹇义,他过世的老父亲和原配老婆都成了朝迋里的一品大员。

第五、缙云山缙云寺山门这座明代石牌坊,我已了看过了类似的明代石牌坊有四座,而且这四座石牌坊都与重庆蹇家有关。另四座如下:

合川铜溪镇龙游山上有二座石牌坊,一大一小,大石牌坊基本完整,而小的石牌坊则毁坏了大半。该二座石牌坊与缙云山缙云寺山门石牌坊基本相同,都为同一时期建造。龙游山石牌坊为蹇义第六世孙蹇达为其父所造,蹇达为明神宗时期万历年的兵部尚书,当时他负责主持东边抗清战场和打击江浙一带沿海倭寇战事,正好缙云山缙云寺山门石牌坊也有明神宗的赐题“迦葉道场”。

另一处明代石牌坊在渝北碧津公园内,听说是原大竹林天官墓搬去的明代石牌坊。因大竹林周边在搞开发,为保护石牌坊而将它整体搬移去的,如是大竹林搬去的当然就是与蹇义家族有关的石牌坊哟,所以我断定缙云山缙云寺山门前的石牌坊一定是与蹇义或蹇义家族有关的。

第六、蹇义和他的六世孙蹇达都是参加过科举考试才入仕的,他俩都是进士出身。重庆明代书院可能只有缙云山才是最高学府了,从明英宗皇帝再次赐题缙云书院为“崇教寺”就说明,蹇义和蹇达都是从缙云书院出来的学子,另蹇义有三个儿子也可能在缙云书院读过书,不然他们不会也在朝迋上任官(五品官员)。我认为,“崇教寺”并非就是古相思寺和缙云寺的赐名,实际上“崇教寺”是缙云书院的另一个提法而已。崇教寺并不是指的缙云佛寺,而是指的缙云书院。

第七、除了蹇义任过吏部尚书和蹇达任过兵部尚书外,蹇义的三个儿子,长子蹇英,次子蹇荃,小儿子蹇芸都曾都在大明朝廷上任官,他们都任过荫封宝尚司的司丞。这个尚宝司是掌管皇帝玉玺和大明各类印章,铜牌,令牌等机构,这个机构的官员几乎都与皇帝和朝廷有直接的关系。

四、简说下明英宗皇帝朱祁镇

前面说了一堆有关明代重臣蹇义之事,这儿得细说下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皇帝朱瞻基他驾崩得早,他执政约有十年,正值中年,明宣宗死时也给了他身边的朝臣们极大的意外,以致于蹇义在守灵斋祀时,也生病去世了。

明英宗继位后,没几年,大明王朝不久就发生了极为耻辱的大事,即“土木堡事变”,英宗朱祁镇被外敌瓦刺俘虏去。瓦刺首领也先本想借此狠敲下大明的,可大明大臣于谦,王直等坚决不从,这使得大明王朝的群臣们不得不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来执政,又称朱祁钰为明代宗皇帝。瓦刺首领也先见讨不到好处,他就气急败坏的率兵攻打北京,可在于谦的组织下率北京军民击溃瓦刺大军,瓦刺惨败,这样英宗在瓦刺人手里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后来明英宗皇帝回朝,他趁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时,他又联络些旧臣复辟重新坐上皇帝位,因此英宗皇帝有二次登基。一次为(1435∽1449),此年号为天统。另一次登基为(1457∽1464年),此年号为天顺。

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攻进北京城灭了元朝后,元皇族后裔逃回漠北草原上,他们纠集起草原上的蒙古人,成立了北元政权。接着明太祖朱元璋继续派兵追着讨伐,北元又分裂成二股势力,一股称瓦刺,一股称鞑靼。永乐皇帝朱棣五次北伐,收服了鞑靼,但瓦刺却继续反明。他们不时南下袭扰大明边境。正因为如此明英宗朱祁镇也想学永乐皇帝朱棣祖和宣宗皇帝父亲朱瞻基那样御驾亲征瓦刺,他叫自已的异母兄弟朱祁钰镇守京城。可太监王振惑动英宗率大军,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让大军在自己的家乡穷折腾,然后毫无战备地在戈壁滩上瞎撞和兜圈子,毫无军事常识。最后,大明王朝几十万大军竟然在土木堡,被瓦刺抓住机会击溃,明军惨败,还将英宗皇帝给俘获了。

英宗皇帝被掳,明朝迋震动,在这危及时刻,兵部右侍郎于谦当机立断,扶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上位,这就是明第七位皇帝,史称明代宗皇帝朱祁钰,年号景泰。于谦力挽狂澜,使得英宗皇帝在瓦刺中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作用。瓦刺头子也先又率大军围攻大明京师北平城,于谦迅速组织京师军民,大败瓦刺也先。瓦刺也先不得不退出京师,他怕各地明军援军至。也先又逃回漠北草原。明太祖朱元璋当初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而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就差点断送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手里。

说实话,若是蹇义,夏元吉这些老臣还在,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这类事情。明朝廷内务在洪武时,决策权由中书省,转向丞相,然后朱元璋废中书省和相权,改为六部尚书制。明成祖朱棣添出个“内阁制”,渐渐内阁将六部驾空。明宣宗朱瞻基让太监学文化,慢慢批红,又驾空内阁,甩开首辅。到了英宗朝,三杨过世后,大太监王振完全控制了朝政,比内阁首辅的权力都大。英宗皇帝朱祁镇时的朝政,就是这样被宦官王振操控了的朝政。反而朝臣们若没有宦官的势力许可则难以作官了。明英宗朱祁镇又是靠宦官势力才成功了“守门之变”的。

话又说回来,“三杨内阁”乃是宣宗朝至英宗朝的一大顽疾,他们的晚年大多吃老本,极其懒政和失职,使得内阁和内阁首辅形同虚设,他们放任宦官王振作势而不敢劝责皇上。朝廷政务很多决策是由宦官批红实行下去的。实际上,《明史》很多是清人所书,他们把“内阁三杨”抬得过高,有明显的贬低“蹇夏”的作用。

五、永乐皇帝和英宗皇帝为缙云山赐题的新鲜故事

1、永乐皇帝朱棣与缙云山的故事

要说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个人文攻武卫来讲,永乐皇帝朱棣那绝对是大腕级显赫人物。洪武三年,十岁的朱棣就被明大祖朱元璋封为燕王,这燕王所在地可是在大元朝的都城大都。当年徐达率大军北伐灭元,将蒙古人给赶出了大都。大都城又是辽国和金国的都城。燕王在大都城里建王府叫燕平,后攻为北平。燕王朱棣年青时代就随徐达和蓝玉征战,战功赫赫,响誉漠北。徐达是明太祖父亲朱元璋手下的第一战神。

徐达过世后,燕王朱棣几乎接收了徐达对北防御的全部兵马,成了大明镇守北方的最强统军人物。朱元璋驾崩后,明惠宗朱允文见燕王这个藩王太强,想削掉燕王。终于朱棣极为不满,借朝廷有奸臣,以除君侧之名,发动靖难战争。经四年内战,朱棣打入京城,明惠宗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在群臣武将的拥戴下称帝,登上了皇位,史称明永乐皇帝朱棣,年号永乐,也称明成祖。

永乐元年,朱棣重用了二个建文帝的旧臣,一个是后来的吏部尚书蹇义,另一个户部尚书夏元吉,使得大明新朝迋就很快进入了稳定期。永乐第二年,朱棣将长子朱高炽设立为皇太子,次子朱高熙立为汉王,三子朱高燧立为赵王。朱棣三子性格差异极大,皇太子朱高炽温和善良,知书达礼,崇尚儒学。汉王和赵王则好喜抢弄棒,他俩多数时间随父皇在外征战,尚武,所以汉王和赵王手下武将多。

永乐五年夏天,朱棣己离开了北平五年多了,他见大明朝廷运转顺利,加上夏季南京城里炎热,他开始想回北平去了,想在漠北或漠南去骑马驰骋下边关。一天,朱棣把蹇义和夏元吉召到身边来说,南方天气炎热,天子要守国门。蹇义一听就明白过来说,圣上是否想迁都北平?朱棣说正是,现先给二位说下,朕想北巡?并问蹇义,你老家重庆热吗?

蹇义当然说热,他说重庆是火炉地,但重庆有缙云山就好多了。他说缙云山的风景极佳,也可避暑。他说缙云山有九峰,峰峰都尤美。他说,每夫清晨,朝日峰就红霞满天,佛光灿烂。香炉峰旁相思岩上就有相思鸟啼鸣,香炉峰上赤云缭绕。莲花峰云彩朵朵,争奇斗艳。宝塔峰金磷闪闪,佛光普照……蹇义把缙云山美景说得美仑美奂的。

接着蹇义将缙云山的佛家故事,道家故事,以及当年蒙古大军攻打钓鱼城时,蒙哥悍将死于缙云山,蒙哥死于温汤峡都津津有味地讲了下。明成祖朱棣听得入迷,他就写了四个大字“缙云胜境”赐给缙云山……

永乐皇帝朱棣见准备得差不多了后,他就在大朝会上正式宣布道,朕已离开北平已整整五载了。朕记得太祖在时就告之于我,天子之职当该守国门。北平乃是大明王朝的北门,北元残余还在漠北挣扎,他们一旦有了生息喘气之机,定会南下。朕时想瓦剌,鞑靼是个后患,所以朕想北巡一下,去摸下瓦数和鞑靼的实力?

朕北巡期间,擢升蹇义为太子詹事府詹事,升为资政大夫。蹇义辅太子监国。擢升夏元吉为户部尚书,随朕北巡,疏通京淮运河。升北平为顺天府,皇太孙朱瞻基一同陪朕北巡。

2、英宗皇帝与缙云山的故事

据载,明英宗朱祁镇在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赐题缙云山“崇教寺”,这也是他在怀念天官蹇义,所以他才给缙云书院赐题为崇教寺。现缙云寺大雄宝殿前的盘龙石碑,就是赐题崇教寺的圣文石刻。

原来明英宗朱祁镇“守门之变”时,他急召了一名大臣,这名大臣叫蹇芸,他当时是朝迋荫封尚宝司丞。这个荫封尚宝司丞官职是掌管大明王朝玉玺,徽章,印符等的最大官员,正五品。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监军石享,大臣徐有贞的迎奉下,夺门成功而登基的。当时是景泰帝朱祁钰病危,朝廷一时政局动荡起来了,整个大明王朝没有人掌控局面。景泰帝的儿子朱见济才二岁,英宗皇帝朱祁镇自己的儿子朱见深却被景泰帝废了,而且朱见深的年龄也小,不足以撑起大明王朝的大厦,所以才有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御使徐有贞闯宫将英宗朱祁镇扶出来重新登基为皇帝这事。

虽然说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了,坐上了皇帝龙位,但是若没有皇帝的玉玺大印,他还是无法将圣旨传到各地或其它政务机构的,下面的朝臣和官员也无法执行的。所以当复辟的英宗皇帝召见蹇芸时,他将此重大意义给蹇芸说了,蹇芸才被迫交出了皇帝玉玺大印。正因为有了皇帝玉玺大印,英宗皇帝才算正式登基,所以他把年号改为“天顺”,其意思是朱祁镇第一次登基的年号是“天统”,第二次登基的年号叫“天顺”。

正因为朱祁镇重新有了玉玺大印,他才有了真正的皇权,他才是个真正的皇帝。否则京师老百姓或整个大明王朝的老百姓还以为是景泰帝在皇位上。所以英宗复辟成功与否,与皇位玉玺大印很有关系的。有了玉玺大印,皇帝发号施令就名正言顺的。因此,大明王朝的政局很快就稳定了,但同时悲剧也发生了,在石亨和徐有贞的强力鼓惑下,英宗皇帝朱祁镇将“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以莫须有的名义给杀了,当时京师的老百姓听说于谦被斩,他们个个都痛哭流涕的悲伤!

大明天顺六年的一天,英宗皇帝偶然回忆起“守门之变”时,他早忘了石享和徐有贞这些“功臣”,因为这二人己作古了,可他依然没忘亲手送上皇帝玉玺的宝司丞蹇芸。他为此专门宴请蹇芸说,天官蹇义是你何人?蹇芸答,蹇义是他的父亲,他是蹇义的第三子,大哥叫蹇英,二哥蹇芳,上面还有二个姐姐。英宗皇帝拉着蹇芸的手说家常,他说我们还是亲戚呀!蹇芸点头说,是的,是的。英宗皇帝说,按辈分,我该叫你蹇芸伯伯了。(英宗朱祁镇的爷爷是仁宗皇帝朱高炽,他有个公主与蹇义之子蹇荃结的阴亲,都埋在重庆蹇义家族墓里), 英宗皇帝这一说,吓得蹇芸下跪道,天子在上。他不停地叩头。英宗忙扶起蹇芸说,今天是家宴,就拉家常,不需拘礼。两人畅谈了很久,当英宗问起蹇芸的年青生活时,蹇芸不由怀念起在他在缙云书院的学生时代。英宗也被感染了,他提笔写下“崇教寺”三个大字,由此缙云山缙云寺大雄宝殿门前有了这二块盘龙石碑,一块是《敕赐崇教寺碑》和《敕赐崇教寺碑记》。

由于明英宗朱祁镇与蹇义相处时间少,他登基时才八九岁,他政绩也差,所以我把他列入五星级偏位大神。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

缙云寺大雄宝殿前的明代左盘龙石碑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2)

缙云寺大雄宝殿前的明代右明代盘龙石碑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3)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4)

缙云寺山j门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5)

缙云寺山门前的明代石牌坊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6)

明永乐皇帝赐题“缙云胜境”,上面有“圣旨”字迹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7)

明神宗皇帝赐题的“迦葉道场”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8)

缙云山前山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9)

缙云山香炉峰塔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0)

合川龙游山石牌坊(蹇义之六世孙蹇达建)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1)

渝北碧津公园石牌坊(疑是与蹇义有关,可能从大竹林迁移来)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2)

石牌坊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3)

合川铜溪镇蹇达广场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4)

合川龙游山明代石牌坊蹇达建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5)

合川龙游山明代石牌坊(小)蹇达建

蹇达,蹇义六世孙,任明神宗时的兵部尚书

嘉陵江小三峡名人: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16)

合川铜溪镇蹇达广场(蹇达是蹇义六世孙)

蹇达,蹇义六世孙,任神宗皇帝的兵部尚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