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大帝每集评价:不讲宫斗不谈爱情
对汉武大帝每集评价:不讲宫斗不谈爱情《贞观之治》的导演张建亚的理念是追求自然光效,而不是那种又白又亮,恨不得看清演员睫毛的影棚打光。竹帘、窗影、树影融为一体,仿佛身在星空之中,真的是美得难以用言语去形容。《贞观之治》剧照一、刻画入微,古朴典雅的服化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服化道成为了评论一部影视作品是否优秀的第一要素。《贞观之治》与《汉武大帝》在服化道的还原上都是下足了功夫,尽量去打造一个较为接近时代的场景。与众多光鲜亮丽的古装剧不同的是,这两部历史剧中的建筑布景、道具服装都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前不久提到被遗忘的神剧《贞观之治》带来的震撼,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
贞观就应该有贞观的样子,被遗忘的神剧《贞观之治》带来的震撼
两部由史书改编的讲述千古一帝的作品评分相同,上映年分相近,也许是一种巧合。9.2的高分,足以吊打一片,实能够被称为“历史正剧的天花板”一般的神剧。但是,从能够代表剧集热度的另一个指标——评价人数来看,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过明显,《汉武大帝》近5万人评价,而《贞观之治》仅有1.3万人评价,差距近4倍。
一部电视剧要如何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两部高分历史正剧综合比较一下,就让鹦鹉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一、刻画入微,古朴典雅的服化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服化道成为了评论一部影视作品是否优秀的第一要素。
《贞观之治》与《汉武大帝》在服化道的还原上都是下足了功夫,尽量去打造一个较为接近时代的场景。与众多光鲜亮丽的古装剧不同的是,这两部历史剧中的建筑布景、道具服装都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贞观之治》剧照
《贞观之治》的导演张建亚的理念是追求自然光效,而不是那种又白又亮,恨不得看清演员睫毛的影棚打光。竹帘、窗影、树影融为一体,仿佛身在星空之中,真的是美得难以用言语去形容。
《汉武大帝》剧照
《汉武大帝》在拍摄时正好碰到非典,整个影视基地只有汉武剧组在拍摄。
宫殿,台阶,武士,莺莺燕燕,一瞬间,仿佛时空倒流,思维随着镜头回到那个强盛的帝国,回到那个令人遐想的时代。
两部剧的道具更是华丽精致,考究得“令人发指”,许多器物都是按文物仿制的,关于这一点估计专门写几篇论文素材都是绰绰有余,在此只举几个小小的例子吧。
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贞观之治》 剧照
《贞观之治》里出现的鱼形兵符大概是空前绝后的唐代兵符的神还原了。
《汉武大帝》 剧照
玄兔太守虎符
《汉武大帝》里出现的虎符,这个造型可以对比一下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玄兔太守虎符。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唐草纹屏风。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对比一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汉武大帝》中大量出现的青铜器与漆器。
武帝身边那只奇怪的青铜器眼熟吗?很多历史书里都介绍过它——铜鹿角立鹤,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
铜鹿角立鹤
云纹漆锺
这张不是太清晰的剧照中出现的漆器名为云纹漆锺,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贞观之治》 琵琶女
《贞观之治》琵琶女所弹奏的琵琶与现代常见的四弦琵琶不同,这是一把唐代十分流行的五弦琵琶,弹奏方式也不是现代常见的坚握,而是横握,弹奏时不是用手指直接拨弦,而是手持一个拨片。就这一点,大多数的影视作品是做不到的。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现收藏于日本奈良市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器物暂时聊到这里,聊聊服装吧,有趣的是,两部电视剧在上映之初都因为人物造型,特别是女性角色的服装造型饱受争议,争议的话题也是相同的——妆容和发形很奇怪,眼角的红晕,奇怪的唇妆,特别是半披发型看上去不伦不类,不仅不庄重,还显得太过和风。
《贞观之治》 皇后 长孙氏
《汉武大帝》皇后 卫子夫
在当年看来有些奇怪的妆容其实正是两部历史大剧的亮点,柳叶弯梅,丹唇轻点,女性的柔美在一抹桃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比大平眉,半永久,就对比一下下面两张剧照,哪个更好看呢?仁者见仁吧。
《武媚娘传奇》剧照
《大汉贤后卫子夫》剧照
就古朴典雅的服化道而言,虽然鹦鹉略略偏爱《贞观之治》那种十分接近自然光效的打光,但也要承认两部电视剧打了个平手,在道具的细致入微这一点上,《汉武大帝》做得更好一点。
二、精雕细刻,兢兢业业的主创班底
主创班底就像一座高楼的基础,一部电视剧能够拥有一个兢兢业业的主创班底才能够成为优秀的电视剧。
《贞观之治》的导演张建亚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1994年凭借执导的喜剧电影《绝境逢生》获第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代表作:《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爱情呼叫转移》、《钱学森》、《西游记》(2011张纪中版)。
《汉武大帝》的导演胡玫,198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作品《女儿楼》,该片被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报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影片。1998年胡玫凭借历史剧《雍正王朝》,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女导演,双十佳电视剧导演。代表作:歌剧《白毛女》、电影《进京城》、《孔子》、电视连续剧《忠诚》、《乔家大院》、《开天辟地》等。
《贞观之治》根据《唐书》改编,其中讲述的事件都可以在《贞观政要》及《资治通鉴》当中找到出处。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编剧之一孟宪实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业方向之一就是隋唐历史,曾座客《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
《汉武大帝》的剧本基本遵照了《史记》与《汉书》的史实记载进行创作,鹦鹉相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应该会有一个强大的历史顾问,可惜的是本人并没有找到这位名为“求实”的历史顾问的相关资料,难道这是某位学者的笔名?希望能够有朋友帮助解答一下。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判断一部电视剧是否好看往往是直观地感受演员的演技。《贞观之治》与《汉武大帝》集中了大量“演技炸裂”的老戏骨,每一位演员都在剧中展示了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
马跃饰唐太宗李世民 陈宝国饰汉武帝刘彻
马跃饰演的李世民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清瘦的脸庞越发突显了李世民的坚毅凌厉和俊冷睿智,可以英姿飒爽,可以不怒自威,可以柔情似水,可以暴跳如雷,李世民的一生被演绎得精彩纷呈。
陈宝国饰演的刘彻意气昂扬,骐骥腾跃,从青年时隐忍至中年时的励精图治,直至晚年的多的多疑暴虐,宝叔从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各个表演细节都自然流畅,将一代帝王刻画的栩栩如生。
马精武 饰 唐高祖李渊 焦晃 饰 汉景帝刘启
在《贞观之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迈而无奈的李渊,马精武老师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位老人对晋阳起兵往事的怀念,对儿子们争权夺利的悲愤,愤怒过后,当看到万国来朝,大唐兴盛时又快乐得像个孩子。
焦晃老爷子饰演汉景帝,这位西汉第六位皇帝一出场就是一脑门子官司,先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又要防着弟弟梁王刘武觊觎之心,还要忙着立后立太子,忙得就没看见忧国忧民的皇帝真的开心笑过。
苗圃 饰 长孙皇后 林静 饰 卫子夫
千古贤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是《贞观之治》中苗圃饰演的长孙皇后的那个样子。聪明、温柔、贤良,俭朴,有才有德,母仪天下。
相较于长孙皇后的端庄大气,林静饰演的卫子夫显得有一点点小家子气,但正是这一点点小家子气令这一人物更贴近卫子夫的歌女出身,美丽温柔足矣。
马少骅 饰 长孙无忌 马少骅 饰 窦婴
马少骅是在两部电视剧中撞车的演员之一,另一位是饰演李建成与卫青的陆剑民。
长孙无忌与窦婴是两个性格气质完全不同的人,虽然撞脸,但马少骅将两个历史人物处理得完全不同,长孙无忌有才忠心但为人处事私心太重,给人一种奸猾小人之感;窦婴持重老成却容易沾沾自喜,最后落得个以伪造诏书罪被处死的下场。
金士杰 饰 魏徵 张世 饰 田蚡
金士杰与张世两位演员都来自台湾,他们的身上有一种与其它演员不太一样的气质。
金士杰的表演浑然天成,台词功底相当深厚,他演出了魏徵的直与正,还有一点酸和轴,换成我是李世民,要么杀他八百回,要么被他气死八百回,真想请他多吃几顿菠菜多赏几缸子醋。
田蚡虽然贵为丞相,但怎么看他就是一个独断专横作威作福的小人,张世很好地把握住了那种小人得志的心态,可惜的是一口台湾腔让人有点出戏。
韩东 饰 颉利可汗 高发 饰 伊稚斜单于
不知道为何,《贞观之治》中将突厥硬生生改成草原十八部,导致对白和口型都对不上,颉利的扮演者韩东受戏份限制表现力只能说是中规中距。
伊稚斜,武帝刘彻最强大的对手,高发的扮相强势霸道,表演也是张力十足,他就是草原雄鹰,就是荒漠野狼。
吴坚 饰 李靖 德力格尔 饰 尉迟恭 陆剑民 饰 卫青 李乐 饰 霍去病
武将们。
两部电视剧中还有众多武将形象,每一位都是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战场英豪。李靖老当益壮,尉迟恭鲁莽可爱,卫青坚韧不拔,霍去病意气风发。
鹦鹉特别喜欢李乐饰演的霍去病,在这里所有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无力,只能说李乐诠释的霍去病满足了我对这位青年将军的所有想像。
陆树铭 饰 李广
《汉武大帝》中的飞将军李广由陆树铭老师扮演,并不是陆老师演得不好,而是由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太过经典,时不时地会有点出戏。
剧中还有许许多多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遗憾
没有哪部影视作品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贞观之治》最大的遗憾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删减,导演拍摄了大概80集的素材,由于种种原因一下子剪了近一半,导致有一部分情节是不连贯的。
《贞观之治》中反复提到:“贞观就是中和正”,电视剧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明显的缺点就是太过于中和正,太过于学术气,几乎完完全全地把史书照抄了一遍,而对于影视作品最根本的矛盾冲突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剧情有点平铺直叙。对比之下,同为史书改编的《汉武大帝》在这一点上做得就优秀多了,从景帝时的七国之乱,王氏助力争太子位,然后是儒学与黄老之学的矛盾,再到重中之重的对战匈奴,一直到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矛盾冲突的节奏一直把握得非常好。
《汉武大帝》在剧情节奏上十分优秀,但其中张冠李戴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
剧中司马迁为刘彻解释天象时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出自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的彩锦护臂上的话,尼雅遗址属于东汉到魏晋时期,一下子给提到了西汉虽然对剧情推进有用,但会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
还有一个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的故事:“周亚夫军细柳”,这个,观众们太熟悉了吧?文章里被挡在细柳军营门外的是汉文帝呀?电视剧里被套用到了汉景帝的头上;同样把前人的事迹安在后人头上的还有伊稚斜鸣镝响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中的记载弑父夺位的是伊稚斜的爷爷冒顿单于。
如果非要在鸡蛋里挑挑骨头的话,鹦鹉想说:
《贞观之治》的战争场面实在是拉胯,几个小兵配上五毛特效就是大战一场,我说剧组你们是把钱都花到道具上去了吧?
《汉武大帝》呢?大场面拍得都不错,看看这夕阳西下,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队拍得多好,可偏偏把为数不多的歌舞场面拍得跟群魔乱舞一样(《贞观之治》剧组别笑,你们拍的歌舞也差不多)。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瑕不掩瑜。虽有美中不足的遗憾,却并不能否认这两部电视剧就是历史正剧天花板的评价。
4、结语:以史为准的剧情,不同的观众定位
《汉武大帝》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观众,观众收视热情很高,重播的次数更是大大超过当年由于种种原因在上星卫视首播,并与央视当时播出的电视剧撞车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在电视台重播过吗?鹦鹉的印象里好像是没有)
《汉武大帝》剧情元素比较丰富,历史、传记、爱情、后宫、政论、军事应有尽有,观感没有那么沉重,有一点类似大男主爽剧的模式,老少咸宜。
而《贞观之治》就是太过正统,剧情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朝堂之上,整体的观感很闷,如果不是特别喜欢历史的观众很难一口气看完整部作品。
《贞观之治》与《汉武大帝》上映至今都快20年了,本以为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历史正剧,没想到本以为是开始,实际上是巅峰,我们不缺好题材,不缺好导演,不缺好编剧,不缺好演员,也不缺好观众,怎么就再也拍不出这么考究的历史正剧了呢?
我是血奴鹦鹉。
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