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建议什么?婚姻登记仪式重要吗
婚姻登记建议什么?婚姻登记仪式重要吗婚姻登记仪式会让结婚变得更烦琐。我们被告知,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要慎重对待。但也有人一见钟情,火速登记结婚,然后一直过着甜蜜的生活。从恋爱,到见对方父母、求婚、订婚、结婚登记、拍婚纱照,到选婚纱、选伴娘伴郎、最后举行婚礼,成亲有时候变得太慎重、太累人了。我们在领驾驶证前,都要经过几周的学习、严格的考试,观看各种交通事故的录像。领结婚证前学习一下也无妨?只不过驾驶是一种技能,驾驶的过程会影响到他人的安全,驾驶证证明持证人具有安全驾驶的能力。结婚证证明的是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国家允许你们结婚:年龄到了,没有一方被强迫,没有重婚,不是近亲,如此而已。至于你们是否恩爱,婚姻能否持久,这不是法律要管的问题。民政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婚前辅导,提升结婚颁证服务水平,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等举措。婚前辅导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
文 | 贝小戎
婚礼上都有一套隆重的固定的仪式,新娘出场、拜见父母、宣誓、交换戒指等等。婚姻登记要不要仪式呢?我想大部分人大概都是稍微打扮一下,去拍照、盖章,把结婚证领了就行了。
以前婚姻主要是一种家庭制度,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婚床》一书中说:“婚姻的建立是罗曼蒂克、性爱和实际需求的奇异结合。”现在人的婚姻往往是爱情至上,大户人家才需要考虑以联姻来扩大财富,同时保护自己一方的财富。现代婚姻在大幅度地去制度化、去法律化,人们宁愿忘掉作为制度的婚姻保护夫妻利益的一面。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民政部、全国妇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婚前辅导,提升结婚颁证服务水平,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等举措。
婚前辅导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做好进入婚姻状态的准备,学会管理婚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婚姻家庭纠纷的产生”。
婚姻登记机关将设立一个独立的颁证大厅,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意见》提出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鼓励当事人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
我们在领驾驶证前,都要经过几周的学习、严格的考试,观看各种交通事故的录像。领结婚证前学习一下也无妨?只不过驾驶是一种技能,驾驶的过程会影响到他人的安全,驾驶证证明持证人具有安全驾驶的能力。结婚证证明的是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国家允许你们结婚:年龄到了,没有一方被强迫,没有重婚,不是近亲,如此而已。至于你们是否恩爱,婚姻能否持久,这不是法律要管的问题。
婚姻登记仪式会让结婚变得更烦琐。我们被告知,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要慎重对待。但也有人一见钟情,火速登记结婚,然后一直过着甜蜜的生活。从恋爱,到见对方父母、求婚、订婚、结婚登记、拍婚纱照,到选婚纱、选伴娘伴郎、最后举行婚礼,成亲有时候变得太慎重、太累人了。
《恶作剧之吻》剧照
《为爱成婚》一书中说,在教会出现的前800年里,教会并不关心社会下层阶级的结婚或离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传统上,人们认为夫妻双方的共同意愿或者父母的祝福已足够使婚姻庄严正式了。
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声明,为了使一桩婚事有效,必须满足以下三点:新娘必须有一笔嫁妆,必须事先刊登结婚预告,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可想而知,一桩得体的婚事成了一件冗长而乏味的事情。
首先,双方父母要协商达成正式的婚约。这个婚约包括一张婚前的合约,要涵盖在结婚时以及婚后会发生的财产交易,例如妻子带来的嫁妆数量、新郎的聘礼、新娘在不幸守寡后的安排以及财产传给儿女和孙辈的方式。接下来就是在距离婚礼还有三个星期的时候在教会宣读结婚预告。最后,新人在教堂门口,在见证人的面前和神父的祝福下正式交换盟誓。
《生活大爆炸》剧照
传统婚姻才比较注重仪式,现在婚姻中两情相悦才比较重要。《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中说,在农村婚礼习俗中,新郎新娘要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中高度程式化与戏剧化的仪式。新娘用浴巾擦干身体后,浴巾里拧出的水会被拿去发面,用来制作婚宴上供宾客食用的饺子。澡堂仪式的高潮,是新娘头上的大麻花辫被解开,重新编成两条小麻花辫,这象征着她展开了婚姻生活。
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教会未曾声称过主持婚姻仪式的权力。任何一个单身汉和独身女子如果没有违反有关血缘关系的法律,只消说他们意欲同居就可以结成夫妻。
也许丈母娘还比较在意未来的女婿是否有车、有房,年轻女性想要的是一个能跟她一起进步的人,一起看世界,一起成长。年轻人在婚姻中追求的东西更加形而上,也需要婚后更持久的投入。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菲克尔说,纵观美国历史,民众们共计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从美国建国到1850年左右是“制度化婚姻”时代,这意味着美国人对其婚姻的需求主要围绕着吃、住及免受暴力侵害等。
《伦敦生活》剧照
“友伴式婚姻”时代始于1850年前后,到1965年左右结束。这一阶段美国婚姻的中心越来越转向了追求爱与被爱等亲密情感和满足性生活的需求。随着国家的日益富裕和社会制度的日渐强大,美国人拥有了足够的基础和条件,得以去寻求以爱和陪伴为主要目的的婚姻。
从1965年左右至今,我们生活在“自我表达婚姻”的时代里。美国人日益注重起婚姻中的自我发达、自我尊重和个人成长。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潮流的推波助澜下,婚姻的制度色彩逐渐减轻,人们更多地将其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是你的存在,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爱已经欣然成为“携手探索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又激动人心的天性自我的一个过程”。
自1980年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趋势日益加剧,失业、身兼数职等压力迫使这部分不够富裕的美国人愈发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来维系紧密的婚姻关系。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减少这些不平等,并推行有利于家庭的工作政策,如在公司内提供托儿服务等,可能有助于改善婚姻关系。
夫妻双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与伴侣的关系。每周至少一次“与配偶独处,谈心或一起从事某项活动”。社会学家保罗·R·阿马托及其同事也发现,朋友圈交集较大的夫妻相处的时间较多,婚姻也更幸福。
《三十而已》剧照
但平均而言,美国人在婚姻中的投入有所减少——这已经损害了夫妻关系。迪尤教授指出,2003年时美国人与配偶独处的时间较之1975年时有所减少。在没有子女的婚姻中,夫妻相处的时间从每周35小时下降到了26小时,而在家有儿女的婚姻中,夫妻相处的时间从每周13小时下降到了9小时,这部分减少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了育儿之上。
夫妻们可以选择在他们的婚姻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换个方式来打发他们共同的闲暇时间等。
作者档案
贝小戎
本刊主笔,写思想栏目时署名薛巍,哲学硕士,假装读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贝小戎
个人贝书单(ID:bookpage)
非虚构类好书大搜索,日常更新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下单
「小镇做题家:如何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