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1924年10月,高君宇随孙中山先生北上。除了赴上海参加中共四大和国民会议外,他都在北京养病。这段时日,他和石评梅终于有机会可以朝夕相伴。两只带有象牙戒指的手,紧紧相握;陶然亭的梅树前留下他们的身影。高君宇已经成为石评梅“灵魂永禁地俘虏”。广州的商团突发叛乱,高君宇率领工团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战斗中被子弹击穿,肩胛中弹,伤及肺部。但他却不顾伤痛,坚持指挥,直到最后胜利。当真是书生从戎亦可斩阎罗。这次重伤,使他原本就因工作繁忙而孱弱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他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然而这并没有止住高君宇追求的脚步,他曾对弟弟说,尽管被评梅拒绝了,但自己对她的爱却越来越深。1924年,北洋军阀在北京城内大肆抓捕共产党人,上级党组织命令高君宇立刻转移。但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他依旧不忘前往石评梅的住所,向她告别。北伐时,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他经常将在广州的见闻去信北京,告知心上人

5月,又到了海棠花开的季节。每当这时,人们总会想起周恩来和邓颖超相携一生的伴侣情谊。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浪漫的海棠之恋全靠一位山西青年,奔波于广州和天津、南北传书才得以促成。这位青年就是中共山西省党组织的创建者,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君宇。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1)

1896年,高君宇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富庶的商人家庭。他并没有如他的父辈们一样,走南闯北,去实现晋商“汇通天下”的愿景,而是受《新青年》的影响,率先觉醒,走上了一条艰辛坎坷的革命之路。1916年,高君宇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成为李大钊、陈独秀的学生,很快便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物,开启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五四运动期间,时任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的他,带领进步学生冲进曹家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成为五四运动史上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2)

1920年,高君宇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也是这一年,在山西同乡会上,他遇见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二人同乡,父有旧谊,相见甚欢,常有书信往来。高君宇对北京陶然亭情有独钟,他常邀石评梅来此散步、赏梅。陶然亭也成为他们之间冰雪友谊的见证。

高君宇被石评梅深深吸引。在1923年,他将一片香山红叶赠与石评梅,寄托相思之意,表明心迹。面对这份爱意,石评梅却陷入纠结之中。早年与吴天放的恋爱经历,使她心灰意冷,决心洁身素志,终身不嫁。思虑良久后,她在这片红叶上写道,枯萎的花篮不能接受这鲜红的叶儿,拒绝了这段感情。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3)

然而这并没有止住高君宇追求的脚步,他曾对弟弟说,尽管被评梅拒绝了,但自己对她的爱却越来越深。1924年,北洋军阀在北京城内大肆抓捕共产党人,上级党组织命令高君宇立刻转移。但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他依旧不忘前往石评梅的住所,向她告别。

北伐时,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他经常将在广州的见闻去信北京,告知心上人,也借此寄托自己的爱意。一次,在集市中,他看见一对象牙戒指,欣喜不已,便买下,将小的那一枚随信寄给评梅。爱恋中的情侣常把黄金或钻石戒指,戴在手上,以象征感情的忠贞不渝。而他们也用这洁白的象牙戒指来纪念彼此间的冰雪情谊。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4)

电影《情归陶然亭》中的石评梅

广州的商团突发叛乱,高君宇率领工团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战斗中被子弹击穿,肩胛中弹,伤及肺部。但他却不顾伤痛,坚持指挥,直到最后胜利。当真是书生从戎亦可斩阎罗。这次重伤,使他原本就因工作繁忙而孱弱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他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1924年10月,高君宇随孙中山先生北上。除了赴上海参加中共四大和国民会议外,他都在北京养病。这段时日,他和石评梅终于有机会可以朝夕相伴。两只带有象牙戒指的手,紧紧相握;陶然亭的梅树前留下他们的身影。高君宇已经成为石评梅“灵魂永禁地俘虏”。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5)

电影《情归陶然亭》剧照

尽管身旁友人多次劝说,但石评梅却还是没有摆脱洁身素志的藩篱,从未直接接受这份炙热的爱。或许,在长达几年的书信往来中,石评梅已经将情感的天平悄悄向君宇倾斜,但是对婚姻和爱情的失落,让她对这个男人再难打开心扉。又或许,在她看来,他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不必急于这一时。但历史的冷峻,就在于没有或许。

1925年3月,高君宇在北京协和医院猝然长逝。这让毫无防备的石评梅悲痛欲绝。此刻,她才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之前没有接受求爱而懊悔不已。她遵照高君宇遗愿,将其葬于陶然亭公园内。高君宇生前曾有诗句希望自己是宝剑,是火花,愿生如闪电,死如彗星,这也成为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6)

高君宇早逝后,每周日和清明,在他的墓前,都可以看见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在泣血哀吟。这是石评梅在怀念他们逝去的年华与爱情,倾诉自己无尽的哀思,她无力挽住爱人迅疾如彗星一般的生命,便只有将余生泪都流在他的坟前,直到自己将要离开的那一天。

也许,当她看见陶然亭的梅花盛开的时候,会想起曾有一位青年折梅相赠,对她说 “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要不然,怎么能是爱你呢?”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7)

1928年,石评梅因哀伤过度而离世。生前她曾对友人说,死后将她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旁。生前没有办法结为夫妻,一诉衷肠,永为遗憾,那就死后共葬一处,互为依靠。这段被称为当代梁祝的爱情故事就此画上句话。

他是周恩来的媒人:他是周恩来的媒人(8)

今天,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两座锥形墓并立,当游人或年轻情侣经过的时候,依稀可以通过斑驳的砖石,得见九十余年的历史,遥望高君宇和石评梅清俊的身影。他们告诉着后来者革命是不朽的,宝剑与青春也是不朽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