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诸侯有几个:诸侯一生只结一次婚
正史中的诸侯有几个:诸侯一生只结一次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侯们再次开会研究,决定给周王再加上三个老婆,这就是天子一娶十二女。可是这样一来,周王却不太满意了。在商朝时,周国仅是一方诸侯,可是现在却是一个王朝了,哪能在娶老婆的问题上和自己分封的那些诸侯们一样呢?这可是一个既是面子又是里子的问题。但如何才能保持住历代的周王或者诸侯都出自本姓呢?如果自家的姑娘嫁过去之后没有生下儿子,那岂不糟糕!还是周公有办法。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周公的带领下,经过了诸侯们研究决定:诸侯们可以一次娶九个老婆,唯一的条件是一生只能娶一次。这才有了诸侯一娶九女的礼制。《公羊传》:“古者诸侯不再娶,以其一娶九女也。”
图片来自网络
引言无论是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罢,维护统治稳定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贵族们之间联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军事或政治联盟。
在这一点上,周武王就做得很好。为了拉拢姜子牙和以其为代表的东夷集团,从他开始一直到周朝灭亡,周朝的王后必须要出自姜姓。而姜姓呢?自然也非常满意,这就意味着将来的周王必定出自姜姓,自己始终处于外公和舅舅的身份,自然会得到莫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周朝的诸侯们出于同样的考量,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和周王室同样的办法进行政治联姻。
但如何才能保持住历代的周王或者诸侯都出自本姓呢?如果自家的姑娘嫁过去之后没有生下儿子,那岂不糟糕!
诸侯一娶九女制度还是周公有办法。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周公的带领下,经过了诸侯们研究决定:诸侯们可以一次娶九个老婆,唯一的条件是一生只能娶一次。这才有了诸侯一娶九女的礼制。
《公羊传》:“古者诸侯不再娶,以其一娶九女也。”
可是这样一来,周王却不太满意了。在商朝时,周国仅是一方诸侯,可是现在却是一个王朝了,哪能在娶老婆的问题上和自己分封的那些诸侯们一样呢?这可是一个既是面子又是里子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侯们再次开会研究,决定给周王再加上三个老婆,这就是天子一娶十二女。
那么,十二女也好,九女也罢,这些女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我国的媵(ying)妾制度说起了。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媵妾制度,就是在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同姓诸侯必须要出女儿陪嫁,陪嫁的女儿就是媵。据《春秋公羊传》记载: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贰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当一国诸侯要娶老婆的时候,同姓的两个诸侯国也要出姑娘陪嫁。陪嫁的姑娘中既可以是出嫁姑娘的姐妹,也可以是侄女。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正式娶的女人是诸侯的正妻,她带来了一个妹妹和一个侄女,一共三人;两个媵分别带来了她们的妹妹和侄女,一共六人,正好凑够了九人,这就是诸侯一娶九女。如果是周王娶亲,那就再加上一个媵,也是把妹妹和侄女带来,凑够十二人,这就是天子一娶十二女。可如果诸侯们来媵的女孩子太小怎么办?那也不要紧,等长大了再送来!
在史籍中,关于媵的记载很多,如:《春秋成公八年》记载:“鲁将嫁女于宋,卫人来媵(鲁卫都属于姬姓)。”《春秋成公九年》记载:“伯姬归于宋,晋人来媵(晋国也是姬姓)。”
姐妹做媵还好说,那侄女做媵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婚姻中的“侄女从姑”。只不过,周朝时候的“侄女从姑”是侄女嫁给了姑父,而后世的“侄女从姑”是侄女嫁给了姑姑的儿子。
这个现象在封建社会非常普遍,君不见有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诗句中的“舅姑”虽然指的是公婆,但从中反映出来的就是“侄女从姑”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已经到了可以用来泛指的程度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诸侯娶的女人虽多,但正妻只有一位,她生的儿子自然要继承爵位。可如果正妻没有儿子怎么办?那就依次继承,其继承顺序是这样的:
正妻子—娣子—侄子—右媵子—左媵子—右媵娣子—左媵娣子—右媵侄子—左媵侄子
诸侯这么多老婆,肯定会有一人生下儿子,这就意味着诸侯和他的姻亲会始终保持着血缘上的关系。总之,不管内部儿子们如何争斗,爵位是绝对不能落在外姓手中的。
由此看来,媵虽然是陪嫁,但出身贵族阶层,他们生的儿子是具有继承爵位的资格的。
媵和妾的地位比较相比于媵,妾的地位就低了很多。
简单的说,媵是正妻从娘家带来的,而妾是诸侯自己家里的。根据《说文解字》,“妾”的含义是:
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於君者也
意思是说,妾是犯了罪的,在贵人身边有机会和贵人滚床单的女人,具有女婢的身份和通房大丫头的资格。
笔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媵:出身贵族,是有娘家的,儿子有继承权。
妾:本人犯罪或者家族犯罪被买来或者是战俘,儿子没有继承权。
媵:正妻死后,具有执掌后宫的权力。
妾:丈夫死后或者家里缺钱时,会被卖掉,即使生下儿子也没用。
简单的对比,就能得知结论,妾在家中的地位就是奴仆,而媵是主人。
周公像 图片来自网络
诸侯一娶九女的另一个目的前文说到诸侯一娶九女是为了通过血缘纽带来维系诸侯之间的关系,从而结成军事或者政治同盟,那么,还没有其他作用呢?
诸侯一娶九女第二个作用是为了广后嗣。
古时候,新生儿的死亡率奇高,只有多生,才有可能多活。女人生孩子只要是顺利一点,那这个孩子就会被视为天生贵相,给予最好的待遇。在《国语》中就曾经记载了周文王之母太任生周文王时的一桩事。
《国语 晋语四》“太任妊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前人的解释也比较搞笑!说是太任在猪圈里小便的时候生下了周文王,然后就昏了过去,周文王被扔在一边没人管。好在猪给周文王嘘气才得以不死。所以,周文王才自小不生病,身体棒棒的。
这段解释只说对了一点,那就是古时候人们上厕所是在猪圈里的,而粪便呢,则是猪们的美食。大家别觉得恶心,这是真事!君不见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仍然是全家一张床,搂着猪睡觉吗?
可不幸的是,这段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太任生周文王的时候顺利得像小便一样,属于顺产。大家别笑,古人说话就是这么素朴。因此,这个孩子才好养活,才会自小不生病,身体棒棒的,也由此奠定了周文王被季历默认为继承人的人生之旅。
图片来自网络
媵的消亡和妾的兴起那么,“媵”这种制度什么时候消亡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春秋末年。
“媵” 这种制度的存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同姓的诸侯必须要多,不然,从哪里去找这么多贵族女性呢?但是随着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诸侯国越来越少,“媵”,这种存在于诸侯国之间的制度失去了侄娣的来源。反之,随着列国之间的兼并,贵族女性俘虏大量的出现并成为妾,逐渐替代了媵的作用,其地位有所提高。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对妾不得为夫人,他的儿子不能有继承权这件事上还是非常重视的,如《孟子告子下》中记载的齐桓公“葵丘之盟”就很明确地把不得妾为妻记载在盟约中。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兼并的加剧,列国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那种唯血缘论、唯出身论的藩篱彻底被打破,讲究的是唯才是举。这其中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是赵襄子,其母出身翟婢(此其母贱,翟婢也—《史记 赵世家》);二是孟尝君,其母出身贱妾(其贱妾有子名文—《史记 孟尝君列传》)。
媵的消亡和妾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身份转换问题,而是折射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和血腥的兼并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但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个时期是积极的、进步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