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好坏是什么?壹贰叁
数字的好坏是什么?壹贰叁贰 本义是副的意思。《周礼》曰:“大祭三贰。”就是说:大的祭祀大典 需要有三个副手。又比如:贰佐(副的州县官);贰相(副相);贰官(副职)。 壹 本义是指专一 所谓的一心不二用 就是壹。《荀子》云:“君子壹教 凝子壹学 亟成。”说的是:君子作为老师 就应当专心地教授 作为学生 就应当专心学习 做到这样的话 就很快能成就事业了。 朱元璋对此事非常的生气 除了下令将郭桓等几万人案犯斩首示众外 还在财物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那么 这些大写数字原来就是用来表示数目的吗?它们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 这些大写的数字都是“借字” 也就是借用其他的字 即读音相同的字来表示 本义并不单纯地指数目的多少 而是有更为深刻的类比含义。
在汉字里 数字有大小写之分 小写的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大写的数字则有: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之所以要有大小写之分 是因为小写的数字虽然易识易写 但也很容易被更改。为了防止数字被更改 有个古人就从众多的汉字中找出了十个不易被更改 而且和小写数字读音相同的汉字来代替 这些汉字可以作为账目或债务的专用数字 于是 就有了大写的数字。
大写汉字最早的出处 至今没有定论。不过 宋代文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字书皆有之。”由此可以推测 大写数字的运用在宋代之前就产生了。
而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规定必须用大写数字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 要追溯到明朝。而这也涉及了一桩著名的历史案件。
明朝初年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 曾经发生过一件重大的贪污案—郭桓案。时任户部侍郎的郭桓利用职权 勾结地方官吏 大肆侵吞政府的钱粮。而他们贪污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任意篡改钱粮数目的汉字
朱元璋对此事非常的生气 除了下令将郭桓等几万人案犯斩首示众外 还在财物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那么 这些大写数字原来就是用来表示数目的吗?它们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 这些大写的数字都是“借字” 也就是借用其他的字 即读音相同的字来表示 本义并不单纯地指数目的多少 而是有更为深刻的类比含义。
壹 本义是指专一 所谓的一心不二用 就是壹。《荀子》云:“君子壹教 凝子壹学 亟成。”说的是:君子作为老师 就应当专心地教授 作为学生 就应当专心学习 做到这样的话 就很快能成就事业了。
贰 本义是副的意思。《周礼》曰:“大祭三贰。”就是说:大的祭祀大典 需要有三个副手。又比如:贰佐(副的州县官);贰相(副相);贰官(副职)。
叁 在古书中本就没有这个字 是后人将“参”字下面的三撇拉平成为三横 就成了“叁”。参在古代确实代表“三”的含义。《左传》云:“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意思是大的诸侯国的城墙的高度不可以超过国都城墙高度的三分之一。
肆 本义是指摆设;陈列。《诗经》:“肆筵设席。”这个就是摆下酒宴的意思了。
伍 五人为伍 也就是五人构成的一个小集体。《周礼》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就是说:聚集起众人 然后用道义教导他们。这里的“什”是十人或十户 也是编制单位 与“伍”相同。
陆 指陆地 高而平的地方。古今意义相差不大。而借用“陆”来作为数字“六”的大写汉字 源于古代一种叫“陆博”的游戏。
柒 本义是一种树木的名字 “柒”同“漆” 指漆树或漆料。
捌 本义应该是古代一种聚拢谷物的农具。《急就章》里云:“无齿为捌 有齿为杷(即耙)。”
玖 本义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诗经》:“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意思就是说:那里记下情郎的真情爱心 他赠送的佩玉光洁晶莹。
拾 把东西捡起来 古今同义。比如 “拾人牙慧”一词 源于《世说新语》:“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就是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也比喻汲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佰与仟 即百人之长与千人之长。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五人为伍 十人为什 百人为佰 千人为仟。司马贞索隐:“仟佰 谓千人百人之长也。”
万 繁体字是“萬” 甲骨文呈现蝎子的形状 本义就是指蝎子。
从古代至现代 用大写数字替代小写数字的方法可以有效规避作奸犯科。因此 时至今日 无论汉字怎样的简化、洋化、西化 中国发票上必定有汉字大写数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