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基础的写法学习:如何看懂行书看不到
行书基础的写法学习:如何看懂行书看不到可如果将一副作品不带任何标签地放到很多人面前,让他们评判,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分辨好坏,有的碍于面子,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懂都说“好看”,尤其是在评判行草书作品时,因为简单的“横平竖直”已经不能作为标准了,接着人云亦云,将误解一直传播下去。对于这样的行为很多人都是持批判态度的。而现在获取信息的便捷,加上很多人愿意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书写作品,一些对书法的误解传播也加速了。提到如今书法审美的误区就不得不提到“丑书”。很多人一听到“丑书”“江湖体”这样的字眼马上就能明白,这代表着带有表演性质,而实际在专业技法上有欠缺的书写方式。
在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中,由楷书过渡到行书是现在很多人学习的主要方向,在各类比赛和展览中,行书也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可见行书在现今书法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行书学习现状行书与篆隶不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它的识读性更高,加上很多人把行书简单地理解为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书写的“连笔字”或“连草字”,于是很多人就以为行书入门简单,上手会很快。
“连笔字”是我们在日常书写中所用到的字体,可谓是天天见,书法里行书也有连带关系,与日常体很相近,加上书写迅速快,实用性强,很多成年人一开始接触软笔书法就想从行书开始,感觉与书法的距离很近,有的甚至直接认为自己日常写字就是在写书法了。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很简单的书体,实则蕴藏的诸多变化,看出这些变化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通过几年的欣赏实践才行。
而现在获取信息的便捷,加上很多人愿意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书写作品,一些对书法的误解传播也加速了。
提到如今书法审美的误区就不得不提到“丑书”。
很多人一听到“丑书”“江湖体”这样的字眼马上就能明白,这代表着带有表演性质,而实际在专业技法上有欠缺的书写方式。
对于这样的行为很多人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可如果将一副作品不带任何标签地放到很多人面前,让他们评判,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分辨好坏,有的碍于面子,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懂都说“好看”,尤其是在评判行草书作品时,因为简单的“横平竖直”已经不能作为标准了,接着人云亦云,将误解一直传播下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丑书”和“江湖体”一直在被传播和炒作,甚至有很多书法爱好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写成了“江湖体”。
这些书法乱象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只认为书法是一种书写的艺术,只要练就可以了,一开始就没有重视书法理论的学习。
很多人在书法审美上还有欠缺。
因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汉字本身热度不减,书法又因其特殊地位让很多爱好者投身进来,提到中国书法我们心中都充满了一股自豪与骄傲。
而行书在书法爱好者心里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即使只是对书法有一点点兴趣的爱好者也可以通过一些入门级的科普书籍了解一些欣赏知识,这样能让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书法品评时,不至于只会微微一笑,据或者闭着眼睛说“好”。
《如何看懂行书》没有洋洋洒洒写很多理论的规范和定义让人看了就想睡觉,它是本薄薄的册子,一晚上就能读完,但却不是专业性特别强又笼统的知识整理类书籍,能给很多觉得无法欣赏行书的人很大的启发。
本书的作者侯吉谅,是个书画家,兼擅篆刻,也是文人画大师江兆申先生的钟爱弟子。他长期接触中西方各种艺术,在国内外举行多次个展,同时精通古典与近代诗文,是难得一见的全方位创作者。
在推广书法教育时不遗余力,首创以几何、物理、力学解析书法观念及技巧,所著很多书法学习类书籍都能帮助大家找对门路,少走冤枉路。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下图为我整理的大致框架:
从框架中不难看出本书编写时采用的“以字论字”方式,让很多看上去精深的理念变简单具体了。
第一遍读完本书之后,我个人更推荐一些刚入门的朋友先从本书最后一章知与不知开始阅读。
知与不知一般书籍的终章作为全书的总结,在书写内容上会更深一层。
这本书也不例外。
作为一本讲书法欣赏方法的实用类书籍,前五章主要都是围绕浅显易懂的概念和方法来讲解欣赏方式,但是最后一章,更像是整个行书学习的指导和心法。
通过阅读本章,我们就能理解“眼高手低”在书法上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
很多人在书法的学习上缺乏的不是练习,而是想法与眼界。
关于书法每个人的知识边界不同,很多学习者不管学了多少年,都会在某个节点陷入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状态中。
而这种情况对于只知道埋头苦练的人尤为突出,临摹作品能到达的高度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形成自我风格,这个终极难题不是靠写就能解决的。
这一章让广大爱好者放慢进度,夯实基础,鼓励大家广博地学习书法理论知识,而不是只知道勤加练习。
审美方向不对,再多练习也没有作用。
当理论学习的种子埋在心底之后,很多人才会真正去反思自己在学书道路上还有什么需要补救。
如果不接触理论知识,有的人甚至连自己对书体本身有误解都不知道。不知道哪一天才幡然悔悟,自己这么长时间的练习只是在不断重复一个错误而已。
作者再三强调:楷书写得快不等于行书。
在楷书中有“永字八法”等二十几种笔法,而到了行书,还有更多楷书没有的技法,比如虚笔、实笔、连笔、映带、圆滑转折、连续书写、笔顺等许多复杂的笔法,同时还要讲究力道、粗细、节奏、速度等运笔技巧。
想要知道一件作品书家的书写是否高明,上述技法的表现都需要被考虑在内。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行书的笔法在实践部分作者以王羲之《兰亭序》、赵孟頫《赤壁赋》、文徵明《梅花诗》书法中同样的字做比较、分析、说明。“就字论字”,同时配有图片和说明,让更多爱好者即使不具备十分专业的知识也能在他的提点下看出区别。
结合书中的图文,我简单地整理了一些基本重点内容。
在行书的起笔中有露锋、藏锋的区别: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这个“于”字,虽然只有三笔,但是藏锋与露锋交互应用,露锋多轻盈,藏锋则较重,让这个字轻盈与凝重兼具,可见技法高超。
行笔有中锋、偏锋的区别:
在一个字里面如果出现偏锋(侧锋),那么这个字的书写技巧就会大打折扣。这一标准在书法欣赏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偏锋都会让笔画有缺点。
上图是文徵明所写的“是”,横画出现了明显的偏锋。
同样是“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写完全明显更佳。
在王羲之和赵孟頫的“是”字中不但没有偏锋,而且在实笔和虚笔的处理上也更适合。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
选自赵孟頫《赤壁赋》
行书的笔画有虚实之分:
有笔画的地方为实笔,没有笔画,用来连接的部分则是虚笔。
从上面的图来看,“日”字接下部分横的那笔本来应该是虚笔,文徵明将它处理成实笔,而同样处理成实笔的王羲之,因为其他笔画的虚实相生变化,整个字更加高明,不显呆板。
赵孟頫将这笔处理成虚笔,是准确的做法。
书法的力道与节奏是两个极其难理解的问题。
有力无力不是靠笔画的粗细和字的大小表现出来的。
还是上面列举的三个“是”字,文徵明的“是”字原帖大于10厘米,而王羲之的“是”最多只有2.5厘米。可是看上去王羲之的“是”更有力道。
节奏上,文徵明的节奏相对不明显,而赵孟頫的“是”轻重缓急分别得非常清楚,节奏变化也更大。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的书写更加自然,在如此自然的状态下能写出这样高级的作品,《兰亭序》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赵孟頫也是书法造诣极高的书法家,技法娴熟,用笔讲究,作品精致。
相对而言,文徵明的行书有些不足,他的行书里面会带有偏锋,显得笔画力道不足,但是他的小楷当真独树一帜。
行书的结构只要是练字必然会提到结构。
汉字结构的三大原则:
1、横画平行
2、直画垂直
3、笔画等距
这是我们很多人心里固有的概念,也是很多人评判一个人的字到底好不好的标准。
而在作者看来,欣赏行书则还要看字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几何原则和数学比例。
上图中红色直线为每个字的中心线,很明显,文徵明“是”字的中心线出现了偏移。
在行书这样的快速书写中还能保持中心线精准,可见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写功力。
中心线确定之后,字的左右对称问题也能一眼看出,但是行书的对称是动态的对称,讲求的是整个字力道的平分,而不仅仅只是笔画的对称。
行书的行气行气,是书法的特别术语,指写字时的韵味、风格的整体流畅性与统一性。
行气表现在一个字上,但更表现在一副作品的整体中。
下图是赵孟頫《赤壁赋》,不同颜色圈中所包含的两个或者三个字为一个字组,字组通过笔法来划分,同一个字组内的字风格相同。
这些字组不断变化很明显是刻意安排的。
相比之下,文徵明《梅花诗》的风格统一完整,而王羲之《兰亭序》起伏变化更大。
行气的不同,使整个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影响一件作品风格的因素有很多。
行书的风格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目光从书法家的作品转移到背景故事,有关于他们个人的,也有关于书写情况的。
作者认为对行书风格有巨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时代风格、工具材料、个人性情。
从时代来看,王羲之所处的魏晋南北朝艺术思想独立,追求“神仙式”的境界。赵孟頫所处的元朝压制汉文化,处于身心内外不一致的时代,但是他极受元世祖忽必烈推崇,在当时并没有人对他有那么多道德批判,所以他的书法也一直保持着技术华丽的贵族式优雅。文徵明所处的明朝富裕和平,所在的苏州,繁华绮丽,是文人最向往的环境。
从工具来看,各个时代所用纸笔都不相同,在古代,后人们只能猜测前人用具,很多书写用具已不可考。但是不同纸笔写出来的作品,即使是在当今也有很大的区别。
从个人性情来看,文徵明严肃正经,王羲之潇洒率性,而赵孟頫过着贵族生活,乃至于对精微笔法都有洁癖。
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带入到创作中,影响书法作品的风格。因此在我们以后欣赏行书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只看作品本身,还要结合作品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加理解书法家及其作品。
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不是不能从行书开始,只是如果想要好好学书法,还是建议从最基础的正体文字和基本笔法开始入门,这样能给我们的书法审美提供培养的时间。
在我们的观念里“横平竖直”就是中国汉字,但是很多书法范本其实并不是这样,也正因如此才让“丑书”和“江湖体”钻了空子,有的人不懂艺术,审美能力欠缺,把所有用毛笔写的字都称为书法,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我身边有些朋友收到别人赠与的书法作品时,都会问好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这幅字到底写得如何?
有些人在询问的时候会带上书写者的头衔,而有的似乎是为了考考别人的眼力,什么都不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选择夸赞这件作品。
这样最合情合理,能避免很多尴尬。
因此想要真正知道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自己的长期审美积累来判断。
提升书法审美虽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名家写的入门级理论书籍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有用知识。
《如何看懂行书》浅显易懂地例举了正统的、及格的行书,教大家看懂行书笔法,“看懂”是“会写”的前提。
如果看不到,就写不到,学习行书需要眼手并进,否则就不可能学会行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阅读到文末,关注@明了了 ,看看著名网不红,侃侃文化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