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郑和下西洋全集解说: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全集解说:郑和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郑和二下西洋,沿同样的路线由占城、爪哇到达柯枝、古里,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还。永乐七年(1409年)冬,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起锚,第三次开始下西洋的旅程。他们由占城出发经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抵达古里,于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回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四下西洋,从爪哇到古里,再向西北航行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天方(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五下西洋,经泉州,访占城、爪哇,远至东非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等国,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返。永乐十九年(1421年)秋冬,六下西洋,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回国。永乐三年六月己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亚楠 靳亮

郑和下西洋全集解说:郑和下西洋(1)

明代《武备志》收录的《郑和航海图》,这是航海图的起首。

郑和下西洋全集解说:郑和下西洋(2)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之郑和像。

1406年,爪哇岛上的居民亲眼目睹了一幕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景象:一支由两百多艘船舶和两万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正从茫茫海雾中驶来 云帆蔽日、浩浩荡荡。郑和,这个注定要名垂中华史册和人类文明史的人物,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郑和,原名马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区)的一个穆斯林家庭。父亲虽然英年早逝,却依然在幼年马和的心中留下了“魁岸奇伟,凛凛可畏”的印象。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仅十岁的马和被远征云南的明军掳走,净身为宦后被送入朱棣燕王府,成为其“藩邸旧臣”。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赐其“郑”姓以彰其战功,称“郑和”,官至四品。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远及非洲东海岸,遍及爪哇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示中国富强”,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推至顶峰,构成中华民族大航海史诗中的壮丽诗篇。

云帆高张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朱元璋称帝后,蒙古人退出漠南,大明帝国延续着引领世界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十五世纪初,“靖难之役”掀开了王朝新的一页,朱棣登基伊始即将目光投向海外。到底是出于加强边防的需要,还是寻找建文帝的政治考量,抑或“教化四夷”等,朱棣的动机我们已经无从探寻,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充满雄心与气魄的皇帝正缓缓开创一番不朽的事业——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刘家港热闹非凡,沉寂多年的中国南方海岸骤然活跃起来。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从苏州至福建,到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再至满剌加(今马六甲)、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历经两年的海上航行,郑和最终在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安全回到中国,随同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各国派来朝贡的使者。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郑和二下西洋,沿同样的路线由占城、爪哇到达柯枝、古里,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还。永乐七年(1409年)冬,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起锚,第三次开始下西洋的旅程。他们由占城出发经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抵达古里,于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回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四下西洋,从爪哇到古里,再向西北航行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天方(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五下西洋,经泉州,访占城、爪哇,远至东非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等国,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返。永乐十九年(1421年)秋冬,六下西洋,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回国。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宣宗朱瞻基再派花甲之年的郑和七下西洋,返航中,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返回南京。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七下西洋,28年的春秋岁月,历经30多个国家,从东海到红海,从西太平洋到西印度洋,从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东非,两百多艘大船,航程万余里,郑和率领的这只庞大船队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从陆地迈向海洋的伟大探索。

协和万邦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早于欧洲最早进行大航海的哥伦布87年。郑和下西洋开展的官方“朝贡贸易”与欧洲探险家航海大发现的海上“称霸”目标迥然不同。无论是哥伦布,还是达伽马,抑或麦哲伦,欧洲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远洋航海热潮,无不以巨额财富和暴力为目标和手段,与探险、征服和掠夺相连。

大明王朝幅员辽阔、国力强盛,既不需要在海外谋求土地,也不需要远涉重洋寻找黄金。秉承“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诏谕,郑和完成了一次次远航,传播了“以和为贵”“四海一家”的中华文明。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满载价值不菲、富有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华宝物,作为商贸货物和馈赠礼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定窑白瓷,“红釉呈乳浊色,胜似霞光云彩”的钧窑瓷器;名贵雅致、绚丽多彩的苏州宋锦、成都蜀锦;各式金银器物、木石工艺、冠带袍服等。通过这种方式,各国亲见中国器物之美,竞相呈献珍宝、珍禽、异兽,“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鸵鸡。”同时,郑和船队的军容威仪、文明友善也给各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各国纷纷遣使来朝,“或遣王叔、王弟捧金叶表文朝贡”。据载,永乐、宣德两朝,亚非诸国共60余国来朝贡访问,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使团来访,永乐十五年(1414年)苏禄(今菲律宾)国王率340人使团来访,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东南亚、南亚、东非16国同时派遣1200人使团来华朝贡。万国来朝,世界绝无仅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七次远洋航行,开辟了贯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直达航线,打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的海上交流要道,建立了一条文明交流航线,使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极盛并绵延至今。

历史传唱

“丝绸之路”,一个源于西汉、沟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既伴随着中华朝代更替忽隐忽兴,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崛起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类文明地图上。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余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唱响中华民族海上丝绸之路的华丽乐章,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上的对外交往绵延不绝。600余年后,“一带一路”再次重述中华民族的海洋战略与和平外交方略于世界舞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号角再次唱响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共享太平的发展观和世界观。海上丝绸之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串起连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通过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实现全球发展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拂去历史的尘埃,磨却时光的积垢。”600年后的今天,郑和及其航海壮举正粲然生辉而受到现实的青睐。在中国谋求和平崛起的今天,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养料和智慧,沿着祖先开拓的丝绸之路继续高歌猛进,认真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永续繁荣、持久和谐的大同世界。(王亚楠 靳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