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我们都以为,若男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要让女儿摆脱厄运,而事实上,邪神已经与若男达成协议,若男需要用女儿向邪神献祭。只是,和女儿开始相处后,若男反悔了,想要留住女儿的生命。电影以这个形式,构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若男一直在向观者讲述自己的遭遇,希望看这部影片的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女儿的感情,为女儿祈福。有宗教信仰,或者比较迷信的人,最好不要看这部电影。怀有身孕的若男与男友、堂弟一起闯入一个宗教仪式,想靠鬼神场面博一波网络流量。结果他们触犯了邪神,男友和堂弟当场暴死,这段DV录影,也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承受了诅咒。若男的父母车祸离世,甚至办案警察都吞枪自杀。若男因此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女儿出生后,若男把她送到寄养家庭。6年后,若男思念女儿,想把朵朵接回来,于是开始拍摄家庭纪录片,想要留住这段珍贵的时光——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

第一次有恐怖片因为“晦气”被骂上了热搜。

《咒》3月份在台湾上映,上映第一天就把《蝙蝠侠》挤到排行榜次位,收获1.7亿新台币票房。7月,这部片子终于上线网络,却因为所谓的“晦气”,豆瓣评分从网播前的8.0直降到6.8。不止大陆网站,台湾的电影评分网站上,《咒》也只拿到了满分5分里的3.3分。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反应,似乎有些矛盾。

可是,恐怖片晦气,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观众被这部电影诅咒了吗?

有宗教信仰,或者比较迷信的人,最好不要看这部电影。

怀有身孕的若男与男友、堂弟一起闯入一个宗教仪式,想靠鬼神场面博一波网络流量。结果他们触犯了邪神,男友和堂弟当场暴死,这段DV录影,也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承受了诅咒。若男的父母车祸离世,甚至办案警察都吞枪自杀。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2)

若男因此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女儿出生后,若男把她送到寄养家庭。6年后,若男思念女儿,想把朵朵接回来,于是开始拍摄家庭纪录片,想要留住这段珍贵的时光——

电影以这个形式,构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若男一直在向观者讲述自己的遭遇,希望看这部影片的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女儿的感情,为女儿祈福。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3)

我们都以为,若男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要让女儿摆脱厄运,而事实上,邪神已经与若男达成协议,若男需要用女儿向邪神献祭。只是,和女儿开始相处后,若男反悔了,想要留住女儿的生命。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4)

电影最大的一层反转,就是片中,若男反复呼吁观众念诵为女儿祈福的咒语,含义其实是“我愿意奉献姓名”,实际上是能够把朵朵的厄运转移到观众自己身上的毒咒——分担的人越多,朵朵承受得就越少。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5)

伪纪录片的形式,打破了主角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观众一直有种主角在冲自己说话的参与感。但没人想到,墙虽然打破了,凿墙的大锤上却粘着黄符。

有人看完电影一直不舒服,大热天出门拜佛,中暑进了医院。也有人靠默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安全感,最多人做的,是骂这部电影“晦气”,一直骂上热搜前排。

中式恐怖

方式新奇但不高明

有人说电影本身的叙事并不出彩——无论是“家庭纪录片”的视角、主角手持录影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还是探险、宗教仪式、厄运转移,都是恐怖片中的老生常谈了。从《昆池岩》到更早的《女巫布莱尔》,此类的经典作品不少,同质化也比较严重。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6)

而《咒》的东方色彩,会让东亚观众更有代入感。导演柯孟融在一次采访中说:“东亚人对宗教的敬畏是一直在的。”片中的邪神来自东南亚,辗转传入台湾,被陈家庄小心地请了进去。陈家宗族或许是为了利益供奉邪神,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随着血缘留存、散播。因此,女主角的错误,需要腹中的胎儿去承担后果。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7)

这种东亚社会的宗族集体意识,无形中给鬼神带来的恐怖感穿了一层强大的铠甲。血缘、集体,实际上就是东亚人无法解释和脱离的命运。有了血缘元素,鬼神之说便有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基调格外阴沉。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8)

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更增添了一层恐怖气息。2005年,台湾高雄一家六口疑似被附身,互相殴打、互扔排泄物。最终家中大姐被饿死,其他五人被诊断出集体妄想症。电影并未还原这一事件,只保留了宗族集体供奉、祭拜邪神的设定。不难看出,这个设定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民俗当中也是存在的,缩短了观众与片中神鬼的距离。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9)

而电影剧情最大的“机关”,却是QQ空间式的低端骗人手法——“转发这条文字,不然你就会受到诅咒”。剧情最大的高潮,是女主角对观众的诅咒,让人非常错愕。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0)

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一样,转了会觉得自己在做傻事,不转又有点不舒服——电影带给人的,就是这种不舒服。虽说恐怖片“晦气”是应该的,但《咒》晦气得不是很高明。“厄运传播”的方式太讨巧,风头盖过了故事本身。很多观众觉得自己被脏东西缠上了,有一种看了电影不如不看的感觉。

把“吓人”的理由交给观众

观众的不满,来自一种恐怖感的让渡。

一般来说,恐怖片带来的观感,都是“我被电影吓到了”,而《咒》给人的观感,是“我被我自己的信念吓到了”。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1)

《咒》的“晦气”,其实来源于开头处的伏笔,一段对“人们的意念对生活能产生影响”的阐释。首先,画面上出现了一个视觉欺骗的摩天轮动图,旁白告诉我们,你可以用意念控制图中的摩天轮向左还是向右旋转。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2)

于是,大家不自觉地提升了“我”在这部电影中的位置。观者虽然没有参与到剧情当中,但由于符文反复出现,只要认真看了电影,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这种暗示型的、无处不在的输出,观众根本无法选择要不要接受,也没那么多防备,只是认真看、跟着念而已。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3)

因此,结尾处“对观众下降头”的桥段,会让人觉得自己被耍了,心理安全区受到强烈的侵犯。在片头层层伏笔的辅助之下,每位观众都隐隐觉得,这些诅咒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只要我信了,就是真的。唯物主义者尚且要骂街,信鬼神者就更不必说了。

在电影的引导下,我们意识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用类似“咒”的方式讲话——无论是“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还是“祝你平安”、“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这些日常用语,其实都隐隐呼应着传统背后的鬼神文化。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借助“咒”的方式获取一些什么,也希求着神秘世界的力量。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4)

所以说,《咒》把电影营造出来的恐怖感,成功地渗透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巧妙地窄化了观众的认知,让人们把对神秘事物的定义,单一地转移到了片中的邪神上。它把人们的认知界限、对未知的恐惧、对神秘事物的好奇,都统统囊括进了“诅咒”的范围,让人既害怕,又无能为力。

晚上不可放大悲咒,咒一边晦气一边泄气(15)

这部电影简直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圈套。观众就像片中去探险的无知青年,在丛林中踩到触发机制,毫无预期地落入一个深坑,叫苦不迭。虽然导演已经说过,片中的邪神和咒语都是虚构的,但这并不会改变观影时“被耍”的感觉。因此观影后,很多人去庙里拜佛,台湾还有一拨青年集体去求和尚“收惊”安神,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说,《咒》采用的方式很聪明,也很别致。也有很多人认为,它的质量配不上热度,叙事能力有些差。反正不论如何,在你骂出“晦气”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给大家带来不适,也带来了刺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