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老子故里一日游作文:老子故里就是在涡阳
涡阳老子故里一日游作文:老子故里就是在涡阳2009年5月1日,上海市宗教学会研究员王振川先生到相老家考察相县遗址,发现了这块“汉画像石”,王振川先生凭借他多年的经验积累,敏锐地发现这是一块存世两千多年的“孔子问礼画像石”。王振川先生的依据是:现在的相老家村在春秋末年是宋国沛郡的“相县”故址,而老子青少年时期的家也是在宋国沛郡的相县,所以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就发生在今天的相老家这一带。不仅如此,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高柴,他的家乡也是在当时宋国沛郡的高柴县(现位于涡阳县曹市镇的柴村),因此孔子在向老子问礼时所带的弟子中肯定会有高柴其人。高柴当年21岁,比老子小50岁,他与老子是同时期的老乡,语言交流方面没有任何障碍,所以高柴很有可能在当时充当了孔子的向导、翻译兼秘书,这是极其自然的。回到县城以后,我们立即向县文化局局长刘光蓉同志作了专题回报,刘局长因考虑到县文物组一无库房、二无人员、三无经费,所以没有同意将这
作者:马杰
1990年8月中旬,我和县文物管理组(文物管理所的前身)的刘书平以及县文化局的刘永新二位同志一道去丹城乡调查春秋时期古袲城的遗址。当地的干部、群众向我们反映了一个令我们非常兴奋的消息,他们说:丹城集南五里的相老家是春秋时期相县的故城旧址,相老家庄西头的相氏老祖坟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是天下相氏的总根。相氏祖坟规模很大,不但有墓,还有神道,神道的两边有石马、石羊、石猴、石象、石桌、石凳等等,还有好几块碑记。
带着这一信息,我们立即驱车前往相老家一探究竟。到了相老家,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的,复职后在石弓镇完小任教的相开俭先生。相开俭先生是相老家村最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后很快提任石弓镇完小校长),他向我们讲述了相氏祖茔的详细情况。
相开俭先生说:丹城集这个地方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宋平公就在这里建立了都城,我们相老家是那个时期的相县的故城遗址,属于沛郡。相县是商汤的第十一世祖相土的故里,因此我们相老家也是相土的故里。我们庄的相氏祖茔建筑于汉代以前,里面葬的不知是我们的哪一世祖先,但肯定是我们相氏的共同先祖。
相开俭先生介绍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夏天,下过雨后有人听到墓室里有滴滴答答的滴水声,我知道我们的老祖坟还是完好的,只是有个别地方往里漏水,我动员了几个人和我一起用土把低洼的地方垫高,解决了墓室漏水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席卷全国,相老家也未能例外,“造反派”们把墓前神道上的石像纷纷推到拉走,把有文字的碑记作为“封资修”和“四旧”的象征砸碎扔掉,只有一块“汉画像石”碑没有任何文字,我向“造反派”们解释道:这块石碑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画,肯定不是“封资修”,也不是“四旧”,砸了可惜,不如把它放到牛屋里垫牛铺,也好让饲养员的脚下干净一些。“造反派们”虽然训斥了我一顿,但终归没有把这块“汉画像石”砸坏,而是按照我的建议把它放到了生产队的牛屋里,无形之中这块“汉画像石”得到了保护。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户,生产队取消了牛屋,这块“汉画像石”被人们放到了我家门前的井沿上作了垫脚石,再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我家门前池塘的西南角,以方便人们洗衣和洗澡之用,天长日久之后,这块“汉画像石”就慢慢地滑到坑里去了。接着相开俭先生就带我们来到他家门前的水塘西南角,指着水中若隐若现的一块石头告诉我们,这就是那块“汉画像石”。在相开俭先生的帮助下,我们请了几位村民协助将“汉画像石”打捞上岸。
这块汉画像石高约两米、宽约80公分、厚约20公分,品相较差,不过石体还算完整。画像石四面都是浮雕,正面的内容较为复杂,共有四个部分:最上面一层的一组浮雕是三个衣着不同、姿态各异的人。第二层的浮雕是两个人,靠左边的是一位尊者,他双腿盘起,正襟危坐,地位显得比较高贵;靠右边的像是一位后生,他双漆跪地、双手作揖,似乎是在向尊者请教什么问题;第三层浮雕有些诡异,我们看不太懂,似乎是一些鸡、鸭、鹅和一些能吃的礼品,旁边似乎还有几个随扈,内容比较复杂;第四层浮雕是一对鲤鱼,双首相对,呈浮游状。画像石的背面浮雕内容相对简单,共有三个部分:上面一层浮雕是一条曲身游动的龙;中间一层浮雕是一只呈奔跑状的虎;下面一层浮雕是一尊典型的汉代铺首。画像石的两侧都是些花纹和图案,现已记不大清楚了。
面对着这块画像石,我和刘书平、刘永新二位同志的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是既兴奋又无奈:兴奋的是我们终于发现涡阳境内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块汉代大型画像石雕刻,而且是四面浮雕,这填补了我县文物发掘的空白;无奈的是对汉代以前的礼仪、礼节、礼法 我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对画像石上面的内容作出正确的解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将这块画像石带回县城,交给县文物保护部门妥为保护,然后请文物专家对这块“汉画像石”进行权威解读,此建议得到当地村民和相开俭先生的支持。
回到县城以后,我们立即向县文化局局长刘光蓉同志作了专题回报,刘局长因考虑到县文物组一无库房、二无人员、三无经费,所以没有同意将这块“汉画像石”运回县文化局保存,而是建议根据文物保护的原则,就地进行保护。至此,相老家这块“汉画像石” 的保护方式问题画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句号。
2009年5月1日,上海市宗教学会研究员王振川先生到相老家考察相县遗址,发现了这块“汉画像石”,王振川先生凭借他多年的经验积累,敏锐地发现这是一块存世两千多年的“孔子问礼画像石”。王振川先生的依据是:现在的相老家村在春秋末年是宋国沛郡的“相县”故址,而老子青少年时期的家也是在宋国沛郡的相县,所以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就发生在今天的相老家这一带。不仅如此,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高柴,他的家乡也是在当时宋国沛郡的高柴县(现位于涡阳县曹市镇的柴村),因此孔子在向老子问礼时所带的弟子中肯定会有高柴其人。高柴当年21岁,比老子小50岁,他与老子是同时期的老乡,语言交流方面没有任何障碍,所以高柴很有可能在当时充当了孔子的向导、翻译兼秘书,这是极其自然的。
1998年以后,相开俭校长的儿子相昌顺担任了相老家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对相老家的这块“汉画像石”进行了更加周全的保护,父子两代人对这块画像石的保护倾尽了他们的心血,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表彰。希望这块国宝级的汉代画像石能够得到更加细致的保护,以使相老家这块热土上悠久的历史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从而提高这块热土的知名度,使相老家的乡亲们生活得更加充实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