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说他不堪重用(刘邦曾让他受胯下之辱)
刘邦临死前说他不堪重用(刘邦曾让他受胯下之辱)当然,刘邦最终不改立太子,还有其他因素,如吕后是皇后,再如张良请来的四个白胡子老头。总之,刘邦败了。刘邦几次想改立太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全爱子刘如意。然而,刘盈羽翼已成,连刘邦都无法撼动。不过,这么一折腾,刘如意就成为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从此陷入了残酷的政治漩涡。在群臣和吕后的鼓动下,刘邦才极不情愿地亲自出马。次年,刘邦得胜归来,因箭伤身染重病,“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史记·张良传》),临死前也要达成传位于爱子刘如意的心愿。张良苦劝,刘邦不听;吕后哭诉,刘邦不听;周昌强谏,搞得刘邦哑口无言,废立太子之事也就算了。事后,吕后激动地给周昌“跪谢”,称如果不是周卿据理力争,“太子几废”(《史记·周昌传》)。说起来,刘邦与周昌还是沛县老乡。早年,刘邦是泗水亭长,周昌是泗水卒史,二人同为秦朝底层公务人员,应该打过不少交道,彼此熟悉。刘邦起事后,很快拿下泗水,周昌便跟了刘邦,从此成为刘邦的得力
秦汉之际,受过胯下之辱的名人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韩信,另一个是不甚出名的周昌。韩信受辱,对方是泼皮;周昌受辱,对方是刘邦。
刘邦的原配是吕后,而最宠爱的人却是戚夫人。一天,刘邦闲暇无事,便又跟戚夫人抱在一起,卿卿我我。这时,周昌前来奏事,恰好看到这一幕,于是扭头就走。刘邦也觉得很丢人,于是追上周昌,将其摁倒在地,随即“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桀纣之主也”(《史记·周昌传》)。
从“昌仰曰”来看,周昌当时是仰面朝天的,而刘邦却骑在了他的脖子上,裆部紧贴周昌的下巴,行为极其不雅。这次胯下之辱,比当年韩信从泼皮胯下钻过,更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刘邦毕竟是皇帝,手握生杀予夺大权,而周昌又对刘邦忠心耿耿,虽骂刘邦是“桀纣之主”,也是恨铁不成钢的直臣之道。
刘邦侮辱周昌,周昌斥骂刘邦,这对君臣算是打了个平手。不过,这件事发生后,刘邦虽然一笑了之,但“尤惮周昌”(《史记·周昌传》),对敢于冒死指出皇帝缺点的周昌心存畏惧。国有直臣,社稷之福,这个道理刘邦懂。
说起来,刘邦与周昌还是沛县老乡。早年,刘邦是泗水亭长,周昌是泗水卒史,二人同为秦朝底层公务人员,应该打过不少交道,彼此熟悉。刘邦起事后,很快拿下泗水,周昌便跟了刘邦,从此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在刘邦麾下,周昌历任职志、内史、御史大夫、中尉,封汾阴侯,地位仅次于萧何。
刘邦晚年,最让他头疼的事,不是此起彼伏的异姓诸侯王叛乱,而是太子之位。刘邦称帝后,立嫡子刘盈为太子,立嫡妻吕氏为皇后。随着时间推移,刘邦越来越看不惯懦弱的刘盈,对阴毒的吕后也很冷淡。刘邦认为,刘盈是个“不肖子”,而真正“类我”的是第三子刘如意,也就是他跟戚夫人生的孩子。
因为疼爱刘如意,刘邦几次提出要换太子,均遭到群臣反对。为了达到目的,刘邦甚至想让刘盈挂帅前去剿灭黥布,“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史记·张良传》)。黥布一代枭雄,何等厉害,连刘邦都怕他,刘盈能是他的对手吗?显然,刘邦这是故意拉刘盈下马,给刘如意让位。
在群臣和吕后的鼓动下,刘邦才极不情愿地亲自出马。次年,刘邦得胜归来,因箭伤身染重病,“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史记·张良传》),临死前也要达成传位于爱子刘如意的心愿。张良苦劝,刘邦不听;吕后哭诉,刘邦不听;周昌强谏,搞得刘邦哑口无言,废立太子之事也就算了。事后,吕后激动地给周昌“跪谢”,称如果不是周卿据理力争,“太子几废”(《史记·周昌传》)。
当然,刘邦最终不改立太子,还有其他因素,如吕后是皇后,再如张良请来的四个白胡子老头。总之,刘邦败了。刘邦几次想改立太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全爱子刘如意。然而,刘盈羽翼已成,连刘邦都无法撼动。不过,这么一折腾,刘如意就成为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从此陷入了残酷的政治漩涡。
为了让刘如意避开迫害,刘邦封其为赵王,躲得远远的。然而,刘如意年幼,刘邦活着,没人敢动他;刘邦如果死了?为了保全爱子,刘邦想到了周昌。周昌是刘邦久经考验的忠臣,可托以大事;再者,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史记·周昌传》),必能应对麻烦。故此,刘邦调周昌去赵国为相。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掌握实权,随即就把戚夫人这个情敌修理成了“人彘”,而后又把矛头指向了年幼的刘如意,想把刘如意召入长安,然后伺机下手。对此,周昌心知肚明。使者去了几次,都被周昌挡了回来,称赵王染病,去不了。吕后无奈,只好调虎离山,先行把周昌调到长安任职。没了智囊,刘如意终究不是吕后的对手,“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汉书·高五王传》)。
对于刘如意之死,周昌很难过,这毕竟是刘邦托付给他的最疼爱的儿子。刘邦那么信任他,他却没能保护好刘如意,周昌能不愧疚吗?然而,刘如意早已成为吕后的必杀之人,以周昌的能量,又如何斗得过大权在握的吕后呢?从此以后,周昌称病不再上朝,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三年后,周昌郁郁而终。(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