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不管作曲家是流露自我心声、或是刻意与大众唱反调,第二交响曲的深度绝对不容小觑。第一乐章里,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动机开展之外,在歌谣旋律的运用与大小调之间的互换,也都有出人意表的想像。配器上的突破更为惊人。除了第一乐章尾声知名的圆号独奏外,前两乐章里均为长号设计表现机会,不仅有该乐器原本就擅长的强音,更有许多柔美的旋律线。而从这些乐器的本质与挑战,彷佛也听到作曲家在平步青云之时,不为人知的挣扎或茫然。第一交响曲的成功,彷佛带给作曲家更大的信心,以极快的速度就完成了第二交响曲。两作时间上相近,內容也有所对照。相对于第一的悲壮,第二则温婉怡人,甚至被称为勃拉姆斯的 “田园”交响曲。但是,作曲家本人却持不同看法。在首演前几天,他写给多位友人的信,都如此预告这部作品:“你还没听过世间的苦痛,非常F小调。”;“这里的乐手如同在手上配戴花环般演奏我的新作,因为它听起来是如此悲怜;它在印行时,将会配上讣闻的黑

走出“贝多芬阴影”的 “新道路” —第一交响曲

众所周知,贝多芬为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发展,不管是规模、形式、内容甚至编制,都设下了难以超越的障碍。因此,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历史,可说是一段段挣脱“贝多芬阴影”的尝试。其中的佼佼者非勃拉姆斯莫属。与其他当代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始终坚持着 “绝对音乐” 的路径,不凭外在于音乐题材的激发,却能持续吸引忠实的乐迷追随,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末管弦乐作曲家中一位殊异的独行侠。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1)

其实,舒曼早在勃拉姆斯尚未开始写作交响曲之前,就在1853年10月的《新音乐杂志》里使用 “新道路”一词,预示勃拉姆斯日后对交响曲发展的影响。然而如此的溢美,对于生性保守的勃拉姆斯,似乎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即使他当时,已经以钢琴写作多首交响曲,并因其庞大的篇幅,被称为 “罩上纱的交响曲”,之后历经了两首小夜曲与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都有交响曲关连,但都未能通过作曲家的苛求。直至1876年。他才完成第一交响曲,此时的他也已经43岁了。这首 “第一”交响曲,最晚于1862年就已经在构思中了。是年7月舒曼遗孀克拉拉曾写信两人的好友,亦是当代最重要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她提到:

约翰内斯最近寄了这个给我—您可以想象吗?一个惊喜—一首用这一段独特旋律所开启的“第一交响曲” 。它虽然有一点太强烈,但我很快就已经习惯它。这个乐章充满了令人惊喜的美感,动机处理上具有娴熟技艺,越来越呈现他自我的风格。所有的一切都有趣地紧密交织,如此充满热情如第一场演说;听者全神贯注地享受着音乐的整体,忘却手法等枝节。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2)

由于当时勃拉姆斯已是乐坛所瞩目之人物,因此这部交响曲,也格外受到关注。当时的听众对这部作品的认知,多集中于与贝多芬的相似性,特别是著名指挥家彪罗将其誉为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更是影响深远。仔细观察,这部新作的确充满对贝多芬典范的回应:调性上,作品采用被称为 “贝多芬调性” 的C小调,进而以C大调作结,符合了贝多芬《命运》的路径。此外,第一乐章的第三主题群里,由三个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也使人联想起“命运动机”的“短短短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终乐章里,由两部小提琴开启的快板主题,在音程与节奏上均与《欢乐颂》神似。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3)

然而,一部杰出的作品当然不会限于对于经典的模仿。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开场的序奏里,定音鼓庄严的气势有如宣告新时代的到来。作曲家在此段就呈现了三大素材,并在随后的快板主体里致密发展,正是勃拉姆斯在整部音乐史中最为人推崇之技术。此外,作品的第四乐章里,一段由圆号吹奏的号角旋律洋溢着阿尔卑斯风情。据传,勃拉姆斯曾在写给克拉拉的信件中,将这段旋律搭配了歌词 “高高的山顶上,深深的山谷里,我向你问候超过一千次!”,由此所体现出对质朴民歌的热爱,亦是贝多芬等前辈作品中所少见。

世间的苦痛—第二交响曲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4)

第一交响曲的成功,彷佛带给作曲家更大的信心,以极快的速度就完成了第二交响曲。两作时间上相近,內容也有所对照。相对于第一的悲壮,第二则温婉怡人,甚至被称为勃拉姆斯的 “田园”交响曲。但是,作曲家本人却持不同看法。在首演前几天,他写给多位友人的信,都如此预告这部作品:“你还没听过世间的苦痛,非常F小调。”;“这里的乐手如同在手上配戴花环般演奏我的新作,因为它听起来是如此悲怜;它在印行时,将会配上讣闻的黑框。”他在写给出版商辛姆若克里的信件,甚至写道:“这里的乐团带着狂喜练习、演奏、并且夸奖我,都是我从来没经历过的!但是您必须在出版谱上加上一道讣闻的黑框,一看就能显露它的忧郁。”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5)

不管作曲家是流露自我心声、或是刻意与大众唱反调,第二交响曲的深度绝对不容小觑。第一乐章里,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动机开展之外,在歌谣旋律的运用与大小调之间的互换,也都有出人意表的想像。配器上的突破更为惊人。除了第一乐章尾声知名的圆号独奏外,前两乐章里均为长号设计表现机会,不仅有该乐器原本就擅长的强音,更有许多柔美的旋律线。而从这些乐器的本质与挑战,彷佛也听到作曲家在平步青云之时,不为人知的挣扎或茫然。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6)

“自由,但欣喜”—第三交响曲

即使首演获得成功,但勃拉姆斯却在六年后才开始谱写第三交响曲。与他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并未对这部交响曲的创作动机与背景留下太多资料。然而,这部作品却格外引发后人诠释。一如前述,勃拉姆斯最引引以为标志的系其动机构筑手法,而这部作品的动机,则源自约阿希姆曾于1853年说过:“自由,但寂寞”(frei aber einsam)一语。作曲家将其修改为:“自由,但欣喜”(frei aber froh),并取三个德文单字的开头F-A-F三音,将A音整调为降A音,形成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音型。从勃拉姆斯的挚友克拉拉的生花妙笔,不难理解第三交响曲的鲜活魅力:

了不起的作品,了不起的诗意,最和谐的气氛贯穿整体。所有的乐章如同来自同一副铸模,同一次心跳,每个乐章都是一声欢呼!从开始到结束,都被一种森林生活神秘魔力所环绕!我无法说最喜欢哪个乐章。在第一个乐章里,我已欣喜于白昼苏醒的光辉,如同光线在树丛间闪烁,一且生气勃勃,一切呼吸着喜悦,这真是幸福!第二乐章则是纯洁的田园诗,我倾听着森林里小教堂的祈祷,小河流淌、甲虫与蜻蜓嬉戏—群集着、细语着,让人全神贯注地,如被网罗在大自然的美好里。第三乐章对我来说犹如珍珠,但却是灰色的,被痛楚的泪水浸润;结尾的转调如此令人惊奇。终乐章带着充满激情的能量,壮丽地出现:激昂的心马上被舒缓,最后升华,甚至展开部的动机登场时,都带有如此美丽,我已无法言语。

历史的变奏—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7)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都是以成对的方式出现:第一、二交响曲诞生于1876至1877年间;第三、四则分別写于1883与1884/85年。时间相近者,风格亦有所对照、互补。相对于第三号交响曲具有舒曼风情的田园、抒情,第四交响曲勾勒出勃拉姆斯深沉的一面。这部作品于1885年10月25日在迈宁根(Meiningen) 首演,评价贬多于褒,甚至无法获得许多忠诚支持者的接受。然而,这反映出,此一阶段的作曲家,所在意的已不是大众的喜爱与否,而是历史的评价。这一点,可以从第四交响曲终乐章使用的变奏曲式来观察。事实上,对勃拉姆斯影响甚远的贝多芬,就曾在《英雄》交响曲的终乐章使用变奏曲式,扩充了终乐章的重要性。而勃拉姆斯虽然延续 “变奏” 精神,但实际的手法却与贝多芬不同,而走向更古老的巴洛克,采用当时最具代表的 “固定低音” (basso ostinato)手法,即被称为 “恰空舞曲” 或 “帕萨卡利亚舞曲” 的风格。如此选择,反映出他对贝多芬以前的德国音乐之了解,尤其使人想起巴赫、布克斯特胡德、甚至法国作曲家库普兰的名作。至于本乐章 “固定低音” 手法所使用的八小节基础旋律,一般认为是修改自巴赫康塔塔《主啊!我渴求你》的结尾合唱。勃拉姆斯让这个主题经历三十次变奏,再接尾奏。总共三十一次的主题呈现,既是精妙的变奏展现,又具有奏鸣曲式般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意味。如此创作,结合了历史上德奥音乐发展的精髓,特别是触及那些贝多芬之前的前辈轨迹。作曲家犹如在宣告,他不只承继贝多芬,他甚至比贝多芬还多承继了更久远的光辉传统。

勃拉姆斯动听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8)

从历史、从感情、从音乐来看,勃拉姆斯都以独特的坚持,为德奥的交响曲留下一道清新的脉络。区区的四首交响曲,充满了各式力道:历史的深度之于抒情的腼腆、结构之严谨之于旋律之质朴、幽默之于悲叹、严肃之于淡然……区区四首,却一首也不能少!

演出信息

“醇·萃古典”系列之

巴伦博伊姆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

时间:2018.11.18-20 19:30

地点:音乐厅

曲目

11月18日 19:30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之一”

第二交响曲 勃拉姆斯

——中场休息——

第一交响曲 勃拉姆斯

11月19日 19:30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之二”

第三交响曲 勃拉姆斯

——中场休息——

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

11月20日 19:30 “德奥传奇”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舒伯特

——中场休息——

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购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