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图10-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 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图10-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 图9-3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底部有“宣和年制”四字隶书印章款 这些款式有四种字体:一是楷书、二是宋体、三是隶书、四是篆书;有阳印纹、阴印纹、阴刻纹、(彩绘)手写款;印章款大多是印在含铁较高的胎体上、也有一些印在土黄色等颜色的胎体上,这因窑口而异,窑口地方不同,采集胎土就不同、烧出来的胎色也就不同;当然窑口相同,采集胎土不同、用不同工艺烧出来的胎色也可以相同。有方形章、长方形章、圆形章和椭圆形章等;这些印章款基本都在底胎上,也有一些在底胎上直接阴刻款和釉上写款,还有一些印章款在器物的 边上,而手写款一般是写在底部或肩部上;从这些印章、刻纹、手写款看,这些“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烧制年限,一些在北宋中早期,大部分在北宋晚期。从北宋晚期的陶瓷器物的工艺特征的成熟和

《管孔窥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推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观点新颖,遗憾的是因文化所限,文句不懂修辞,实物不足、照片不齐全,而使文章留下瑕疵,请您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提供宝贵的实物照片等,已陆续连载完毕,谢谢。 -----介于版权,转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配合。

“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

目前发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有:“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1099年)”、“哥”、“哥窑”、“大宋哥窑”、“大宋御哥”(见图12)、“皇宋哥窑”、“元丰庚寅”、“宋徽宗(1101-1125年)”、“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1111年)清凉寺御制”、“宣和年制(1119年)”(见图9)、“宣和清凉寺御制”、“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双线椭圆型隶书印章款、“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汴京官窑”、“奉华”、“寿成殿用”、“官”、“修内司”等等的款式。还发现个把器物肩部有“大宋咸平年御制”手写款、底部有方形印章款“大宋哥窑”的特殊器物。

图9-2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底部“铁足”微观照片,呈七彩光。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

图9-3姜肉黄釉金丝铁线椭圆形琮式瓶底部有“宣和年制”四字隶书印章款

这些款式有四种字体:一是楷书、二是宋体、三是隶书、四是篆书;有阳印纹、阴印纹、阴刻纹、(彩绘)手写款;印章款大多是印在含铁较高的胎体上、也有一些印在土黄色等颜色的胎体上,这因窑口而异,窑口地方不同,采集胎土就不同、烧出来的胎色也就不同;当然窑口相同,采集胎土不同、用不同工艺烧出来的胎色也可以相同。有方形章、长方形章、圆形章和椭圆形章等;这些印章款基本都在底胎上,也有一些在底胎上直接阴刻款和釉上写款,还有一些印章款在器物的 边上,而手写款一般是写在底部或肩部上;从这些印章、刻纹、手写款看,这些“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烧制年限,一些在北宋中早期,大部分在北宋晚期。从北宋晚期的陶瓷器物的工艺特征的成熟和精美的状况看,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烧出来的,是经过几十年以上的工艺积累,才能烧出如此精美大气“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归于天成”的“哥釉哥窑”陶瓷来,在当时这类“哥釉哥窑”陶瓷应该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时间飞快,瞬间千年一晃而过,到了今天,而这些陶瓷却已成为非常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了。宋代“哥釉哥窑”陶瓷从明清开始一直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争相追捧的收藏品。

从款式“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1099年)”(见图10-11),可以得知“寿昌”是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近七年,辽“寿昌元年”即是北宋“绍圣二年”,辽朝“寿昌五年”,也是北宋“元符二年”。这个款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款式,将在后面续谈。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

图10-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3)

图10-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 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4)

图10-3蜜色黄釉金丝铁线波浪边方口瓜棱瓶微观照片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5)

图11-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瓶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6)

图11-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瓶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7)

图11-3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双象兽耳菱形双联釉面微观照片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8)

图12-1金丝铁线蜜色黄釉三羊尊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9)

图12-2底部有“大宋御哥”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

一些器物有“元丰庚寅(元丰年号即1078年-1085年)”(见图13)方形印章隶书款“金丝铁线”的陶瓷器物,经查元丰1078年、1079年、1080年、1081年、1082年、1083年、1084年、1085年,分别是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辛酉年、壬戌年、癸亥年、甲子年、乙丑年,宋神宗赵顼 (xu) 的元丰年号里面没有“庚寅”年!从而初步推定“元丰庚寅”方形印章隶书款的“金丝铁线”“哥釉”陶瓷器物应是仿品!因为,古人对“天干地支”“纪年历法”非常熟悉、不像现在几乎不用“天干地支”的“纪年历法”了。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0)

图13-1姜黄釉“金丝铁线”“元丰庚寅”隶书款谷仓瓶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1)

图13-2仿品姜黄釉“金丝铁线”“元丰庚寅”隶书款谷仓瓶底部

因元丰年间没有庚寅年,目前初步推定为仿品。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2)

图 14-1 大宋哥窑款蜜色黄釉两耳三足炉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3)

图14-2大宋哥窑款敞口双S耳敞口葫芦瓶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哥”、“哥窑”和“大宋哥窑” (见图14)款的“金丝铁线”陶瓷器物,证实“哥窑”的真是存在!但还必须求证是否是北宋的“哥窑”?还是南宋的“哥窑”的款?市场上还出现一些“大宋哥窑”长方形印款及方形印章款的“金丝铁线”或有“紫口铁足”陶瓷器物。

经查有资料显示: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

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史称“宋朝” 、尊称“大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1127年,被金国攻陷都城开封,徽宗、钦宗均被劫持到北方,史称“靖康之难”,北宋亡。

靖康之难后,幸免于难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1279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

经查北宋称“火宋”、“赵宋”、“炎宋”、“宋朝”、“大宋”,南宋称“宋”、“大宋”、“宋国”(见下面百度南宋表格)。

中文名

南宋

别称

宋、大宋、宋国

帝王

赵构、赵昚、赵惇、赵扩、赵昀等

主要城市

建康府、绍兴府、襄阳府等

货币

圆形方孔钱、交子(纸币)

人口数量

8060万(1223年)

外文名

Southern Song

时间

公元1127年 ~ 公元1279年,共152年

都城

应天府(商丘)、临安府(杭州)

语言

汉语

所属时期

宋朝

主要民族

汉族

“大宋哥窑”方形印章款,可以说:这个“大宋哥窑”既是北宋时期的款式、又是南宋时期的款式;目前在市场上还发现一些有“大宋哥窑”(见图15)方形印章款在底部或脚部边上的器物,经500倍显微镜观看,一些器物未发现有脏泡、色泡、破泡等氧化、老化痕迹,因此,推定没有氧化、老化痕迹的器物为仿品!有脏泡、破泡等氧化、老化痕迹的,必须根据器物的器型、修胎等工艺来推定,或者借助科学仪器检测来确定是北宋?还是南宋?!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4)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5)

图15-1大宋哥窑款姜皮黄釉盘口小瓶 图15-2姜皮黄釉盘口小瓶脚边有“大宋哥窑”方印款

目前,也发现一些“皇宋哥窑”(见图16)四字篆书方印款的“金丝铁线”陶瓷器物,查阅资料未发现有关于“皇宋哥窑”的有关记载,却发现有:“‘皇宋通宝’ 钱币,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4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因此,依据钱币“皇宋通宝”推测“皇宋哥窑”四字篆书方印款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起码在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4年)期间开始烧制的。在收藏家藏品中还发现有二十二字隶书五直行圆形印章款:“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的陶瓷器物,这上面有“皇宋汝窑”的称谓,说明“皇宋”的称谓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所以“皇宋哥窑” 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不是臆造之物!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6)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7)

图16-1皇宋哥窑款姜皮黄釉小胆瓶 图16-2姜皮黄釉小胆瓶底部有“皇宋哥窑”款

“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和“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印款的此类“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应该分别是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时期向北方(辽金)“纳贡”的物品。

“寿昌五年”四字篆书方形印章款,应该是辽朝要求宋朝哲宗赵煦在“纳贡”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上,打上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标记。

从“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见图17)款式看,大意为:宣和政和年间,由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烧制自然天成的(“金丝铁线”“哥釉” )陶瓷,用于宋徽宗皇帝(给北方)“纳贡”。

从“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分析“宣(1119年 -1125年)政(1111年-1118年)年间”是个滞后款,应该是过了政和七年(即1118年)后,到宣和年间才烧制的款式;本来政和年在前、宣和年在后,却称“宣政年间”,在此推测是为了顺口才称“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根据记载,朝廷派员督造的较多,由官府督造的较少、由“官窑”烧制“贡瓷”更少,所以“开封府督造”有一定特殊性。

“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在此理解为:由东京官窑烧制自然天成开“金丝铁线”片纹的“哥釉”陶瓷,“归于天成”证明“哥釉”“金丝铁线”片纹是自然天成的、并非染色而成的!因此,有些文章指出“哥釉”陶瓷“金丝铁线”是染色的观点值得商榷!

30多年来,市面上也出现一些会掉颜色的、具有一些宋代风格的“哥釉”陶瓷,此类会掉颜色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还需查明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透彻后再下结论。

“宋徽宗御贡”,“贡”一般理解为古代民向官进贡、小官向大官进贡、大官向皇帝进贡,可这里却是“御贡”,说明由皇帝进贡,为了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加了个“御”字,说明这类贡品具有很高的级别,其精美程度几乎胜过皇帝御用的物品;同时,也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原皇帝必须亲自向北方“纳贡”的无奈。

从“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见图18)十六字四竖行隶书阳文圆形印章款,分析“鲁山段家窑”也是“哥窑”,也给皇帝烧制“纳贡”陶瓷,应该是当时朝廷向“鲁山段家窑”定制“哥釉哥窑”陶瓷器物,并要求在陶瓷器物上,打上皇帝“纳贡”的标记,这,不单给我们提供一个说明北宋皇帝代表朝廷给北方“纳贡”的依据,还给我们提供了又一个烧制“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的地点和窑口。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8)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19)

图18-1金丝铁线哥釉花觚 图18-2金丝铁线哥釉花觚底部有 “ 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

“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崇宁五年(1106年)清凉寺御制”(见图19)、“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见图20-21)、“宣和清凉寺御制”理解为“大观元年”、“崇宁五年”、“政和元年”、“宣和年间”“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在“清凉寺”窑场烧制,给我们提供了窑址地点和烧制年代,这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这里的“御制”是代表“朝廷御窑制作”?还是“朝廷、皇帝向民窑定制”?还需继续求证。

目前,可见北宋末年宋徽宗的几个年号都有在“清凉寺”烧制 说明“清凉寺”是“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产量应该不少。“清凉寺”“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多样,个子高度在25厘米以内的较为多见,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大多为土黄色,釉色多见米黄色,大多开“百圾碎”片纹、鱼鳞片,开片纹“铁线”较多、较黑,“金丝”金黄色或桃红色较少、较淡,满釉支钉烧的较多。

“崇宁五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说明开封汴京官窑也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陶瓷,像是官家向私家定制;“崇宁五年(1106年)清凉寺御制”、“崇宁五年汴京官窑王家造”从字面上理解崇宁五年至少有两个窑口在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哥窑”陶瓷,当然,这两个窑口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陶瓷各有特色。或许崇宁五年需要“纳贡”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量较大、时间紧,一个窑口没办法及时完成,必须由多个窑口同时烧制。另外,从这“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款式,还有“汴京官窑张家造”、“汴京官窑李家造”、“清凉寺张家造”、“鲁山段家窑”等款式分析,在当时所谓的“官窑”,并非都是朝廷设立的,而是朝廷到王家窑、张家窑、李家窑、段家窑等定制的!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0)

图20-1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底部方款“政和元年(1111年)

清凉寺御制”。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1)

图20-2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底部方款

“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从这个印章款,可以

得出“金丝铁线”哥釉器物的烧制时间和窑址。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2)

图20-3米黄釉金丝铁线百圾碎三脚炉的釉面100倍微观照片,可以看到脏泡、破泡等老化痕迹,而且这些气泡与南宋哥窑的类“聚沫攒珠”气泡不一样。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3)

图21“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九字隶书款米黄釉金丝铁线四脚琮式瓶

从上面提到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中,得出“哥釉、哥窑”既有烧制时间——宋徽宗大观、崇宁、政和、宣和年间,也有烧窑地点----“清凉寺”、“汴京官窑王家窑”、“鲁山段家窑”,还有实物——“金丝铁线”“哥釉、哥窑”陶瓷!因而,

1.证明:“北宋哥窑”的真实存在,并非以讹传讹。

2.证明:“北宋哥窑”确实是一个窑系。

3.证明:前面提过的“北宋哥窑”是一个窑系的观点。

“奉华”是宫殿的名称、“奉华”印款、刻款、手写款是用于标记祭祀用品、生活用具及摆设用瓷等器物属于该宫殿专用,这里指“金丝铁线”“哥釉”陶瓷有这种标记。

“寿成殿用”查阅到资料:“诏曰:钩弋幸氏,京兆尹长女,乾佑(元年948年)帝幸八子。昭徽帝即位,尊曰幸太妃,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八百户,迁居永信宫寿成殿。昭徽元年”,是五代末期“永信宫”里的“寿成殿”,那么,“寿成殿用”目前最早可推测到五代末,用于标记生活用具及摆设用瓷等物品属于该宫殿专用。朝廷宫殿多,用具器物多,级别有高低,为防止用具、物品长时间使用后产生混乱,很有必要将各个宫、殿、阁的物品打上标记。宫殿名写、刻款还有很多,如:皇后阁、甲申殿等等。此件“寿成殿用”(见图22)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定是1003年烧制的,经查1003年是北宋咸平6年。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4)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5)

图22-1姜肉黄釉金丝铁线花口瓜棱瓶 图22-2底部有四字隶书“寿成殿用”方印款,

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定是此瓶

1003年(北宋咸平6年)烧制的。

从“官”款分析为“官窑”烧制或者是官方向民窑定制,并要求打上标记。

“修内司”为官署名,已知起码在北宋始置,隶属于将作监,掌宫殿、太庙修缮等事务,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程,修内司兼统宫廷窑务烧造瓷器,北宋和南宋都有“修内司”,因为南宋基本沿用北宋的宫殿名、官署名、官衔等等,民间发现有“修内司”印款的陶瓷器物,有双色片纹“金丝铁线”“哥釉”和单色片纹“官釉”的陶瓷器物。

在收藏家藏品中发现“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有手写晋唐小楷“大宋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金彩款(见图23)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器物,底部还有篆书“大宋哥窑”铁胎方形印章款,这是目前见到最早有款,而且是双款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器物,这类双款的陶瓷器物特别稀少,非常珍贵。

一身集“大宋咸平年御制”、“大宋哥窑”两个款式的陶瓷器物,是特别难得的历史实物(和文字)资料。

从这“一身两款”的“哥窑”瓶上能以物证史!

第一证实:最迟在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就开始规模化烧制和有官款的“金丝铁线”“大宋哥窑”陶瓷了!

第二证实:“北宋哥窑”是真实存在,而且是北宋早期已经烧制了,并非虚无缥缈。

第三初步证实:“大宋哥窑”(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早于“官窑”(据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宋徽宗政和-宣和1111年-1117年-1125年)!

此件双款“大宋咸平年御制”、“大宋哥窑”陶瓷器物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蒙款检测,结论是998年烧制,经查998年是咸平元年,与手写款年限吻合!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6)

图23-1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大宋

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7)

图23-2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大宋咸平年(北宋真宗赵恒

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金彩手写款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8)

图23-3花口双环耳金彩人物纹哥窑瓶肩部书有晋唐小楷“大宋咸平年(北宋

真宗赵恒咸平998年-1003年)御制”底部有方形印章篆书款“大宋哥窑”

从“寿昌五年(1099年)”、“宋徽宗(1101年-1125年)”、“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宣和年制(1119年)” 、“宣和清凉寺御制”、“哥”、“哥窑”、“大宋哥窑”、“大宋御哥”、“皇宋哥窑”等等款式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器物分析,北宋时期的“哥釉、哥窑”是真实存在的!

看看“寿昌五年(1099年)”、“崇宁(1102年-1106年)五年清凉寺御制”、“大观(1107年-1110年)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1111年)”、“宣和年制(1119年)”、“宣和清凉寺御制”等等款式,没有明确是“官窑”,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民间“哥窑”烧制“贡瓷”,或者是官方与朝廷向民间“哥窑”定制的产品!其实,即使落了官款,也极大部分都是官方或朝廷向民间“哥窑”定制的“金丝铁线”产品和民间烧制的“金丝铁线”“哥釉哥窑”贡瓷!

目前从民间发现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哥窑”陶瓷器物的款式看,有的“北宋官窑”也生产“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陶瓷器物,在此,不妨称为:“官窑哥釉”。有些人认为:尽管是“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只要是“官款”,便是“官窑”!这种说法虽然在字面上理解是正确的,但细细一想又感觉有些牵强,值得商榷。

因为,有“官款”的大部分陶瓷器物,如上述一些款式“清凉寺张家造”、“鲁山段家窑”、“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等等的陶瓷器物,并非是狭义上的“官窑”烧制的!而是官方或者朝廷向民窑定制的,或者是朝廷下旨、官方指令民窑烧制贡品,并要求在定制的或贡品陶瓷器物上,打(刻、写)上印章等款式标记!特别是“崇宁五年(1106年)汴京官窑王家造”的款式,更能看出“官窑”陶瓷私家造!

因为在当时,官方、朝廷实际创办的窑口并不多!所以,打上“官款”的陶瓷,不一定是“官窑”所烧制!

另外,还在收藏家的藏品中还发现一些一个窑口的陶瓷器物中有二种窑口的釉(见图24),推测在当时工匠烧制这类新颖性、稀奇性的陶瓷器物,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或者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里,以达到增大生产和销售的目的。此种一个窑口的一件器物上、有两种窑口的特色釉面工艺的陶瓷,命名起来还真有点难度,目前已发现汝窑、吉州窑、临汝窑、耀州窑等窑口都有烧制这类陶瓷器物。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29)

图24-1段店临汝窑系两种窑口双色釉碗,

北宋哥窑青灰釉: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五(30)

图24-2段店临汝窑系两种窑口双色釉碗内底

说明古代工匠不仅拥有高超的烧窑技术、而且还拥有高超的智慧;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古代工匠流动性较大,同时说明一些烧制技术是相通的,因为还发现很多窑口都有同类器型,甚至器物的大小也是基本一致等等。

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一些窑口有烧制另一些窑口器物的现象,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技艺的全能性、互通性和开放性!看来宋朝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社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