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科幻故事:一位科幻作家的北极之旅
最好的科幻故事:一位科幻作家的北极之旅“胜利五十年”号船长迪米特里·罗布索夫今年53岁 他每天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出席游客的鸡尾酒会 向大家介绍这艘船的荣光。总工程师尤金·弗拉基米尔也会骄傲地讲解船的情况。他说 “胜利五十年”号与同样吨位的船舶以18节速度发生碰撞 也不会发生核泄漏。罗布索夫表示 北极海冰消融不会令他退休 而只会使他的工作更加繁忙。因为新航道开辟后 会有更多船只进入北冰洋。浮冰是不可能完全融化的 因此仍需破冰船领航。至此 俄罗斯水面船舶已经105次到达北极点 全是核动力 另还有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四国的船舶也完成了这一壮举 但后者加在一起才23次 都是柴油动力。俄罗斯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队(7艘) 堪称北冰洋霸主。而本次航行开始之际 又传来俄新型北极科考船下水的消息:5400吨的“亚历山德罗夫院士”号是一艘海军多功能辅助船。俄罗斯水面船舶已经105次到达北极点,全是核动力,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四国也
不久前,科幻作家韩松随俄罗斯“胜利五十年”号破冰船,历时5天,行程2300公里,到达北极点。韩松以作家同时也是记者的视角,特为本报撰稿,带我们深入极地,感受震撼,也陷入思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松
格林尼治时间6月20日中午 夏至前一天(北半球日照最长 北冰洋处于极昼) 高亢的笛声在俄罗斯“胜利五十年”号上响起 这时 这艘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停了下来 GPS显示 它所处的位置正是北纬90度。全船约260名船员、科考者和游客发出欢呼 并在前甲板喝伏特加跳舞庆祝。这是2017年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航船 也是人类水面船舶第128次抵达“世界之巅”。开历史先河者也是俄罗斯(前苏联)的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 时间是1977年8月17日 今年恰好40周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围绕北冰洋海冰融化带来的种种变数 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话题。
核动力破冰船:当今大国利器
俄罗斯水面船舶已经105次到达北极点,全是核动力,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四国也完成了这一壮举,但后者加在一起才23次,且都是柴油动力
“胜利五十年”号是“北极”号同级船 今年是它10周岁生日。它有75000匹马力 满载排水量25000吨。山岳一样的船身上涂有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POCATOM)的标志。游客上船要经由俄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的核工业基地 经过如国际机场一般的严格安检。此船最早用于科考和航运 近年为弥补俄政府财政不足 由市场化旅游公司波塞冬等经营。由于不是专业游轮 其内部构造犹如工厂 处处可见复杂管道缆线 犹如迷宫 室内冲水把手是古朴的金属杆 关启舱门要用小手枪一样的金属钥匙而不是磁卡。但它设施齐全 包括游泳池、健身房、桑拿按摩、酒吧等。
最令游客惊骇的还是该船强大的破冰能力 2.5米厚的冰层被它摧枯拉朽般碾碎 冰面四分五裂 声如雷震 亲眼见到这一幕 简直就像目睹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一样。四面八方都不再是熟悉的水面 而是白色的混凝土一般的冰层甚至冰脊 巨船在上面如履平地 这是仅次于登月的奇观。不少中国游客选择“胜利五十年”号 就是为了体验这个。船方也特意安排游客参观其壮观的动力设施 自豪地宣介俄罗斯在北冰洋上的实力。
至此 俄罗斯水面船舶已经105次到达北极点 全是核动力 另还有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四国的船舶也完成了这一壮举 但后者加在一起才23次 都是柴油动力。俄罗斯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队(7艘) 堪称北冰洋霸主。而本次航行开始之际 又传来俄新型北极科考船下水的消息:5400吨的“亚历山德罗夫院士”号是一艘海军多功能辅助船。
“胜利五十年”号船长迪米特里·罗布索夫今年53岁 他每天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出席游客的鸡尾酒会 向大家介绍这艘船的荣光。总工程师尤金·弗拉基米尔也会骄傲地讲解船的情况。他说 “胜利五十年”号与同样吨位的船舶以18节速度发生碰撞 也不会发生核泄漏。罗布索夫表示 北极海冰消融不会令他退休 而只会使他的工作更加繁忙。因为新航道开辟后 会有更多船只进入北冰洋。浮冰是不可能完全融化的 因此仍需破冰船领航。
其他北极国家也瞄准了这一领域。芬兰造船企业与日本、韩国合作 设计新型货船 能在正常水域和海冰水域两用 可在两米厚的冰中航行 有的型号已用于俄罗斯北极矿业公司 使其不再依赖昂贵的核动力破冰船 就可以直接把镍从西伯利亚运到摩尔曼斯克 每年节省8000万欧元。芬兰人还设计了可在特定时间跨越北极点的新型货船 不用等到海冰完全解冻就能投入使用 如有订单 3年交货。
海冰消失:未来或有大变局
人类对北极的兴趣,除了旅游,还主要有五种价值考量:地缘政治价值、军事价值、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
“胜利五十年”号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后 一路破冰 历时5天 行程2300公里 到达北极点。而1909年 美国人罗伯特·佩里从加拿大出发 行程670公里 耗时两个月才到达 他是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站在船桥看去 北极点处 浩茫一片冰冻世界 与天相连 却不完整 有不少冰裂缝 露出黑色海水 其状犹如科幻小说《黑暗中的左手》中的冬星。在这里看不到其他生命 除了煞白 就是空茫、原始和与世隔绝。
由身背突击步枪和猎枪的防熊工作人员护卫 乘客下到北极点冰面 围成圈子拍集体照 吃烧烤(垃圾严格装在箱子里带走) 喝北极冰镇啤酒 看俄罗斯美女船员舞蹈表演 腰上拴着缆绳跳入冰窟窿游泳(但基本上都是下去十几秒钟就上岸了)。再一项活动是一公里徒步 重新体验当年人类极地探险的艰难。冰上有积雪 有时踩下及膝。又有风吹起的两三米高冰脊 难以攀越。脚底冰层之下便是4200米深的大海。难以想象昔日探险家在只有风帆动力及雪橇的情况下 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佩里之前已有不少人葬身冰海。人类批量前往还是在出现核动力破水船之后。至我们这拨 已有25600人次到达北极点 其中游客11000人。
“胜利五十年”号上搭载了一批科学家 他们每天为乘客做科普讲座。地质和海冰专家埃里克斯博士说 目前北极点的冰大都是“当年冰” 也就是过去一年中新形成的 已难看到多年积冰。北冰洋海冰整体呈加速融化趋势。他在船上牵头成立海冰观察小组 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 研究云层、阳光反射与海冰关系 并与卫星拍摄图像对照 也邀请有兴趣的乘客参与研究。
北极冰封已有4900万年。据报道 去年6月 北冰洋海冰面积为1110万平方公里 而过去30年的平均面积为1270万平方公里 这个差距(1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英国。这种趋势持续下去 就可能在2040年夏天出现无冰之海。
这意味着北极点今后可能是新航线的中间点 水面船舶可跨越北纬90度从大西洋直航太平洋。加上东北和西北两条航线 原本荒凉冷寂的北冰洋会变得热闹繁荣。利用北极航道 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 比走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节省2000海里至3500海里(1海里约为1.8公里) 到欧洲各港口的航程更是大大缩短 还避开了战乱纷争地区。有人说 这甚至会导致冰岛成为“北冰洋新加坡”。此外 海冰融化将使北极油气开采变得容易。据称北冰洋储存了世界15%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再就是捕鱼业也会受益。
目前 北极问题炒得沸沸扬扬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北极国家纷纷宣示主权 制定北极发展规划 声称北极地区是本国未来优先发展地域 甚至为了北极划界问题剑拔弩张……
在摩尔曼斯克 我们看到 这座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部所在之城 一度发展停滞 现在则随着北极开发 渐显繁荣 新建了大型超市 世界各地商品琳琅满目 包括中国的华为手机和海尔冰箱 还建起了世界最北端的麦当劳餐厅。房价也上涨了多倍。
人类对北极的兴趣 除了旅游 还主要有五种价值考量:地缘政治价值、军事价值、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一百多年前佩里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 又给美国总统塔夫脱发电报:请将北极收入您的囊中。但后者说 “谢谢你的兴趣和慷慨赠予 但我不太知道要拿它做什么。”引起轩然大波的是2007年8月2日 俄罗斯海军在北极点下海底放置一面钛合金国旗。这个消息几秒钟就传遍世界。而当年佩里征服北极点的消息到达纽约花了5个月。美俄一时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俄罗斯外交部长说 你们美国人不是把星条旗插到了月球上吗?
北极生物:何去何从
若说地球正在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周期 ,那么北极无疑首当其冲 。专家称,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中反应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
“胜利五十年”号北极破冰之旅来回一共12天 期间我们7次遭遇北极熊 一共看到13头 3次是母熊带小熊。有一次 熊对船十分好奇 几乎走到船头下方 对着满满一船拿相机的人张望不止 发出呼唤。有次见到熊守候海豹换气口准备捕猎。另还见到大熊带小熊游过冰海 一起在冰上打滚 憨态可掬。它们好像没有意识到人类打搅了其生活。毕竟 平均每年到达北极点的水面船舶仅有5艘次 游客500多人次。
北极熊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船上的海洋哺乳动物专家安内特博士介绍 北极地区目前有25000头北极熊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她说:“北极熊是海洋动物而非陆地动物 要依赖海冰为生。海冰融化将使其捕食领域减少。”埃里克斯博士展示了拍到的瘦得像一张纸的北极熊画面 称它熬不过今年。目前已知的19个北极熊种群中 8个在衰减 3个维持现状 1个尚在增长。我担心 未来的游客看到北极熊的机会恐怕会越来越少。
与熊相比 鸟和鲸也备受关注。鸟类学家阿布说 气温上升会导致低纬度生物进入北极高纬 可能带来一些新病毒 这是此地的生物难以抵御的。油气开采和船队造成的污染也会引发物种危机。阿布介绍了一种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捕杀而造成灭绝的北极鸟类 并列出杀死最后几只这种鸟的人的名字。阿布还介绍 停在船上探照灯上的一种鸟是三趾鸥 它们飞累了就搭船而行。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 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鸟儿把巢筑在鲁比尼岩的火山悬崖峭壁上 惊险异常 阿布说 这样做可防备北极狐袭击。他说 海冰融化将使一些鸟儿失去栖居地。“它们会怎样 飞走吗?”我问。“不 它们会死。”阿布说。
我们多次见到海象和弓头鲸 后者在水中竖起极大尾鳍 当然这是北纬77度以南一些无冰海面的景象。还有一次下船在俄罗斯北极国家公园科考站的岛上登陆 见到一只北极狐 从雪山上下来 直接冲入人群 还扒着照相机三脚架玩儿。但谁也不知道北极的原生态还将保持多久。若说地球正在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周期 那么北极无疑首当其冲。专家称 北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
中国人:北极探险旅游主力
“胜利五十年”号船上,到处可见简体中文字,准备了中式餐食,并配备中文翻译。船上还有中文报纸,报纸头条每天都有新华社消息
目前中国人已成赴北极旅游主要客源。“胜利五十年”号船上125名游客 中国人有78人。船到北极时 冰雪世界飘扬的满眼是中国国旗 船上各国游客伴着《小苹果》歌声翩翩起舞。一个支架标出北极点距北京5582公里。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 极地旅游渐渐炙手可热 而极地专业旅行社的出现使旅行变得方便。极之美旅行社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领队张景然说 该社多次包下“胜利五十年”号运送中国游客到达北极点 并组队前往南极点 她也成为国内赴两极次数最多的女领队。该社还邀请杨锦麟、李银河、于丹等专家学者上船做讲座 改变了全是欧美人演讲的局面。
“胜利五十年”号船上 到处可见简体中文字 准备了中式餐食 并配备中文翻译。俄罗斯人高山在吉林学过汉语 担负了很多讲解工作。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姑娘刘芳是计算生物学博士 她除了做翻译 还向中国游客科普了大量专业知识 博得一片称赞。船上小卖部的主管阿根廷人陆培曾向中国武当山师傅学过太极拳 每天在船上向各国人士教拳。船上还有中文报纸。由于没有无线信号 只能每天通过铱星接受大陆信息 编辑成报。我看到 报纸头条每天都有新华社消息 的活动颇为醒目。这一切使得旅行质量上升 部分中国游客“有钱任性”的形象也得以改变。
中国游客中 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大都是中国成功的中产阶层 包括不少民营企业家。诗人探险家、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接受极之美创始人曲向东访谈时说:“到南北极去 既是一种生活品质 也是一个国家富起来的标志。”船上举办了一场支持北极环保科研的慈善拍卖会 拍卖品有航海图、船长帽、陶瓷小熊、普希金图书等 总共拍出约6万美元 80%以上是中国游客慷慨解囊。而那些西方人(坐这条船的美国人也比较多) 平时在生态环保上喊口号最凶 可他们要么干脆不来参加拍卖会 要么出手小气。联想到美国刚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我就不由得有些生气。
回北京的国航飞机上 刚好看到《参考消息》上一篇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国富人热衷极地游》 称中国今年超过澳大利亚成为第二大赴南极游客来源(美国为第一) 也是俄罗斯北极地区游客中的最大群体。据我观察 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家对极地探险旅游充满热情和好奇 把它作为自己环球旅行中不可少的一站 他们坐在一起时 交谈的热门话题中往往就是有没有去过南北极、是否到达了极点。有一位来自江苏常州的民营企业家 “文革”中因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 耽误了上大学 回乡务农 改革开放后做了乡镇企业技术员 逐渐成为工厂厂长。他说 他从小的梦想是做文学家 结果一生做的都是自己不那么情愿做的事。现在退休了 要专心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周游世界。他已去了130多个国家。他在“胜利五十年号”上 每天写旅游笔记 读《静静的顿河》 每次科普讲座都坐在前排专心听讲。
我在船上图书馆中读到相关资料 称日本、韩国的企业均加大对北极投资 并与俄罗斯、挪威等北极国家合作。我期待 今后北极的开发与保护中 能有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身影。
中华民族:北极利益攸关
目前,尚未有中国船舶抵达北极点。从乌克兰买来的“雪龙”号无力破除厚冰,去年科考最北只抵达了北纬 82 度。这使人对国产新型破冰船寄予期望
在“胜利五十年”号的图书馆里 有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图书 但内容差异较大。英文图书大多介绍北极生态、探险、科考以及未来地缘政治和资源利用格局。中文图书则多是文艺消闲和心灵鸡汤性质 如《山寨》《摆渡人》《情急——痴男怨女问沈爷》等。
英文书里有一本《北极未来史》 作者是世界经济论坛前副总监、英国学者查理斯·爱默生 他深入北极地区访问了大量政治家、商业人士和科学家 写成此书 展望北极今后几十年的政治、经济、生态、外交和军事变迁。他甚至采访了中国黄河站的研究员 被告知 中国研究北极 是因为气候变化会使中国受到很大影响。“我们的科学家在西藏关注冰川变化 它们形成了中国的大江大河。现在有更多台风在中国沿海登陆。北极虽然看上去离中国很远 但是中国越来越不这样认为。”
他写道 印度也建了北极研究站 以显示国家存在。“印度不仅仅是把最好的科学家送去英美学习和工作 而是要表明它也是极地研究的一个领导者。”
北极的变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变化。假如北极海床和冻土带的甲烷释放 加上格陵兰岛冰盖融化 将引起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剧变 这将直接给中国沿海地区的贸易投资、人民生活以及全国农业生产带来显著影响。专家指出 中国的北极利益涉及科研科考、生态监测与预警、航道利用(已有学者建议及早考虑“二十一世纪北冰洋海上丝绸之路”)、资源利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安全环境建设与维护等。综合来看 北极对于中华文明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专家呼吁 应尽快强化中国的“近北极国家身份”。
事实上 中国与北极发生联系可追溯到十六世纪。为探寻新的东西方航线 去到马可·波罗描述的东方天堂之国 一些欧洲探险家为避免与葡萄牙西班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冲撞 最先选择了北极航道 经过重重挫败和死伤 终于在1880年经北冰洋到达中国 把产于东汉和三国的瓷器带回了欧洲。
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北极圈的中国人据说是康有为 时间是1908年。世界上首次驾驶帆船走完北极东北航道的水手是中国的陆川船长。若想成为海洋大国和世界强国 就需要把北冰洋纳入视野。
中国已经进行了7次北极科考 现在每年撰写《北极地区发展报告》 大学里还设立了研究北极法律问题的课题。中国黄河站建立于2004年。目前 尚未有中国船舶抵达北极点。从乌克兰买来的“雪龙”号无力破除厚冰 去年科考最北只抵达了北纬82度。这使人对国产新型破冰船寄予期望。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 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