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他少年时代的武艺已经相当高深。当时在国家兴亡关头,以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倡导,在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要以救国之热诚,期以强种强国,让民众都能习武御敌。此后全国兴起了国术热,许多武林高手出山传授武艺。在他拜访的人中,有的人身怀神通,有的人擅长道术,有的人武功高强,他一概顶礼叩拜为师。二十岁前,他拜了许多门派的师父,累计起来已经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十八般武器他居然练了十四件,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拳击等,足见他于武艺一途涉猎之广泛和深厚。当年浙江乐清一带素有习武练拳的习俗,盛行的是“硬拳”,大约走的是刚猛雄沉的外家拳路子,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南怀瑾起初跟随师父练拳时,只知道喜爱武术就一个劲地练,却没想到自己身体孱弱,练这种一招一式虎虎生风的拳是不是适合。他人又年少见识尚少,也不会分辨武艺的高下优劣,只是觉得每次习拳之后怎么头脑昏昏沉沉呢?不知道这是

家乡雁荡遥,节物龙山近

浙江乐清县,背靠“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面临烟波浩渺的东海,依山傍水,虽有繁华闹市而处处山水清幽,是东南沿海著名的瓯越文化发源地,素称“人杰地灵”所在,历史上出过王十朋、翁卷、赵士祯等许多文武名人。而在1918年3月18日,又一个未来鼎鼎大名的奇人加入了乐清名人堂。

这一天,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一户人家里,绸缎庄老板南仰周喜诞麒儿。这个男孩出生后深受父母的宠爱,吃奶一直到七岁,父亲延请医生教他医术和武术。到了少年时期,他出落得英英玉立,俊朗清秀,又兼天性聪明过人,写诗作对闻名于乡里。他便是后来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捐资兴建金温铁路、兴建太湖大学堂,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1)

少年应习武,幽士且栖閒。

小时候的南怀瑾天性好动,喜欢看仙侠小说,十二岁时父亲请来师父教了练习各种武艺。他在六至十来岁时体弱多病,天天与药物为伍,还因为看书患上了近视,经常背着父母偷偷翻阅武侠小说。他躲在楼上书房按着书中图画招式瞎练,瞒着父母不让他们知道。

他还羡慕飞檐走壁的绝技,就自己练习金钩倒挂这门武术。不想有一天练的时候不小心从房梁上跌到地板上,“砰”地一声惊动全家。他父亲听到这声巨响急忙上楼察看,才知道他在偷偷习武。还好,开明的父亲并没有责怪他瞎胡闹,看他如此热衷武艺,反而聘请武师到家里教他功夫,从那时起他才正式开始习武。

当年浙江乐清一带素有习武练拳的习俗,盛行的是“硬拳”,大约走的是刚猛雄沉的外家拳路子,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南怀瑾起初跟随师父练拳时,只知道喜爱武术就一个劲地练,却没想到自己身体孱弱,练这种一招一式虎虎生风的拳是不是适合。

他人又年少见识尚少,也不会分辨武艺的高下优劣,只是觉得每次习拳之后怎么头脑昏昏沉沉呢?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只是从小一心只想当个大侠客仗剑天涯锄强扶弱,无论头脑如何昏沉身体如何不适,也要勉强自己而照着招数比划,实在辛苦之极。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2)

少小慕侠客,侠客良亦难

后来他满世界寻访武林高手,花费许多资金盘缠,不论人家练的是什么武术,也不管人家是哪个武术门派,只要遇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就要向人家请教学习,于是他接触见识了不少奇能异术的人,慢慢调养好了身体,武功也大有长进。

在他拜访的人中,有的人身怀神通,有的人擅长道术,有的人武功高强,他一概顶礼叩拜为师。二十岁前,他拜了许多门派的师父,累计起来已经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十八般武器他居然练了十四件,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拳击等,足见他于武艺一途涉猎之广泛和深厚。

他少年时代的武艺已经相当高深。当时在国家兴亡关头,以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倡导,在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要以救国之热诚,期以强种强国,让民众都能习武御敌。此后全国兴起了国术热,许多武林高手出山传授武艺。

抗战前,各县都设立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传授,武风维扬,盛极一时。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次在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他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虽然成绩优异,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武艺还没有达到纯熟化境,学的门派虽多,也不过是略窥其门径,于是决心继续寻师访道。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3)

吾辈固萧闲,道人殊不俗

在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秀丽的杭州群峰延伸入市区,这就是有名的城隍山。南怀瑾在浙江国术馆学习时,无意中得知城隍山上有一个老道人,传说是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采奕奕,听人说已经修炼成了剑仙。

得知消息,心中万分兴奋,马上前往拜谒数次,却都未得谋面。外人虽然如此传说,但这位道长遇到人来求学,都一概推称不会剑术,实在推辞不过,就教人画梅花。可是南怀瑾求学心切,一直求着老道人,多次寻找后终于见到了他,就向他再三恳求学剑仙之道,只学这一项,不想画梅花。因为他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首长见面一开头就问他:“你曾经练过什么剑术?”回答:“我学过青萍、奇门之类的剑术”。道长听了就叫他当场演练一番。他随即持剑表演,舞剑结束,道长批评说:“瞧你练的是什么剑术?简直是小孩子的把戏,你不用再练了,这类剑术纯属浪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

道长接着说:“我知道你想学古书上记载的剑侠奇术,书上说的那些只见白光一道,口吐飞剑之类的话,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神奇的功夫。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

看你心诚,我不妨教你一番。你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让屋内室漆黑,仅燃香一枝,你就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速劈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层境界。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如果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我再为教你剑仙之法。”

南怀瑾听了,心想这剑仙未免也太难,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做不到,但因当时他立志学文兼学武,想文武双修,才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

放弃作剑仙后,他对于武艺仍旧勤学苦练,每天凌晨三点,一定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很多,他也朝夕与之相处学习,跃马佩剑,臂套铁环,腿绑铁砖,乐此不疲,那个时期他可以说是没有间断过一天。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4)

壮节多奇遇,无烦愧往贤

  他20岁那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青年南怀瑾目睹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之苦,心怀救国图强的理想,投军报国进入四川。他说,我恨透日本人杀我同胞占我河山,所以一直寻找各种方法来拯救国家,最希望能学到传说中的剑仙武功,以期刺杀敌酋。于是他到处寻师访道,萍踪浪迹于深山古刹,希冀学成功夫报答杀敌报国。

抗战爆发前两三月,南怀瑾只身一人来到四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后来他的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看到他在这里就说,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却不知道他来四川除了参军报国以外,更想到峨嵋山访道学剑仙。

那时候他工作之余到处访道,在汉口就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士红光满面,俗者跛着一只脚。他们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和蔼,谈笑而去。他心知有异,就不知不觉地尾随其后,从黄鹤楼前绕到后山,那道俗二人一直向前走,也不稍稍回头看一看。

跟着他们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那两人才回头问他:“真是奇怪啊!你这年轻人跟我们到处跑要干什么?”他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又怕遇到骗子,当时又是孤身一人在湖北,如果遇骗那就麻烦大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要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他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

这道人还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他,然后就此分别。这只是初次寻仙访道,以后还有更多奇遇。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5)

秀气钟英物,衣冠盛蜀中

四川鹤鸣山又名鹄鸣山,是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与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当时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中极为有名的剑仙,南怀瑾听说后,多次上山寻访他,好几次后终于得以相见。

王青风对他说:世上并没有飞剑取人头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就是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的区别为有形和无形。他听说南怀瑾羡慕“金光一道”飞出斩人的剑术时,就告诉他,要练成这种剑仙,需要铸好一寸三分长的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就像道家炼丹的法门,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饮入人体,若中了毒,道家还有解毒的药方。

听到这样一说,南怀瑾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虽然不能学此仙剑之术,多次交往下来,南怀瑾还是极力恳求王青风老师表演一次。那时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王青风老师也就例外开恩允许了他的请求。

他们一行爬上一个山头,只见王青风随手一指,数丈开外、对面山峰上的一棵苍老松树立即“喀嚓”一声应手折断倒地,像被雷电劈倒一样。南怀瑾大为激动,又非常好奇,问怎么没见剑光闪射出来?王青风笑笑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听他的意思,看来传说中金光一道也是能练成的。

王青风的大弟子也在旁边,他也是一身道士装束,南怀瑾又请他表演。这大弟子表演的功夫又有不同:他是用鼻孔吼气,吼声一出,就看到他站立的地方,周围的山土马上升腾而起,挟着尘土飞扬,在周遭盘旋不已。

南怀瑾说:这两次表演都是人亲眼目睹的事实,千真万确,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6)

功成百炼后,飞去一身轻

除了王青风,在四川他还遇到第二位异人。“厚黑教主”李宗吾是四川自贡自流井人,他所著作的《厚黑学》震惊中外。但他为人却绝非《厚黑学》所述,为官极其清廉,学问精深广博,道德境界极高,只是为了揭开人性和社会的黑暗,让人明白世事艰险,不受蒙蔽欺骗,写此书旨在讽世,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

但这第二位奇人并非“厚黑教主”。南怀瑾在自流井遇到李宗吾并与之交好,他得知南怀瑾的兴趣志向,就告诉南怀瑾说,在附近的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武林高人,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并且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是浙江,所以就想传授一个浙江籍的弟子以报师恩。南怀瑾是浙江人,所以李宗吾愿意为之引见,觉得这事应该能成。

于是他们两人坐滑竿下乡去拜访老先生。见面相谈之下,老先生连称有缘有缘,应是觉得绝技后继有人,心愿能了。老先生见南怀瑾对于飞檐走壁这种绝技心存怀疑,不大相信,就淡淡一笑,起身开始他的表演。

只见他迈步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路湿,老人脚上穿了一双白底新靴,一去一回之际,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土沾污,鞋子白底如新。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

南怀瑾大为叹服。老先生又问他,你想见识见识传说中飞檐走壁的功夫吗?我再让你看看。随即见他张开双臂贴着墙壁,也没见有任何架势动作,倏忽之间人已离开地面高高升起。

然后他对南怀瑾笑着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还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个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就能应用,如果愿意住在这里三年,就愿意传授这些绝技给他。南怀瑾当时考虑再三,又担心恐怕自己志趣不专一,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转推辞。后来南怀瑾还为他到处寻觅可以传授绝学的人,却一直没有找到,以致仍然感到遗憾。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7)

结习辞金仙,西方省问禅

南怀瑾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他“十三大法”,就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与寻常的太极拳大不相同,这套拳法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

看了这个拳师的功夫,他顿时感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后就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南怀瑾习禅以后,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虽然他武功高强,但平生从未对人使用过,而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厌烦习武。他认为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令人难以忍受,此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

南怀瑾之所以不再追求剑仙和绝世武功,应该缘于另一段奇遇。1943年,他在四川结识了宗门大德袁焕仙,袁焕仙为了引渡他入佛门,以习武健身为名,将其引入门下。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

那时袁焕仙在灵岩寺闭关,对经常登山的南怀瑾已有所闻,他发现南怀瑾虽然小小年纪,但非等闲之辈,他有意要传道与南怀瑾。这一天,南怀瑾又到灵岩寺去,正好袁焕仙出关,两人一见面,袁焕仙先生便先打招呼:“南教官,你好!” 南怀瑾赶紧还礼,忙道:“听说你是得道的高人!” 袁焕仙说:“哪里哪里,我看你武功很高,向你拜师!” 南怀瑾谦虚一番:“不敢说教,陪你玩玩。”后来袁焕仙真的跟南怀瑾学了一套太极拳。但南怀瑾却从此拜在这位禅宗大师的门下,走上学佛学禅的道路。其后干脆卸去军职,滞留灵岩山专事佛法。这才有了后来在峨眉山闭关三年,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一生寻道参访,博览群书,最后成为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的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在四川的九年中,南怀瑾先生历尽艰险曲折,终于修得自身成就。他有一首《鹧鸪天》记载这段事迹:

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

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

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8)

一生光风霁月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

最后我们说说,这世上究竟有没有剑仙和绝世武功?以南先生的寻访经历来考证,我认为一定是有的,因为他是卓有成就的佛门大德,绝不会诳语欺世!何况中华上下五千年,诸子百家各类典籍浩如烟海,史上对剑仙剑侠也屡不绝书,出现这些能人异士、剑仙奇侠实在不足为奇。

从南先生寻访的事迹、他所遇见的奇人来看,要学成剑仙和绝世武功,一要有时间有毅力四处寻访;二要有因缘机遇才得遇真人;三要有志向隐身于山林修炼,道德高尚,不求名利,不为人知,只为道之所在终生孜孜以求。

恐怕这就是人间虽有剑仙奇侠和绝世武功,却不为人知的原因吧。

传统文化岂可自轻自贱,华夏遗产仍需用心追寻!

南怀瑾练剑,南怀瑾遍访世外高人(9)

参考书目:南师所撰《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论语别裁》《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袁焕仙祖师与南怀瑾老师在灵岩寺》,南师子女及弟子回忆文章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