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科技冬奥”为城市发展留下丰厚的技术遗产其实,冬奥遗产可以快速利用,得益于在北京冬奥会筹备之初,便在“顶层设计”中加入的“遗产计划”。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赛事筹办和举办全过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说:“北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为了让这些冬奥比赛场馆在赛后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成为可以为全民健身服务的、老百姓身边能用得上的场馆。”2022年2月2日,冰立方迎来了北京冬奥会第一场冰壶比赛,成为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72天后的4月16号,冰立方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第一个开放日,不少市民举家上阵,零距离感受顶级冰壶赛场和双奥文化。“这是第一次的真正的上冰体验,一推二拉三就使劲往前推出去。”一位小朋友边说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对于冰立方的再利用,不少市民都称赞万分。“北京是双奥之城,08年奥运会结

在今年高考全国乙卷中,北京“双奥之城”进入语文高考作文题,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让大家再次回忆起两届奥运会的光辉往事。如今,双奥虽已离我们远去,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奥运遗产。请听《冬奥九金 中国之诺》最后一金《第九金:后奥运时代,冬奥遗产继续绽放》: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

诚然,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留下了场馆、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等大量奥运遗产,这些将成为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后奥运时代,冬奥遗产将继续绽放,福泽后世。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1)

赛事场馆再利用让奥运遗产活起来

2022年2月2日,冰立方迎来了北京冬奥会第一场冰壶比赛,成为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72天后的4月16号,冰立方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第一个开放日,不少市民举家上阵,零距离感受顶级冰壶赛场和双奥文化。

“这是第一次的真正的上冰体验,一推二拉三就使劲往前推出去。”一位小朋友边说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对于冰立方的再利用,不少市民都称赞万分。“北京是双奥之城,08年奥运会结束后水立方就对公众开放,供我们使用,这次冬奥会结束后冰立方也对公众开放,我觉得特别的好,我觉得这是一个体育资源的再利用吧。”一位市民说。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2)

除了冰立方外,今年五一,延庆赛区也对公众进行开放。冬奥村酒店、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索道等冬奥延庆赛区核心设施经过合理改造,华丽变身为国家高山滑雪训练基地、雪车雪橇训练基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延续冬奥热度,延庆正全力打造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其实,冬奥遗产可以快速利用,得益于在北京冬奥会筹备之初,便在“顶层设计”中加入的“遗产计划”。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赛事筹办和举办全过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说:“北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为了让这些冬奥比赛场馆在赛后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成为可以为全民健身服务的、老百姓身边能用得上的场馆。”

“科技冬奥”为城市发展留下丰厚的技术遗产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带动许多人将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以“双奥之城”呈现的丰富的冬奥遗产将继续和大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曾经的游泳场地转化成为冰壶场地,中国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国家游泳中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我们的南广场地下冰场里面有两块冰,它们是被国际冰壶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共同认定的北京冬奥会的硬件遗产,未来它会持续地向公众开放,继续推广冰上运动。”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3)

除了实现“水冰转换”的国家游泳中心外,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也成功研发,不仅在冬奥会中实现了“最快的冰”,更让百姓餐桌受益,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升了我国制冷工业整体水平,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总负责人马进说:“没有冷链,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是运转不下去的,这些技术最终都要反馈回来,继续提升我们国家制冷工业的整体水平,促使我们国家冷链技术、冰雪运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马进说。

北京冬奥创造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首钢园曾是国内第一座国有钢铁厂,在经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两次历史变革后,工业遗存变为冬奥遗产,首钢园完成了从“火”到“冰”的重生。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焕发出澎湃的能量和崭新的活力。而谷爱凌、苏翊鸣在这里表现出的自我突破、自我挑战,也将成为重要的精神遗产,注入到新首钢园的未来发展当中。

“在首钢园区的产业布局上,体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果首钢园区赛后要重新开放为世界级比赛服务,是没有问题的。首钢园是一个可以转换的场地,是一个举办重大活动的理想之地,我们对这个还是充满信心的。”首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贺蓬勃说。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4)

对于此次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奥运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中国人民在冬奥会筹办和举办中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冬奥遗产。“通过举办冬奥会,以这种方式造福中国人民,提升中国人民的健康,提高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对体育价值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北京冬奥会展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有许多积极的进展,这些成就令人鼓舞。”巴赫说。

的确,“双奥之城”展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规划: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大规模的绿色生态赛区,北京赛区使用了6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张家口赛区对现有云顶滑雪公园雪道进行了改造;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办公场所则由首钢园区原有工业设施改造;6个新建室内场馆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认证。

冬奥第十四金夺冠瞬间,重温冬奥九金再忆冬奥之诺(5)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说:“我们建设了三个超低能耗示范建筑,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在运行过程中会更少地使用能源。其实减少运行过程的能源消耗是一个非常好的减碳措施,当然还包括二氧化碳制冰,这些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一些减碳措施。”

北京举办了一届“碳中和”冬奥会。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中,延庆赛区内建设了5个就地保护小区,在延庆赛区山下建设了近地保护小区,移植保护植物1万多株,建设了300亩迁地保护基地。北京冬奥会推动建立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赛时常规电力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北京冬奥组委还建立了碳补偿工作机制,以此抵消北京冬奥会筹办所产生的碳排放。未来,这些可持续发展举措将在后冬奥时代继续绽放,立足社会,服务百姓,留下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财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