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是历史上留存最多的:辛弃疾的填词水平
辛弃疾的词是历史上留存最多的:辛弃疾的填词水平也正是这些一腔孤勇的沙场经验,让辛弃疾写起豪放词来,远比另一豪放派大家苏轼更加有血有肉,词中藏刀光剑影,千军万马,是“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作为辛弃疾铁杆粉丝的南宋江湖诗派代表人物刘克庄曾说,“(辛词中的豪放词)横扫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这是直接给捧到九重云霄去了。虽然仅仅两次出手记录,但是辛弃疾武艺之高犹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神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手两次,已然奠定其当世第一的名头。这里我还有个猜测,不论是从弃疾之名还是幼安之字,想来幼年的辛弃疾该是体弱多病,所以辛父惟愿其平安,更是授些强身健体的传统武术,不想就此成就了一名高手中的高手。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在辛弃疾的后世,他有位济南历城老乡叫做张养浩,张养浩名气虽不如辛弃疾,却有两句诗千古传诵,不下“灯火阑珊”之名,即是:“兴,百
在民国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他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经之路共分三重境界,后人们亦常用此来判定词意的高低。第一重是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很多人会猜测,在王国维眼中,最高境界到底是谁,毕竟晏殊已经是“北宋倚声家初祖”,柳永更是无冕的“民间词帝”,纵观整个词坛,还有谁能凌驾于他们之上呢?即便如苏轼,欧阳修,并驾齐驱,想来也算公允,若说更上一层楼,未免牵强。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王国维的眼中,第三重居然是南宋词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说纵观整个词坛,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眼中,出生于山东济南的辛弃疾,才是当之无愧的词坛大学问者第一。向来南宋词坛就不如北宋,王国维更是对南宋诸多词家表示轻蔑,却不想这最后一局,还是花落南宋词家。当所有人都在揣摩为何王国维对辛弃疾评价如此之高的时候,梁启超却一语道破,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原来王国维是把自己比喻成了辛弃疾。众所周知,王国维一生悲情交织,虽然功成名就,却难掩其性格中的悲观因子,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愤然于颐和园自沉溺亡,一腔孤勇。而王国维把自己比喻成清末的辛弃疾,这就不禁让我们好奇,南宋的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此时北方已经落入金人之手,宋金也因为绍兴和议保持着短暂的和平。所以对于小弃疾来说,他父母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孩子的平安,弃疾弃疾,摒弃一切疾病,后来辛弃疾从坦夫改字幼安,所求之事,皆不过平安二字。所以此时的辛幼安读书写字,强身健体,即无天纵之姿,亦无惊世之举,与普通人无异。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和其他早在成年之前就颇有诗名的天才文人比起来,相信任由谁都不会想象这个二十出头还普普通通的山东男人,会在之后成为中国词坛最耀眼的大家之一。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在辛弃疾的后世,他有位济南历城老乡叫做张养浩,张养浩名气虽不如辛弃疾,却有两句诗千古传诵,不下“灯火阑珊”之名,即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了筹集战争款项,金朝对北方汉人进行严苛的压榨,在这背景下,山东各地起义不断,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召集了两千余人,加入当时济南起义领袖耿京的天平军,担任掌书记。这一腔孤勇,将会在之后改变他整个人生。
对于辛弃疾,虽说是网友戏言,却也是极为精准的,即填词的人里面没有比辛弃疾武功高的,而比辛弃疾武功高的人里面,没有比他更会填词的。
根据《宋史》记载,天平军中有一小头目义端曾窃走耿京帅印,由于辛弃疾与义端交好,于是耿京大怒欲杀辛弃疾,后者遂立下军令状,三日内夺回帅印,辛弃疾又断定义端必定携带帅印投奔金人,于是便在半途中将其擒拿带回南宋。要知道义端手下千余人,此刻出逃不说多,至少也是上百心腹跟随,而辛弃疾能够众人之中将其擒拿,武艺之高,实属不一般。另一可以佐证辛弃疾艺高人胆大的是,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听闻之后带领着数十心腹独闯金营,“众中敷之以归”,斩杀张安国于闹市中,使得宋军士气大震。
虽然仅仅两次出手记录,但是辛弃疾武艺之高犹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神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手两次,已然奠定其当世第一的名头。这里我还有个猜测,不论是从弃疾之名还是幼安之字,想来幼年的辛弃疾该是体弱多病,所以辛父惟愿其平安,更是授些强身健体的传统武术,不想就此成就了一名高手中的高手。
也正是这些一腔孤勇的沙场经验,让辛弃疾写起豪放词来,远比另一豪放派大家苏轼更加有血有肉,词中藏刀光剑影,千军万马,是“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作为辛弃疾铁杆粉丝的南宋江湖诗派代表人物刘克庄曾说,“(辛词中的豪放词)横扫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这是直接给捧到九重云霄去了。
如此爱国将领,南宋焉能不爱,自归南之后,辛弃疾一路从江阴签判做到了龙图阁待制。然而随着金主完颜亮的身死,金朝内部此时对此南宋也失去侵占之心,隆兴和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公元1164 年,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边关再度安宁。然而对于一位立志北伐的将才来说,这或许比自己身死沙场还要难受,于是他写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他把自己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用那提了刀的手,握起笔倾泻而出。
这是辛弃疾的故事,也是辛幼安的故事,却并不是辛稼轩的故事。淳熙七年(1180 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见北伐无望,于是辟田而居,其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改号“稼轩居士”,自比陶渊明。经历如此种种,他终于写下了那句著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难怪王国维会将自己比拟辛弃疾,想来在他的心目中,如果辛弃疾再生,定是芸芸众生中最懂他的那个人,可惜没有如果,那王国维剩下的,亦不过是追寻自己的偶像去罢了。
历史和辛弃疾似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嘉泰三年(1203 年),左右摇摆的南宋朝廷又开始启用主战派官员,辛弃疾再度得到朝廷重用,他登临北固亭,豪迈地写下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示自己虽然年迈,却依旧有报国之心。然而无情流逝的岁月最终让一切梦幻破灭,开禧三年(1207 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他却在赴任的途中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南北宋交织,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而贯穿其内的人物,辛弃疾毫无疑问是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一腔孤勇,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而从辛幼安变成辛稼轩,他诠释了一个大学问者必经的三重境界。人们常说词如人生,一卷幼安词,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