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没了对地球有没有影响,如果地球上所有沙漠都变成森林
沙漠没了对地球有没有影响,如果地球上所有沙漠都变成森林四是大陆西部受寒流影响形成的沙漠,这些地方有寒流经过,寒冷的海水从大陆沿岸经过,产生的水蒸汽较少,且冷的水蒸汽不往上升,形成不了降水,就形成了沙漠,如南美的秘鲁、北美的加利福尼亚、非洲的纳米比亚与西撒哈拉、澳大利亚的西部。三是山脉的背风坡区域常有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形成的沙漠,这里由于山脉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绝大部分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水,而降落到迎风坡,而越过背风坡后产生了下沉气流,温度升高,湿度下降,产生干热风,致使背风坡距离海洋很近,也难形成有效降水,最终形成了沙漠地貌,如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西班牙的本纳斯沙漠、我国海南岛西部的荒漠。世界上,沙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这里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经常以下沉气流为主,气温偏高,不易使暖湿空气上升冷凝成降雨,比如北非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亚中部大沙漠,中东沙漠,北美墨西哥沙漠,南美智利沙漠。二是大陆腹地
将地球上所有沙漠变成森林或草原,所有大洋变成陆地,盐碱地变成良田,这是不少人的梦想。。。
小本不好评论这梦想,只能说,局部来讲,有些变化,都是好事情,系统性变化,变化大了,就是灾难。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少了一个,不完美,打破一个,会导致失衡,而新的平衡过程会十分残酷!
先讲一个话题,从沙漠的成因上讲,地球上的沙漠是没法杜绝的!
经过科学家研究,地球上陆地面积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29%,其中沙漠占了陆地面积的10%,还有43%的土地正面临沙漠化威胁。
世界上,沙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这里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经常以下沉气流为主,气温偏高,不易使暖湿空气上升冷凝成降雨,比如北非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亚中部大沙漠,中东沙漠,北美墨西哥沙漠,南美智利沙漠。
二是大陆腹地的温带沙漠,这里通常距海洋非常遥远,又有较高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很难通过长途跋涉达到这里,也就是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降水少,形成了内陆型沙漠,如中亚的沙漠,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美国西部的沙漠。
三是山脉的背风坡区域常有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形成的沙漠,这里由于山脉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绝大部分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水,而降落到迎风坡,而越过背风坡后产生了下沉气流,温度升高,湿度下降,产生干热风,致使背风坡距离海洋很近,也难形成有效降水,最终形成了沙漠地貌,如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西班牙的本纳斯沙漠、我国海南岛西部的荒漠。
四是大陆西部受寒流影响形成的沙漠,这些地方有寒流经过,寒冷的海水从大陆沿岸经过,产生的水蒸汽较少,且冷的水蒸汽不往上升,形成不了降水,就形成了沙漠,如南美的秘鲁、北美的加利福尼亚、非洲的纳米比亚与西撒哈拉、澳大利亚的西部。
五是极地沙漠,这里上空常年受极地高压冷气团控制,海洋的湿热水汽无法到达那里,且有下沉气流,形成不了降水,再加上气温太低也形成不了降水,冰盖之下土地的含水量稀少,如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的沙漠”。
六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形成的沙漠,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战争、火灾等因素,破坏了地表,引发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丧失了土地生产力,最后形成的荒漠或沙漠,如国内的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漠。
七是信风造成的离岸风因素。在南北回归线附近还会受到信风的影响,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由于信风是从高纬地区吹向低纬地区的干燥风,所以一定程度上使得经过地区更加干燥;同时在信风的作用下,使得大陆西岸的风为陆地吹向海洋的离岸风,使得该地区变得更加干燥,这也是沙漠气候大多在大陆西岸的原因,如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在这儿,小本要说的是,人类的力量有限,无法改造除人类活动因素外的六个因素,沙漠是没法“消失”的,更不要说变成森林。
再说另一个话题,从沙漠或沙尘暴的作用上看,地球也离不开沙漠。
先看沙尘暴的积极作用:
其一,沙尘暴是伴随沙漠而生,如果说青藏高原作为巨型的抽风机造就了华夏文明,那么沙漠就是地球的调温器(沙漠能够有效的把阳光反射回大气层,避免地球温度的不断升高),而沙尘暴则扩大了沙漠作为地球调温器的作用空间和力度,减缓气候变暖;这是沙尘暴的“阳伞效应”。
其二,沙漠是因为不降雨或降雨少而诞生,而沙尘暴却利用沙漠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微尘),形成的气溶胶能够分散在空中,吸收热量,有助于云的形成,可以保证其他地区有充足的降水机会;这是沙尘暴的“冰核效应”。
其三,地球生态系统的71%是海洋,海洋的营养一部分通过河流补充,另一部分则通过沙尘暴来补充;沙尘暴将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这会让真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时以它们为食的海洋动物也会大量繁殖;更重要的是,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其四,沙尘暴是地球矿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沙尘暴除了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还将灰尘、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带走,扩散到南美丛林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丛林一一亚马孙热带雨林(地球的绿肺);这就是沙尘暴的“铁肥料效应”。
其五,沙尘暴可以减少酸雨和改良土壤;沙尘暴产生于沙漠,所携带的一些土粒当中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内陆的盐碱地),可以缓解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工业污染造成,但我国北方的酸雨因沙尘暴有所减少)和土壤酸化作用(大量使用化肥形成,沙尘暴可以中和);经测量分析,沙尘暴能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这就是沙尘暴的“中和酸雨效应”。
其六,沙尘暴可以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沙尘暴在降落过程中可以净化空气,对空气中漂浮的工业烟尘、汽车尾气、化学物质(硫化物)统统吸收,一扫而光。
其七,沙尘暴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百万年来,也造就了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
小本认为,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沙尘暴能有效将其串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沙尘暴就像地球为了应付环境变迁而进行的“自救”!
再看沙漠吸收二氧化碳的意义:
众所周知,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森林、海洋、湿地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湖泊与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小本认为,我们不应该忽视沙漠,沙漠也应是“地球之肺”,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总量的15~28%。
那么,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一,沙漠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沙漠地带人类活动较少,沙子吸附或地下水储存的二氧化碳量大且安全,固碳能力杠杠的,只进不出。
其二,沙漠植物的根系较长,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惊人,能将大量二氧化碳储存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且不会能人类“开发”出来,固碳能力较强;尤其是荒漠地带的灌木丛,更是二氧化碳的天敌。
其三,沙尘暴将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这会让真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其中,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其四,沙尘暴是地球矿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沙尘暴除了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还将灰尘、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带走,扩散到南美丛林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丛林一一亚马孙热带雨林(地球的绿肺),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再来分析将地球上所有沙漠变成森林的后果:
其一,很显然,这仅仅是一个梦想。
其二,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新的平衡建立的过程,会有反复,会很残酷。
其三,没了沙漠,就没了沙尘暴,地球上物质、能量、营养的传递遭到破坏,土地失去营养,森林、草原会退化、消失,会有新的荒漠产生。
其四,地球上的大气成分,氧化与二氧化碳的比例受到破坏,或者说氧气比重的增加,并不是好事儿,也不会持久。
其五,地球承载不了过多的人类,也承载不了太多的森林,森林固然能改善生态环境,但森林对水资源的消耗太高了,如果沙漠变成森林,地球(局部)养不起。
其六,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对森林的认识并不彻底,尤其是对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影响,还有争议,如果全球森林过多,超过临界值,怕也会引发灾害。
其七,还有一个通识,就是大江大河除了促成海洋与陆地的水汽循环,还有海陆间热量交换的功能,过多的大坝会影响这一功能;其实,这一功能的背后,高原、沙漠、海洋形成的气压差,也很重要,青藏高原的抽风机效应,中亚、我国新疆的沙漠对东南季风的强化,都不可忽视;如果这些沙漠变成了森林,季风肯定会受影响,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和水汽循环也会受影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文章结束,小本强调一句,湖泊与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是地球的肺,绿肺,沙漠也是地球的肺,黄肺;无论是沙漠、荒漠,还是沙尘暴,都是大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要轻易人为地改造和破坏;森林,不是越多越好。